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阅人无数?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参透了人性?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心理学上的著名实验,或许你会发现——其实,你对人性一无所知!
地铁站的小提琴手
你会花时间停下脚步去留意身边的美吗?2007年的一项实验告诉我们,你很可能不会。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乔什·贝尔假扮成华盛顿地铁站里的一个街头乐手,来测试多少行人会停下来欣赏他的音乐。乔什使用的纯手工小提琴售价高达350万美金,而他刚刚以100美金/人的票价在波士顿举行了一场全满的音乐会,但这些并没有吸引多少人来欣赏他的表演。那天他只赚了可怜的32美金。
琴键楼梯
大众汽车发起了一项名为“有趣理论”的活动,旨在证明把无聊的活动变得有趣能改变人们的行为。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他们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里搭建了一个琴键楼梯,以此检验这项改变是否能让更多的人选择走楼梯而不是乘坐扶梯。实验当天,使用楼梯的人数增长了66%,证明有趣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最好方式。
米尔格伦电击实验
自孩童时期起,人类就受训去服从权威。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进行了一场实验,以测试哪怕在需要违抗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们是否会服从权威。
研究员要求参与者扮演“老师”的角色,并在另一房间的“学生”犯错时,对他们执行电击。当然了,这只是个幌子,事实上没有人真的受到了电击。但是为了达到逼真的实验效果,米尔格伦让参与者听到事先录好的叫喊声,让他们以为这些遭受电击的“学生”真的身处巨大的痛苦中,并且急切地希望结束实验。
尽管如此,在权威人士的要求下,许多参与者仍旧选择执行电击,并随着错误答案的增多而提高电压,有些甚至到了致命的地步。
在这场实验之后,许多效仿实验也得到了近乎相同的结果,证明人们为了服从权威,甚至愿意违抗自己的道德和良知。
旁观者效应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大多数人也许会希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繁忙的场所里,以提高被帮助的几率。但与这种主流思想正好相反,身处人群当中并不能保证任何事情。
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认为,当周围的目击者很少,甚至没有其他的目击者时,人们更愿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当周围有其他人在场时,人们便觉得总有其他人会挺身而出,不用自己出面。
在伦敦一条繁忙的街道上曾进行了一次旁观者效应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求助者外显出来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受助的几率,但大部分人依旧选择无视。
“走失的小孩”实验
人们时常忽略他们的周遭,这句话在这项实验里得到了证实。一张“走失的小孩”的传单被贴在了一家热闹商店的大门上。一些路人驻足观看,另一些人则选择无视,可是所有人都没发现,其实那个失踪的小男孩就站在商店门口!这项实验表明,人们时常忽略周围的许多事物。
罗伯斯山洞实验
这项经典实验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偏见和冲突的办法。
22个年龄11岁的男孩被随机分成了两组,然后送到位于俄克拉荷马的罗伯斯山洞州立公园参加夏令营。两组男孩住在不同的小屋里,整整一周都互不知晓对方的存在,并在这段时间里和同组的男孩结下了友谊。
当两组男孩最终见面时,他们便开始用言语攻击对方。为了让冲突升级,实验人员安排了让两组男孩互相对抗的活动,这无疑加深了两组男孩之间的排斥感,他们甚至拒绝和对方组在同一个房间吃饭。
实验的最后一步是让两组男孩重新成为朋友。最初的一些活动,比如一同放烟花和看电影并没有多大成效。实验人员于是设计了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在实验的最后,男孩们决定同乘一辆巴士回家。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冲突,也可以克服歧视。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概念,说的是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会被他/她身上的某一个特质影响。
比如当一个人性格很好时,人们会觉得他/她的其它方面更有吸引力。
在一项近期的实验中,一位男性给一家约会网站制作了两段视频。视频内容完全一样,但说话的语气有区别,一个愉快一个郁郁寡欢。两段视频被分别给两组女孩观看,虽然内容一样,但愉快组的女孩们觉得这位男性很有魅力,而郁郁寡欢组的女孩们则觉得这位男性不好相处。
这个实验展现了说话语气对人们整体吸引力的影响,也生动地阐述了光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