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校园欺凌 | 为孩子拒绝“噩梦”,一份来自国外的家长应对指南!

校园欺凌 | 为孩子拒绝“噩梦”,一份来自国外的家长应对指南!

2016-12-13 来源:十分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有一个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并且希望他们下次能够自己意识到问题并采取行动,在谈话中点出“校园欺凌”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有利于孩子们建立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帮助他们对类似的问题作出反应。

  这两天被中关村二小的校园凌霸事件刷了屏,自己的孩子被同学用厕所垃圾扣到头上,孩子的委屈、家长的愤怒可想而知,而这次事件也让大家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校园欺凌这个话题。

  前段时间,十分心理公号也做了系列相关内容,作者0902FRIENDs讲述了自己被欺凌及童年抑郁的一段真实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同时我们也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童年欺凌导致的长期危害。

  我们一直想表达的态度是校园欺凌中该承担更多的是成年人,长期的情感支持和健康界限教育,孩子才敢对强权说No。因为只有在内在最没自信的孩子身上,“被欺负”的现象才会反复持续发生,如果我们不是事后补救,而是着眼于在成长中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情感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能力说不,保护自己,他们就不至于要带着“不必要的伤痕”走进未来。

  本文是2016-11-10的推送,我们决定再发一遍,因为它提到的问题值得我们警醒、深思:

  第一,童年被欺辱并非一时之困,科学研究表明它可能导致基因被改变,它是重大心理危机;

  第二,识别生活中的“校园欺凌”,家长一定要尽可能的伤害早发现,早干预,欺凌方和被欺凌的孩子都需要被帮助。

  回顾0902FRIENDs的童年故事,请点击:

  上篇:心理自传:从7岁起就开始和抑郁作抗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

  中篇:“救我!”|来自一个7岁抑郁小孩迟到多年的呼救(中)

  中篇:“救我!”|来自一个7岁抑郁小孩迟到多年的呼救(下)

  ●今天中关村二小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

  你的基因会随着生活事件改变

  《基因的革命》一书是2014年年度伦敦书展重点推荐书目,是由号称“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临床医学家莫勒姆博士所写的。他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遗传学的未来趋势、人类基因组合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其中很多科学实验和结论都让人超乎想象。

  ●《基因的革命》

  我们一般都认为,人的过往经历会留在记忆中或者潜意识中,然而,这本书告诉你经历会留在身体里,刻进你的基因里。

  这很挑战我们的思维,难道基因不是父母生出我们的时候,基因就已经被注定的了吗?不是,莫勒姆博士告诉你,你的生活方式、环境地域、面对的压力和吃穿用度,都在时刻编织着你自己的基因。遗传特性是灵活多变的,食物、锻炼、心理学、人际关系、药物治疗、教育、信仰,这一切都将改变你的基因。

  所以,从遗传的生物特性来看,“基因蕴藏了改善生活的许多惊人的信息”,在这本书中将展现出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数据来论证这一点,作者称“基因革命”,即从基因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现在,审视自己。

  ●“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沙伦·莫勒姆

  童年创伤会改变我们的基因

  现在我们来进入书中讲到的一个具体科学实验,来看看童年不愉快经历如何改变我们的基因。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老鼠幼崽尚未睁开眼、听力尚未发育、毛发尚未完好的状态下,将它们从鼠妈妈身边偷走,3小时后再送回。第二天,再一次重复这个过程。

  如此持续14天之后,最终,再把这一组老鼠放入老鼠群中,让它们跟其他老鼠一起长大。结果发现,这些经过两周创伤的折磨的小老鼠们,相比正常老鼠,对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不良,它们似乎无法评估有潜在危险的地方。被置于危险情境时,它们没有反抗或解脱的能力,直接就放弃了。更惊人的部分是,它们将这种行为传给了自己的幼崽,幼崽又传给了下一代,尽管它们的后代并没有任何在幼年时期被剥夺母爱的经历。

  换句话说,一代老鼠的心理创伤会以基因遗传的方式在后两代身上展现出来。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一只老鼠的基因组与人类有99%的相似度。而且,影响这个实验的两种基因,同时在老鼠和人类体内存在。

  接着,科学家研究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少人有过校园欺凌的遭遇。而这种遭遇在人身上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吗?

  英国和加拿大的一组研究人员,找来了几对同卵双胞胎,他们有相同的DNA,每一对双胞胎5岁前此前都没有过受欺负的经历。5岁后,在他们成长中,研究人员耐心随访,他们记录了那些曾遭遇过校园欺凌的孩子,发现到了12岁的年纪,这些有过被欺凌遭遇的孩子,与他们未遭创伤的双胞胎兄弟(姐妹)相比,有了显著的遗传差异。

  这意味着,对未成年人而言,受欺凌的经历不只是造成自我伤害倾向的一种风险,它确实改变了基因机制,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很有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是的,就算你不记得被欺凌的经历,你的基因却记得。

  这还不是研究人员发现的全部,除了观察到的遗传基因的变化,他们还想探究双胞胎们是否有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变化。为了验证该问题,研究人员将双胞胎们置身特定的情境测试中,包括公开演讲和心算——都是大多数人会觉得有压力而宁愿回避的经历。研究人员发现,双胞胎中,有过受欺凌经历的那一位,置身于不愉快的情境中时,皮质醇反应特别低。由于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人们通常在有压力的状态下会升高,但是长时间超高的皮质醇状态会让身体过载。所以,受欺凌的经历,会让这些孩子通过钝化皮质醇的反应,来应对日复一日的受欺凌的时刻。于是,孩子身上皮质醇的反应方式在日后明显弱于正常人,这样的妥协方式是一种适应性的体现,能够帮助他们挺过持续的欺凌。这实验结果,真是让人心酸。

  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基因不会被随便改变。就算我们经历过的创伤,创伤也被记录在自己体内,但一旦怀孕,新生儿也不会遗传这些记号。然而,并不是如此,科学家们发现,在胚胎发育中,的确存在遗传易感性通道,在那个时间框架内,人类对于创伤性的遗传并不是免疫的。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身上的基因不仅是我们自身人生经历的总和,也带有父母和祖先经历过的每个事件的印记,你的心理问题很可能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同时,我们还将把自己身上的欢愉和痛苦变成基因的改变,传给下一代。

  感谢《基因的革命》这本书为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然而,了知这些,再次面对那些经历童年创伤的孩子,在他们面对欺凌的时候,成年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以及帮助他们呢?

  下面是加拿大红十字会介绍“校园欺凌”的一些信息(感谢0902FRIENDs的分享):

  TIPS1|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定义为有意的,有规律性的,对他人造成生理,心理或情感上伤害的行为,并强调被欺凌方与欺凌方存在势力的不均,如胖孩子/瘦孩子,成绩好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里有钱的孩子/家境一般的孩子,一群孩子/一个孩子等。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欺凌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更稳定的势力。很多时候,这些人的心里也是恐慌,自卑的。伤害别人的行为只是他们自己逃避自己情感的一个途径罢了。

  TIPS2|网上传谣也是欺凌!

  加拿大红会将校园欺凌分为四大类:形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会情感欺凌和网络欺凌。单纯的一种欺凌并不常见;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欺凌行为同时出现。

  网络欺凌则是四种欺凌中最难以识别,最不可预测,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它是一种存在于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欺凌行为,包括线上的辱骂,散布谣言,甚至散布侮辱性照片/视频等。这种欺凌对于没有被卷进去的人来说是很难意识到他的存在的。因此,解读孩子的应激反应并给予询问,倾听是成年人介入的常见渠道。

  TIPS3|被认知的“欺凌”与长期、反复发生的创伤

  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有一个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并且希望他们下次能够自己意识到问题并采取行动,在谈话中点出“校园欺凌”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有利于孩子们建立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帮助他们对类似的问题作出反应。

  有的时候,概念提出来以后,孩子会主动问校园欺凌是什么。这个时候成人最好对定义作出符合年龄特点的解释,并且配以例子。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区分一般的刻薄(不友善)和欺凌之间的区别。成人这个时候则应该强调刻薄(不友善)是偶然的,而欺凌行为是反复的,甚至有规律性的,并且发生在势力不均的两方身上。

  举例子的同时,成人也可以问孩子,这是刻薄还是欺凌。所举的例子可以包含以下情景:

  有一个小朋友每天都用铅笔戳前面同学的后背,前面同学疼的都哭了。(欺凌)

  有一个小朋友不高兴的时候会咬离他最近的同学。(不友善-没有势力的不均)

  有一个同学为了每天回家能看电视命令同学给他写作业。(欺凌)

  有一个同学看上了同桌的笔,便私自把它拿走了。(不友善-没有势力不均,没有反复性)

  有一个同学在学校老被嘲笑。(欺凌)

  有一个男同学考完试很不爽,打了一个女同学一拳。(不友善-没有反复性,不一定有势力不均)

  有一个同学在网上看到别的同学在散播关于自己的恶意谣言。(欺凌)

  有一个同学和好朋友发短信,好朋友骂他笨。(不友善-没有反复性,没有势力不均)

  TIPS4|欺凌的每一方都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帮助!

  不要以为欺负别人的一方就没有伤害,他们的伤害是没有学会界限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们学会如何用自己的力量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这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重要。

  欺凌者会逐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更容易被接纳的方式处理问题;

  被欺凌者能够收获友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

  而旁观和帮腔的人,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

  特别推荐

  《身体从未忘记》

  这部作品算得上是一部杰作,作者用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充分呈现他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情感、思想联系起来,这些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