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通不畅、阻滞就会成为你健康的隐形杀手,从而产生很多的疾病,所以及时活血化瘀十分的重要。
体内瘀血阻滞常表现为身体特定部位的疼痛,痛处固定,以刺痛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胸痛、胸闷、心悸;肢体发凉、麻木、疼痛;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
在体征上可见面色发黑、没有光泽;口唇、舌头颜色紫暗;皮肤干枯、粗糙、脱屑、瘙痒;体内有肿块,疼痛且长期不能缓解。
对于瘀血体质的人,要尽早引起重视。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须调节饮食,加强锻炼,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进一步发展。
血瘀是中医辨证的一种证型,大家先看这种舌苔,紫暗色,肝气郁结引起的血淤。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淤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
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常见原因:
气滞→血行不畅→瘀血(气滞血淤);
气虚→运血无力→瘀血(气虚血淤);
血寒→寒主凝滞;
血热→血受煎熬;
湿痰阻遏→脉络不通→血瘀。
疼痛有五个特点:痛如针刺或刀割;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疼痛明显;压痛拒按;痛久。
肿块:瘀血在体表则形成青紫色;瘀血在腹腔内部可触及坚硬有形的块状物。反复出血,瘀血引起的出血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
紫绀:唇舌爪甲紫暗;也可见面色黎黑皮肤粗糙如鳞甲,脉涩。
人体常用五个活血化瘀的穴位,我们在做艾灸中经常接触到,并且经常应用从头到足,行于下肢外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衔接的,与内脏存在着密切关系,反映全身的血管、神经功能,故手、足都有全身各部反射区,足底又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
因此,经常艾灸上的几个穴位四肢,可疏通十二经脉,活动四肢关节,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防治全身关节炎及其各种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活血化瘀艾灸要穴: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足三里。
辩证分型:
气滞血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加肝俞,期门,太冲;
气虚血瘀:加关元,气海,中脘,膻中等;
血寒血瘀: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阴陵泉;
血热血瘀:太冲,中都,膈俞等穴位;
湿痰阻遏:阴陵泉,中脘,天枢,水分等穴位加减;
跌打损伤:加灸大杼,阳陵泉等穴位。
艾灸注意事项
施灸:
施灸时间设置为45分钟,温度设置为45-52度,以自己能适应为宜,灸至皮肤红润为度。
禁忌:
醉酒、空腹、过饥、过饱、大惊、大怒、大汗、极度疲劳的时候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经期最好停灸。
注意:
灸疗后,灸疗部位2小时内不能接触冷水;灸疗结束后,不要立即出门,免得吹风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