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饮食疗养 > 一天要喝够8杯水?名医告诉你,错!

一天要喝够8杯水?名医告诉你,错!

2017-09-29 来源:健康新佟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这些食材成粉后也可以代替主食,加在牛奶里,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成糊状,一来可以在每天的饮食中健脾,二来还可以替代主食,增加主食的含金量,使主食不再仅仅能提供热量。

  “生病了就要多喝水”,是民俗甚至是偏方,但这个办法,并不是中医提出的,古往今来的中医典籍中,从没有一个名医,提倡多喝水来治病、养生。

  每天要喝够八杯水,正确吗?

  多喝水的办法其实起自西医。比如感冒之后,西医会嘱咐你要多喝水,多休息,尽量靠身体自愈。多喝水除了可以增加代谢之外,还有一个局部作用:每次喝水都要经过咽喉,感冒时,咽喉是细菌病毒的“盘踞之地”,不断的喝水就可以不断地把病菌冲到胃中,由胃酸将其杀死,由此,逐渐有了每天要喝八杯水的定量概念,而这,其实违背了中医之旨。

  孔子有言:“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拘泥于形式教条,不能被事物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这个哲学含义同样体现在中医里:中医向来把病人当人,而不是当器,更不是当做装水的容器,不分青红皂白,每天刻板地灌进八杯水的办法,自然违背中医之意。

  因为很多身体缺水的人,不是因为没喝够八杯,而是他们连运用一杯水的能力都不具备,这样的人如果多喝水,就会像《伤寒论》中说的:“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仍强与饮之,因其成祸”。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是:如果这个人总是不能感到口渴,而强饮水,病情更加复杂,因为不知道口渴而不是缺水,才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多喝水的治疗对他们,至少是缘木求鱼。

  提高身体的用水能力

  因为从中医讲,水属阴,运化需要阳气。如果一个人脾虚,阳气不足,过多喝进去的水,不仅无法为身体所用,还会进一步损伤本身就薄弱的阳气。对这种人,中医首先忌讳“饮冷”,所谓“饮冷”就是喝温度过低的水,其次,就要提高他们身体的用水能力,后者就要借助药物或者食物,来健脾利水。

  在中医里,“口不渴”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信号,因为只要是正常代谢,即便你不出汗,身体也会通过皮肤进行“无感蒸发”,身体里的水分会随着你感觉不到的蒸发而减少,这个时候,人就会因为缺水本能地感到渴。之所以不渴,并不是口渴的感觉迟钝,而是因为缺乏“无感蒸发”,该代谢的水没代谢出去。

  毕竟在“无感蒸发”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所以,除了口不渴,还会有不喜欢喝冷水,喝了就尿,稍微多喝点水,就觉得水汪在胃里,甚至自己都能听到振水声,眼睛和面容很容易胖肿等等,这都是蒸发不足的结果。之所以蒸发不足,就是因为火力不旺,这就是中医讲的阳气虚,而脾气就是阳气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身体的“运水能力”?

  因此,要以健脾为先导,比如“参苓白术丸”,“五苓散”,茯苓是这类药物中的最重要的一味药。

  茯苓入脾经,能健脾利水,这个利水其实就是用水的意思,而且茯苓被中医视为“四季圣药”,因为性味平和,没有寒热的偏颇,无论冬夏服用,都不会出现上火或者寒凉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以茯苓为首的很多健脾药,同时也是食物,可以作为日常食用的原因。

  △块状茯苓

  后者,更便于将健脾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比如清宫里的“八珍糕”,就是用茯苓,薏米,芡实,山药等一众健脾利湿的药材做食材,碾粉后蒸成糕,帮喜欢吃肉,容易伤脾的满清皇族们,在日常中健脾。

  换到现代,更可以食用佟道·芙苓代餐粉,用薏仁、茯苓、芡实、山药、红豆、薏仁、荷叶这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做引,这些食材成粉后也可以代替主食,加在牛奶里,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成糊状,一来可以在每天的饮食中健脾,二来还可以替代主食,增加主食的含金量,使主食不再仅仅能提供热量。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