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抑郁了?吃药吧!莫让“是药三分毒”这话害了你!

抑郁了?吃药吧!莫让“是药三分毒”这话害了你!

2017-09-20 来源:抑郁症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新型抗抑郁药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几乎看不到服用新型抗抑郁药自杀成功的报道。可见现在新型抗抑郁药(比如说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多安全,大部分人服药后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副反应。

  只想把快乐还给你!

  很多已经被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坚持不肯服用抗抑郁药,理由很简单:是药三分毒!

  无论我如何引经据典,告诉他抑郁症有多大危害,不治疗后果多严重,新型抗抑郁药有多安全,在他那里都顶不住一句“是药三分毒”。

  今天写下此文,也没抱太大希望,但愿能帮到几个“有缘人”吧!

  很多人对“是药三分毒”这话至少有三个误解,请和我一起思考几个问题:

  一、“是药三分毒”有道理吗?

  有道理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药,对身体多多少少都有些“坏”的影响,这话本身没毛病。

  古人说这话的目的应该是提醒后人,“是药三分毒,没病别乱吃,更不要过量服药”。

  可是很多人和我的理解不一样,他们认为古人要告诉我们“是药三分毒,所以不要吃药,有病也不要吃”。

  药物对身体有影响,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影响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如果只是强调副反应,忽视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这合理吗?

  药物对身体可能有“3分毒”,疾病的“毒”会不会是7分、97分、997分呢?当你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用手撑住可能会伤了手指或手臂,但是不用手撑一下的话,可能脸就着地了,摔成脑震荡也不一定。

  所以,伸手撑住可能有“三分毒”,不撑住却可能有更大的毒。

  有时候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抑郁症如果已经发生,它的伤害很大,不积极治疗的话,这伤害几乎不可避免。

  因此,你要么承受抑郁症的伤害,要么选择积极治疗,而可能承受一定的药物副反应(只是“可能”,就像摔倒后手不一定真的会受伤一个道理)。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误解:只强调服药的弊端,忘记了抑郁症等疾病本身的更大危害、忘记了服药的功效,不懂得权衡利弊。

  二、什么东西无“毒”?

  在著名的《本草纲目》上,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物品都被当做药物来用。

  比如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吃腌制的桔梗,还经常吃蒲公英(我们那里叫婆婆丁)“败火”,这都是药。

  还有姜片、萝卜这些,几乎人人都吃过吧,这也是药。

  还有很多人吃的补品,比如人参、枸杞、冬虫夏草之类的,都是药。

  既然它们都有药性,那我们不是天天在服“毒”吗?

  没错,而且不光是上面说的这些东西,万事万物,只要能进到我们身体内的,都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也就是说,包括你每天喝的水、吃的米饭和红烧肉、呼吸的空气......

  我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摄入对身体有毒有害的物质。

  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没有中毒呢?

  量少啊。这方面我看到两个观点,觉得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

  1.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

  2.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

  认真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大自然不会主动去过滤掉有“毒”的物质给我们。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只能不断进化,不断适应,之后我们有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我们能新陈代谢,我们的组织细胞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这使我们能从大自然中摄取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将无用的或有“毒”、有害的东西或者杀死、或者排出体外,使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这保证了我们在这样一个“有毒害”的环境中还能健康存活。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只要这个“毒”不太大,我们的身体就能应付,就可以认为是无害的。

  因为如果太过苛求,我们就得不到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就活不成了。

  试想:

  你不能因为空气里有粉尘、有二氧化碳、有氮氧化合物,所以对身体不利,所以就不呼吸了吧?

  你不能因为吃饭吃肉会发胖就绝食吧?

  你不能因为知道矿泉水里面其实也有少量细菌就不喝水吧?

  。。。。。。

  再毒的东西,只要剂量足够小,都没问题;

  再好的东西,只要量太多,都有问题。

  松花蛋含有重金属,但少吃一点儿也不会铅中毒。

  油炸食品可能致癌,但偶尔吃一顿问题也不大。

  红烧肉没毒,但吃多了可能会得高脂血症,然后可能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就算是大米饭,吃多了也撑得慌吧,这叫加重胃肠负担。

  所以说,关键是“适量”。

  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误解:抛开剂量谈毒性。

  三、治疗量的抗抑郁药,是否“适量”?

  前面讲了那么多,其实都是铺垫,下面才是重点。

  过去,患了抑郁症常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副作用较大,容易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严重问题,甚至连某些食物都要限制。

  后来大家就不愿意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改为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等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

  这类药物虽然疗效好,也不用限制食物,但是治疗剂量和发生毒副反应的剂量之间差距较小,或者说有很大的“重合”,很多病人服药后治好了抑郁情绪,但出现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小便解不出、头晕、肝功能损害等很多副作用,这让很多抑郁症老病人吃够了“苦头”,并且“代代相传”,导致现在很多人还认为抗抑郁药副作用很大。

  事实上,在医药研究方面已经越来越重视药物的安全性了。每个药物在上市之前都要经过很多期的试验。

  比如先弄一批小白鼠,给它用药,看看用到多大剂量有一半会被毒死,用到多大剂量,所有小白鼠都会被毒死。

  然后科学家再推测药物对人的安全性,一般只有“性价比”够高的药物才能进入临床试验,经过临床试验检验后才能上市,上市后还要继续监测副反应。

  总之,每一个新药上市前都做过安全性实验,即使出现一些副作用,也是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后证明:这是我们可以承受的。

  抗抑郁药的安全性更是受到重视,因为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有自杀倾向,可能大量吞服抗抑郁药来自杀。

  新型抗抑郁药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几乎看不到服用新型抗抑郁药自杀成功的报道。可见现在新型抗抑郁药(比如说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多安全,大部分人服药后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副反应。

  少部分出现副反应一般也较轻微,坚持一下,很快身体会自我调节,然后也就适应了,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有一些相对重一些的,也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或更换药物而解决。

  还有很多人担心伤肝、伤肾的问题,临床上也不多见,大多数患者服用了好几年新型抗抑郁药,肝肾功能的指标也没见明显变化。

  当然,安全起见,我们还是建议服药患者,每过3-6个月最好检查一下,尤其是合并用药的患者,更应该注意。阿戈美拉汀例外,容易造成肝损,需要多复查。

  其他一些副反应也不是完全不会出现,但总体来说,新型抗抑郁药的治疗剂量和引发危险的剂量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推荐的治疗剂量范围内,与抗抑郁药的疗效相比,新型抗抑郁药发生副反应是小概率、低风险事件。

  这是我认为的第三个误解:没有考虑抗抑郁药的治疗剂量和有害剂量之间的距离。

  好了,说了半天,就是希望大家相信医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服用抗抑郁药利大于弊。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如果心理治疗有效,可以选择心理治疗。如果心理治疗无效,或者条件所限,无法接受心理治疗,也大可不必排斥药物治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