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为什么有的人看似悲观,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积极的?

为什么有的人看似悲观,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积极的?

2017-09-20 来源:壹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再加上之前有过很多明明以为会成功却最终失败的经验,以至于后来我总是会担心事情出错,所以要提前做好计划来减轻焦虑。所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个人经验至关重要。父母适当的提升孩子做事情的希望,鼓励其积极的心态,孩子才会有可能改变。

  我们身边总是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似乎天生就是那么悲观。

  “哎呀,这次估计考得很差”,结果考了前几名,“这件事情我可能没法完成诶”是他们惯用的口头禅,但是完成任务时又会考虑所有可能性,问他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习惯在事情开始之前做好planA,planB…,不然我会有很强烈的焦虑情绪”,然后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会很出色的完成任务。这类人就是防御性悲观者。

  防御性悲观是形容人的一种状态——在过去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我发觉自己是边缘性的防御性悲观者。比如说当我遇到一件事情,我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期望,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我达不到那样的高标准,即使失败了,也会归结于外界因素导致了失败,所以对于自身并没有太多影响,自我价值感不会降低,自己也不会因为完成不了一个事情而完全否定自己。

  又比如,我会在完成任务时,不断的反思整个过程,会非常担忧和焦虑,与悲观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样会担心自己失败,要努力提前考虑所有失败可能性来提前避免失败,所以往往有些人在事前做出很多计划的,并不一定是自信到爆棚的人,还有可能是因为他有防御性悲观。

  还记得之前看过一个令人咋舌的数据,那就是在日本,27%的日本民众对未来五年感到悲观,日本也被称为世界上对前景感觉最暗淡的国家。当时数据后面附带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区区只有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国却一直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呢?

  结合今天讲的主题想想可以得出一种答案:日本这个国家始终讲求做人的谦逊卑微,他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自然会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就是防御性悲观。危机感让日本人做事始终是提前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再反复思考,想尽所有的可能性,然后再倾尽全力去完成,所以即使他们整个国家都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情绪,可是国家的整体实力依旧很强,依旧是小国成功的典范。

  防御性悲观等同于悲观吗?

  但我们要知道防御性悲观并不是悲观的一种,其实它是在悲观与乐观之间徘徊的一种状态。悲观的人,不仅对未来期望水平低,而且成就水平也很低,这就完全不同于防御性悲观的人了,毕竟后者会将平常消极的心境转化成动力,认为一旦自己足够努力了,事情就肯定会有转机,所以他们的成就水平与乐观主义者不相上下。

  我身边恰好有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是那种一旦做什么事情就如同大难临头,焦虑不安,总好像完全能够预料到自己未来必然失败的命运,所以一旦他找我聊天,必会让我负能量满满,久久不能平静。

  他总是跟我说到同样一段内容“我最近又承接了一个高难度的项目,感觉根本就搞不定,整天茶饭不思,身心疲惫,越做就越觉得会失败,没有信心继续下去了。”由此可见,长此以往,悲观的人很难有所成就。

  成就水平不相上下,那防御性悲观跟乐观的不同点在哪呢?

  近段时间,网上一句段子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万达老总王健林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这个有点像防御性悲观中的预期策略,也就是在事件发生前设置低的期望水平,并且采用上行反事实性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其中“反事实性思维”是由心理学家kehneman提出来的,指的是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

  举个例子,如果说防御性悲观的我在1号被通知5号就要完成一个方案的策划,结果到了5号,我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那我就可以解释说“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因为防御性悲观者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就是假设一个前提,然后与好的方向进行比较,进而让自己产生负性情绪,但是他们会将焦虑转化为动力,使自己获得更多自我控制感,然后就勤奋努力就好了。

  所以像上面例子一样,我在内心中因为时间紧迫而感到焦虑,但是我却明白自己一旦被给予更多的时间就能够完成的很好,所以面对下次任务,我不会惧怕或是悲观,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得更出色。

  而乐观主义的人则相反,采取的是下行反事实性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比差”。

  举个例子,我们高考是知分填志愿,但是不同学校录取的分数是未知数,所以选择是个有风险的事情。我有个同学,他其实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按理说是可以上一个985学校,但是他却没敢冒险,填的几个志愿中最高的也就是个211学校,然后还有一个垫底的普通一本学校。结果在大一的时候,偶然联系到他,听他说最终考上了第一志愿,是个211的学校。我当时没忍住,为他可惜了一番,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后悔,反而跟我说了句让我觉得很温暖的话“当年要是没有选择一些211学校估计就要沦落到普通一本学校,那才要后悔哩,所以现在在自己的学校收获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已经很知足了,省的跑到顶尖学校,每天压力大,头发都掉光了,哈哈”。

  这便是乐观主义者,他们通过“比坏”来保护尊严,维持积极心态,努力工作。他们一般会用“回溯式策略”,也就是在事情结束之后进行认知调节,而不像防御性悲观的人会在事前就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做好充足的准备。

  防御性悲观的人都是那么牛逼哄哄的吗?

  其实防御性悲观者有一个大克星,那就是一旦被别人干扰,他们的成绩就会显著下降,至于原因嘛,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心理学模型,即MAI——心境输入模型。就是说个体的心境水平被转化成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就是个体在朝向他们的目标努力时所使用的停止规则,即是否已经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是否该停止努力标准。

  防御性悲观的人会把消极心境解释成自己需要继续努力,也就是并未达到自己的标准,那就需要不断努力,为了降低内心的焦虑。所以如果强制性要求他分心,那焦虑就会失控般的增长,个体就无法通过努力去降低焦虑,成就水平自然就会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随便告诉一个成绩总是很好却还是很拼命的人,让他们放下脚步,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因为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焦虑水平进而会导致成绩明显下滑,自我价值感降低,焦虑痛苦不堪,所以防御性悲观者的成功是有条件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群防御性悲观者呢?

  我有和朋友们谈论过这个问题,也有参考过文献,事实表明这主要和文化、家庭因素有关。

  比如说我有些在国外读书的同学,跟他们交流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像是日本这样的国家读书的同学,都说周围会有很多隐形的学霸,他们总是会抱怨事情太难,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最终都是班里的翘楚;而听我在英国留学的姐姐说,她的同学从来都是会一口气承接下来一些任务,然后慢慢完成,每天也都是该玩就玩,没有什么太多的精神负担。

  其实像这个现象也很正常,英国那边最近流行起了积极心理学,所以积极心态会更多些,很少会盲目悲观,而日本这样的国家,自古至今都是这样的。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影响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中,潜移默化。

  以我本人来举个例子,因为从小做事情被教育要拘谨谦虚,并且母亲是一个偏向悲观的人,再加上之前有过很多明明以为会成功却最终失败的经验,以至于后来我总是会担心事情出错,所以要提前做好计划来减轻焦虑。所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个人经验至关重要。父母适当的提升孩子做事情的希望,鼓励其积极的心态,孩子才会有可能改变。

  防御性悲观并不等同于悲观,因此你身边的他还是会不断取得成功,但是作为他的好朋友要知道,他时常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当的相互分享喜悦吧。

  毕竟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改变自己不适当的方面,进而完善自我。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