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吴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心得

吴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心得

2017-05-22 来源:杏林学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掌握先后缓急,攻补时机,切不可涩补太过,以致闭门留寇。但应注意久泻尤其是平素体虚者,虽虚象明显,应遵循补而不过的原则,临床治疗应直指病机,不拘泥于一方一药,活方活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病机分析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用于治疗伤寒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

  后世医家对泻心汤治疗痞证记载颇多,金·成无己于《伤寒明理论》中提出泻心汤病机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认为半夏泻心汤具有“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痞消热已”之功。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提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认为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证,乃伤寒误下,脾胃之阳受损,外邪由表及里,陷而为热,寒热错杂,结于中焦,郁于胸中,而致气机痞塞。汪琥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出半夏泻心汤病机为“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

  吴老汲取历代医家之经验,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应以脾胃病辨证思维为法,脾胃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是气血津液运化的主要场所。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气血充足,燥湿相济,阴阳互调;若脾胃受损,则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气血不和,清浊不分,阴阳失常,百病由生。泻心汤全方配伍,辛开苦降,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使脾胃调和,气机畅达,升降复职,清浊归本,是仲景专为伤寒误下,外邪侵袭,寒热互结于心下之痞证而设。吴老认为其病机不单单局限于痞证,也可用于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多种临床疾病。

  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

  泻心汤配伍经典,疗效显著,许多医家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等,以及失眠、恶性口疮、妊娠恶阻等疾病,并进行了诸多现代药理及实验研究,丰富了泻心汤的治疗理论。姜惟等发现半夏泻心汤可通过增强SOD活力,阻断或减轻组织的脂质过氧化酶反应,从而减少自由基对胃黏膜的损伤,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潘雨薇等发现,半夏泻心汤可能与调节迷走神经及脑肠肽的表达有关,下调胃溃疡面的表达。半夏泻心汤对胃肠的蠕动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亢进,增强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抑制。张艳等发现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各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逆转实验大鼠胃癌前病变发展。莫莉认为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修复作用。吴忠祥等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通过上调感染Hp小鼠机体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而实现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能够增加胆汁流量、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有镇痛和明显的利胆作用。宋忆菊等研究表明本方能增加小鼠脾脏指数,提高抗体生成滴度和吞噬能力,提示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且主要表现在体液免疫方面。

  验案举隅

  3.1胃食管反流

  苏某,男,62岁,因进食辛辣食物6日前出现反酸,嗳气,呃逆,呃呃连声,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下端充血水肿糜烂,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前医曾行针灸药物治疗乏效,特前来吴老门诊诊治,现呃逆、呃呃连声,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脘腹胀满、嗳气,口干苦,舌淡胖有齿痕,苔黄厚腻舌根尤是,脉沉弦。治疗以辛开苦降、降逆止呃。处方:党参10g、生半夏12g、干姜6g、黄芩12g、黄连12g、旋覆花15g、代赭石15g、甘草3g。患者服用3剂后诸症大减,已无呃逆,反酸及烧灼感减轻,上方加减,继续调理月余,症状消失。

  按:辛开苦降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中“和”法与“消”法的范畴,是将辛热与苦寒两种药性截然不同的作用,用以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病证中,侧重点在于调理气机。此法始于《内经》,广泛应用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后经历代医家发挥而渐臻完善。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食管为胃受纳之通道,以下行为顺,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两者互为表里,共司水谷之消化、吸收以及输布精微,以滋养四肢百骸。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则精微四布,津液充润。若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邪侵袭等损伤脾胃,则影响脾胃功能,气机升降失常。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阻滞不畅。各种诱因引起脾胃内伤,肝气郁结,郁而横逆克土,升降失常,胃气不降,浊气上逆,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不得下行,反流入食管而发病。

  3.2慢性腹泻

  喻某,女,40岁,慢性泄泻2年,腹部胀满不适,大便不净感,饮食稍有不慎则泄泻加重,口干口臭,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治疗以辛开苦降,健脾清热。处方:太子参10g、生姜3g、黄芩10g、黄连10g、半夏10g、山药12g、麦冬12g、白芍15g、蒲公英20g、甘草3g。服用7剂后症状明显缓解,上方加减,加服月余。随访数月,未再发作。

  按:泄泻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主要病理因素为湿,主要病变脏腑在脾胃及肠道。脾主运化,大小肠主传导化物,为脾主运化之延续;若脾运失常,肠道泌别清浊失司,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正如《医宗必读》中所说“无湿不成泻”,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湿性黏腻,易化热、生,所谓无形之热易清,黏腻之湿难除;辛温开郁,苦降燥湿中焦湿热之证,应注意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之,酌情选取药物,不可过用寒凉药物,以防直折脾阳,冰伏湿邪。临证宜把握病变关键,掌握先后缓急,攻补时机,切不可涩补太过,以致闭门留寇。但应注意久泻尤其是平素体虚者,虽虚象明显,应遵循补而不过的原则,临床治疗应直指病机,不拘泥于一方一药,活方活用。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