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古老的童话:
一个国王有两个美丽的女儿,他非常疼爱她们。一天,国王问自己的女儿:你们是如何爱我的?大女儿说:“我像爱糖一样地爱您”。国王乐开了花。
小女儿说:“我像爱盐一样地爱着您。”国王听了勃然大怒,愤怒之下将小女儿赶出了王宫。
消息传遍了王宫,自此,国王的一切饮食都不再有盐,而全都放进了糖和蜜。国王从来没有想到——失去盐的食物竟是如此地难以下咽!
当吃了太多的糖和蜜,国王开始肥胖气喘,他的胃开始翻滚作呕,在眼泪和悔恨中,他终于领悟了小女儿的真挚爱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让国王开心和悔恨的——糖。
嗜甜是人类本能
由于人类大脑神经细胞获取能量的唯一途径是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人对甜味有本能的依赖和嗜好。人体所有组织细胞都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捷最容易的供能食物。
几百年前,浓缩糖在人类的饮食中还不存在,除非偶然间找到少量的野生蜂蜜。所以,当时,糖,是如香料般稀有奢侈的能量来源,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1319年的伦敦,蔗糖的价格是两先令一磅,转换成现在的物价,相当于100美元一公斤,600多人民币一公斤。对糖分的强烈渴求促使我们寻找甜味的食物,帮助我们堆积脂肪、积蓄能量。
糖,无处不在
18世纪末开始机械化生产后,食糖的产量大幅度上升,价格随之下降,糖,逐渐变成人人消费得起的生活必需品。如今,糖无处不在。
糖的概念是广义的,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日常食物中,水果和蜂蜜含单糖类中的果糖,白砂糖、绵白糖和红糖等传统糖产品含双糖类中的蔗糖,豆类食品中含寡糖类的棉子糖和水苏糖,谷物中含多糖类的淀粉和纤维。
食物中的甜味主要来自单糖分子和双糖分子。人类食物中的糖以淀粉为主,淀粉在上消化道经过淀粉酶的作用转变成单糖的形式之后才能在小肠上段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随后一部分经肝脏转变成糖元贮存起来,一部分经静脉进入人体循环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进行供能,多余的则转化为脂肪。
可见,并不是有甜味的食物才含有糖。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来源于糖果、饮料、米饭、面包、饼干、零食、奶制品等。一不留神,你就会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糖分,这些多余的糖分在体内最终转化为脂肪存储。
糖,慢性疾病的元凶
渴求糖分曾经是我们的生存优势,但现在却对我们不利。美国加州大学儿科内分泌学专家RobertLustig教授在撰写的《糖的毒性真相》一文中认为,糖是多数现代慢性病的“元凶”。据研究者统计,全球糖消费量在过去50年里增长了整整三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等在全球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另一位主要撰写人,加州大学社会医学教授LauraSchmidt提出糖的毒性中最致命的是代谢综合征。吃糖虽然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长期嗜糖,过多的糖在肝脏中代谢被转化为脂肪,提高甘油三酯,造成胰岛素抵抗,从而干扰代谢,血压升高、损害肝脏、提高心脏病发病率和中风几率,并会间接引发多种疾病。
糖,肿瘤细胞的狂欢
肿瘤细胞对糖有特殊的嗜好。
日本的名和能治医师在《怎样防治癌症》一书中提出了“糖”与癌症的关系。他说:“癌细胞等肿瘤细胞的生活能源是什么呢?它们不像一般正常细胞那样依靠氧呼吸,而是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为生。这些肿瘤细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强盛,约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过肿瘤,约有57%的血糖被肿瘤消耗掉。由此可见癌细胞是多么喜欢糖了。”
1977年-1979年,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20个国家的糖消耗量与乳腺癌发病率作了专门调查,结果表明,那些糖消耗量大的国家,如英国、荷兰、爱尔兰、丹麦和加拿大等国的乳腺癌发病率都很高,而糖消耗量小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南斯拉夫和日本等国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则很低。
在瑞典针对6万4千名男女的前瞻性研究,足以证明血糖偏高,会增加致癌风险。该研究发现空腹血糖最高的前四分之一的人(与最低的四分之一相比),其罹患胰脏癌、子宫内膜癌、尿道癌、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49%、86%、69%与6%。
糖,使你抑郁
心情不好,就大吃甜食?你错了。
与我们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糖分会抑制大脑中的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发挥作用,影响人的情绪。而情绪低落时,比如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该物质的水平本身就较低,如果再摄入大量糖分,对情绪只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此外,精制糖和碳水化合物会消耗改善情绪的B族维生素,使情绪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发表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针对3400多名中年人的调查发现,膳食中含糖类等加工食品太多的人,患抑郁的风险可能增加58%。
糖,使你看起来更衰老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项研究显示:常喝含糖饮料会加速人的衰老。
研究者以每天喝两罐可乐的人为例,分析指出他们的DNA会因为长期摄入含糖饮料而发生变化,让人体“变老”4.6岁。衰老的关键在于染色体末端物质端粒。端粒能阻碍细胞老化,若受损或变短,会令人体加速衰老或提前患上老年疾病或癌症等。
糖,会导致龋齿
糖分给口腔里的乳酸菌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并大量产酸,使牙齿脱钙、溶解、形成龋洞。一位妈妈做了一个实验,把牙齿浸在可乐里,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前的牙齿。
▼浸了5天,已经变成这样了。??
▼第16天已经完全变成紫色。??
▼第41天,牙齿已经弱到可以用针轻松穿透了。??
糖,会使视力减退
吃糖能和近视有什么关系?真有关系!糖分在人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帮忙,并降低体内钙的含量。维生素B1对视神经有养护作用,其含量的高低会影响到视神经的状态。而钙是眼部组织的“保护器”,缺钙不仅会造成视网膜的弹力减退,晶状体内压力上升,眼球前后径拉长,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容易发生近视。
已经近视的人,吃糖过多还会使近视度数增高!因为吃糖过多,血糖增高,相应地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使眼球内房水渗透到晶状体内,引起晶状体变形,屈光度增高,加重近视。
糖,会让人上瘾
美国有一位公德心爆棚的大叔——洛杉矶健身俱乐部50岁的GeorgePrior曾亲身试验嗜糖的危害(感人!)。
他每天喝下10罐可口可乐,连续一个月后,发生了什么?
他原本有健康又健美的体魄,但在短短一个月后,他增胖了12公斤,有了大肚腩、游泳圈、还有难看的下垂的胸部。除此之外,他对可乐有着难以抑制的强烈欲望,他知道自己已经上癮了。
除此之外,他的血压从实验前的129/77升到了145/96。
这位可爱的大叔用身体告诉我们:嗜糖危害大!
测试下你是否有糖瘾?
1.如果不吃主食,你是否在一顿大餐之后又很快感到饥饿?
2.你是否会吃下很多的甜食,即使还没感觉到饿?
3.当你觉得伤心或感到压力时,是否会吃甜食来安慰自己?
4.计划好了只吃几块,结果吃掉了一大包?
5.如果你给自己切了一块蛋糕,吃完后是否还想再来一块?
6.吃饱以后,你是否会觉得头晕,犯困?
如果你有3题以上回答“是”,那么你已经对糖上了瘾。
算算你吃糖过量了吗?
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均每天摄入糖59克;美国人每天吃109克糖,因此肥胖症发病率较高;中国每人每天摄入糖量约为23克。你可能觉得中国人吃糖挺少呀!但你必须知道,在很多山区或农村地区的人很少吃甜点喝饮料,会拉低这个平均值。城市人的糖摄入量非常高,我们可以按普通城市人的食谱来算算:
每天早上两片面包,一杯咖啡,一勺果酱,你会摄入约28克糖;中午来一瓶甜饮料(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糖含量都在8%~12%之间,一瓶500ml的可乐,含有53克糖),你就摄入了40克糖;下午再吃三四块曲奇饼干,约6克糖;晚餐喝一碗甜粥6克糖。如果炒菜的时候再放两勺调味的糖,8克。总共有多少?88克糖!这超出世界均值,已接近美国人的平均糖摄入量。这就是中国现阶段城市人的吃糖状况。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糖摄入指南,更新了对糖摄入量限制的建议,强烈推荐将儿童和成年人的糖摄入量都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首次提出对添加糖摄入量进行限制,每日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注意:上面说的“糖”是指添加在食品中的游离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砂糖及蜂蜜、糖浆等,不包括蔬果中自然产生的糖。
几个控糖小窍门
??了解糖的别名
“砂糖”、“蔗糖”我们都认识,但玉米糖浆、甘蔗糖浆、糖蜜、转化糖、蔗糖、糙米糖浆等,也属于糖类。购买时应认真阅读食品标签,若配料表包含3、4种以上的甜味剂,意味着该食品可能太“甜”了。
??慎食“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指的是指不含蔗糖,但这类食品通常含有甜味剂,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国家批准的甜味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会升高血糖。但是,相当一部分“无糖食品”里还会添加增稠剂、稳定剂、品质改良剂等。常用的增稠替代品是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这也是糖类。所以,不要以为“无糖食品”就可以大吃特吃了。一些商家宣称无糖食品具有降糖功效,纯属扯淡。
??给食物加点香料
如果觉得不加糖寡淡无味,不妨给食物一些香料。如给咖啡加点香草粉,给原味燕麦粥加点肉桂、荳蔻等香料来调味。香料可自然调节血糖水平,有助控制食欲,能避免吃得太多。
??含糖饮料戒了吧!
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糖含量都在8%~12%之间。有些饮料虽标榜无糖,但实际却含阿斯巴甜剂和咖啡因,会越喝越肥。
??不要试图马上戒糖
戒糖如同戒烟,需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反弹,反吃进更多糖。比如你平时喝咖啡习惯加2包糖,改成加1包,第二周只加半包,第三周改成不加糖,慢慢习惯喝原味咖啡。
??做菜少用糖醋、红烧
会烧菜的人都知道糖醋小排要放多少糖——满满几大勺啊。另外,番茄酱、烧烤汁等调味酱,也含有很高糖分,随便吃吃就超过了一天的推荐量。多采用蒸煮方式,有利健康。
??每餐吃七分饱
威斯康辛大学的美国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于1989年开始对成年(7~14岁)猕猴进行研究;实验分为“对照组”及“热量摄取受限组”(减少30%热量,只吃七分饱);
经过15年追踪研究后,你可以明显看出图右没有饮食管制的猴子,比起图左有严格饮食管制的苍老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