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自2008年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发起后,今年2月28日已经是第十个国际罕见病日了。罕见病真的罕见吗?患者的生存状况如何?2月27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听罕见病患儿家长亲诉治病经历。
广州的妞妞(化名)刚出生一个多月,就已经两度住进病房了。她患有婴幼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属罕见病的一种。“刚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她有一次感冒,抽血后发现高钾低钠,这才确诊。”妞妞的妈妈杨女士表示,对他们一家来说,最愁的是买药问题。
记者了解到,妞妞治病需要用到两种药,一种是9-氟氢化可的松,另一种是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前者国内已经停产,而后者虽然有国产,却没有儿童剂型。“国产醋酸氢化可的松片,一片是20毫克,但孩子每次用量只有2毫克,所以要把小小的药片切碎了喂,太麻烦了。”杨女士说,因此她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购买昂贵的进口药。
“对工薪阶层来说,治病的经济压力太大了。而且这种病需要终身服药,一旦断药,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现在也信心不足。”杨女士坦言。
而另一间病房里,住的是患有婴幼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的刘宝儿(化名)。“宝儿是家里的二孩,头胎身体很健康。”刘爸爸对记者说,他们一家来自广西,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一家辗转了很多医院才安定下来,目前治疗状况尚可,但他们有着和妞妞妈妈同样的烦恼:买药难,买药贵。
记者了解到,由于利润低、目标人群少,治疗此病症的药物二氮嗪在国内早已停产,目前只能想办法从国外购买。“小小一盒100粒的药标价1400元,孩子每天都要吃3-4粒,一个月就吃完了。”刘爸爸透露,从治疗到现在,各项花销超过了20万元。尽管如此,他仍把孩子的安危放在首位,“其实不怕药贵,就怕药没了。”
70-80%罕见病都是遗传性疾病
据悉,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罕见病为发病率在0.65-1的疾病,因此,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目前共有约7000-8000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实罕见病并不罕见。”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介绍:“罕见病70-80%是遗传性疾病,70-80%在儿童期发病,大多数罕见病严重都会致死致残。”但目前的困境之一是关注度不够,导致民众和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另一方面是检测难。刘丽表示,基因病变所致的罕见病较为常见,因此可通过基因突变监测分析来诊断。但是,罕见病种类多,突变基因不同,症状体征又有相似之处,不可能全部筛查一遍,只能使用基因全外显子检测。“但这个成本太高,医院准入难。”刘丽说。
此外,由于使用者少,研发成本相对高,国家又没有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因此药厂都不愿意主动生产,导致患者买药难。
帮助罕见病走出困境有赖立法
国外对罕见病的关注较早,美国、欧洲、加拿大、香港都有针对罕见病的立法。在国内,也慢慢开始有人关注到罕见病:自2010年起,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纷纷成立罕见病组织。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成立于2013年6月28日,近年来也多次组织大小型医学和医疗保障学术活动,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针对罕见病中的戈谢病,自2015年起,广州给予每人每年18万元的资助。
但对于戈谢病患者每年200万元-400万元的治疗费用来说,资助也只是杯水车薪。那么,究竟该如何帮助罕见病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就是立法。”提到,就在上个月,常用于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药物青霉胺也停产了,如果有立法的保障,药厂就不能随意停产药物,至少能保证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