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萨德事件 | 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爱国?

萨德事件 | 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爱国?

2017-03-17 来源:飞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极端爱国主义催生出了一批键盘侠,这些谩骂者和破坏者,在平时可能温顺礼貌,很少有过激的表现。之所以这样,是源于群体心理的魔力。

  1

  就在“萨德”事件因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下台遭冲淡之际,中国游客的最新“壮举”再次将“萨德”拉入国人视野。

  那么,这件几乎全网叫好的反韩爱国事件是什么呢?

  3月11日中午时分,一艘国际邮轮抵达韩国南部度假胜地济州岛时,3400名中国游客拒绝下船。报道称,近年来,济州岛备受中国游客欢迎;但据当地官员介绍,20年来从未出现过如此情况。

  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互联网上一片欢呼声。而韩国媒体大多表现出沮丧,认为中国针对“萨德”的报复“成为现实”。

  在此之前,反萨德的情绪早已于国内不断酝酿发酵:

  3月初,卫龙宣布已在全国范围从乐天玛特渠道下架自家产品,断绝与乐天的合作关系,并称“民族的终归是民族的,撤就撤了”。

  在继卫龙、马栏山苹果酒、淘豆小乐、橡果制冷等企业纷纷从乐天超市下架所有产品后,部分旅游公司也下架赴韩国旅行的产品。

  与此同时,网上不断形成对乐天近乎一致的舆论“高压”态势,随即舆情又出现了“打砸韩系车”、“大妈拉横幅:乐天滚出中国”等负面势头……

  看的多了,就不禁怀疑:所谓的爱国,到底是什么呢?难道这次,中国人是真的团结了吗?

  2

  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爱国

  -内群体偏好-

  在社会心理学里,只要把人群分为“我们”和“他们”,而无论这种区分是如何地粗鲁和无意义,甚至仅仅依靠抽签或抛硬币把人们分成两个群体:“我们”和“他们”;人们就会自动地出现内群体偏好(也就是护着自家人)。其中,“我”所属的群体是内群体;“我”之外的群体是外群体。

  在心理学家泰弗尔(HenriTajfel)曾经做的一个经典研究里面,他用随机方式将一群孩子分为两组,每个孩子都只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组,他们根本不知道其他还有谁跟自己一个组;也不知道其他任何一个孩子属于哪个组。

  即使在这样简约的条件下,孩子们仍然表现出顽强的内群体偏好。

  泰弗尔让孩子们给其他人分“点数”,点数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兑换奖品。这些点数只能分配给其他代号(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会分配给谁)而不能分配给自己。反复实验的结果都显示了,孩子们会倾向于给抽象的“我们”的成员分配更多的“点数”,这种分配对自己没任何实际的好处,他也根本不知道分配给了谁,只知道某个被分配点数的代号是“我们”组的,或“他们”组的。

  由此看来,3400名游客在抵韩游轮上拒绝下船,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内群体偏好的原因。

  3

  怎样的人会非理性对待爱国主义?

  -低自尊感的社会成员-

  如果说爱国出于人的本能,那么爱国主义则可以满足和提升社会成员的自尊感。正是因为群体有这个功能,所以人们把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就能从这个群体的荣誉和成就中来提升自己的自尊感。

  举一个例子,2012年因为中日钓鱼岛争议而掀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发生在西安的砸车事件中把日系车主砸成重伤的青年蔡洋就是一个生活中的事例。

  《南方周末》曾经对蔡洋的成长历程、日常生活做过一次专题报导,这个报导还获得了报社当年的新闻奖。蔡洋就是属于典型的在日常生活中严重匮乏自尊感,他家境贫寒,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在城市里干着最底层的泥瓦工,他的自尊满足是通过网游和所谓的爱国主义灌输,例如,他所痴迷的国产抗日神剧。当城市周围掀起反日游行时,他的自尊感就急剧膨胀。他肆无忌惮地去砸同胞的车,直到把车主砸成重伤。

  从心理学角度,蔡洋之所以痴迷抗日神剧,积极投身反日砸车运动,就因为这能满足和提升他的自尊感,但他通过爱国主义膨胀起来的高自尊并非是积极自尊,它是以自尊的阴暗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贬损、打压、暴力侵犯他人。事实上,他压根就不知道钓鱼岛在什么位置,更遑论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沿革。

  4

  你或许还记得,前阵子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外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在网络上炸了锅,针对杨振宁先生的恶言碎语在各大新闻评论区俯拾皆是,各种以“爱国”为名的冷嘲热讽夹带着对个人隐私的恶意评判再一次宣示了键盘党们的“爱国力量”。

  一个满载荣誉的老人回归祖国到底刺痛了哪些人的“爱国主义”?这和当年无数匪夷所思的“爱国”事件一样充满了无知的暴戾:吃KFC、开日本车、喝星巴克、去英国留学、中国姑娘嫁给外国富豪、老科学家荣归故里……到底得罪了哪门子的“爱国主义”?当“爱国主义”成为网络打手们随意动用言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的借口且屡试不爽的时候,不禁让人胆颤心惊。

  5

  极端爱国主义

  -群体的力量:去个性化的群体-

  极端爱国主义催生出了一批键盘侠,这些谩骂者和破坏者,在平时可能温顺礼貌,很少有过激的表现。之所以这样,是源于群体心理的魔力。

  当一个人处在群体之中,会不自主地让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群体的意志,这种行为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在从众行为获得归属与认同的同时,个体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削弱自我,专业说法叫做去个性化。

  初级一些的从众,比如观看表演时大家一起鼓掌,在一个集体中有意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快乐的群体会更加快乐,沉默的群体会更加沉默。但是一个高度去个性化的个体来说,只要能服务于所属的群体,他甚至可以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道德观,甚至是自己和亲人的生命。

  在德国影片《浪潮》(DieWelle)中,教师文格尔通过别出心裁的教学活动唤起了学生的集体认同感:

  高中老师文格尔站在教室讲台前,与“浪潮”组织的学生们一起行自创的“波浪”礼。为了让高中生们亲身体验独裁、专制和集体主义,文格尔在课上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规则:个人崇拜、行为守则、集体至上、统一着装……当个体成为某个集体的一部分,感受团结的力量和温暖时,事情变得失控。世界离独裁只有5天,学生们陷入了对集体的痴迷和狂热之中,在校园中重复着法西斯的故事。

  正是因为肆无忌惮的群体具备可怕的力量,所以看到网上盲目爱国主义的那些评论,总是能让人心里一寒。

  6

  两种爱国主义

  -盲目爱国主义or建设性爱国主义-

  软弱和焦虑导致我们依赖集体,去集体寻求庇护,就像一个受到惊吓的小孩会去找父母寻求庇护一样。

  但是,同样的动机却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爱国者类型。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变量,而糅杂着多种价值观、情感诉求和行为表现。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的沙茨(RobertT.Schatz)和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的斯托布(ErvinStaub)等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编者注:一种统计方法)的方法,发现爱国主义可以分为盲目的爱国主义(blindpatriotism)和建设性的爱国主义(constructivepatriotism)两种。这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接纳对国家的批评。前者强调对国家坚定不移的忠诚。他们的理念是:“不管我的国家是对是错,我都会支持它。”而后者尽管同样积极支持国家,但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我反对美国的一些政策,因为我关心我的国家并且希望改善它。”

  小编突然想到之前某乐天高管曾放的话:只要降价中国人就会买。然而近期韩货铺天盖地的下架、限韩娱盛行、加上这次3400名抵韩游客拒绝下船,真真是给这位高管打脸。再早一阵子,台湾在脸书闹分裂,百度李毅吧用表情包在脸书刷屏斗图表达爱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国外留学生的爱国行为……这些其实都有别于盲目爱国,是建设性爱国主义的行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