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障患者可以首先尝试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但前提是患者得先过感染关和发烧关
提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都有苦难言,因为它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在以往的常规治疗中,患者必须经常性输血、服免疫抑制药物,即使做骨髓移植以期根治,但年龄大于40岁或输血次数超过20次的患者则易发生移植物排斥导致移植失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随年龄增加,GVHD现象也逐渐增多。而移植成功后仍有多达30%的患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尤其是对于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不适合移植或不能耐受药物相关副作用的患者。有没有疗效好、副作用更小的方法可选择呢?近年来,专家尝试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寻找新出路。
病例
再障男童药物治疗不耐受
转求免疫细胞治疗“救命”
今年3岁半的男孩小锟2岁3个月时小腿上出现小淤青斑点,在浙江一家大医院查出血小板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做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重型再障。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用药进行免疫抑制治疗(ATG治疗)并服用环孢素,病情有了改善。但出院不到两个月,小锟突然发高烧,一查血象又是严重贫血,再障复发了。
“但孩子继续做ATG+环孢素治疗出现了明显的副反应。”小锟的妈妈黄女士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看着儿子面黄肌瘦、无食欲,牙龈又出血、脸浮肿,成天很烦躁爱发脾气,反复感冒,她和丈夫提心吊胆,不知该怎么办。老家的医生建议给小锟做骨髓移植,但黄女士和丈夫很犹豫:除了费用高,骨髓移植有风险,也不一定成功,伤害并不小。最后,在病友群里,黄女士留意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利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再障的探索,决定一试。
如今,经过几个月的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小锟的血红蛋白水平已经在安全水平内,骨髓接近正常水平,已无需输血“救命”,逐渐活泼起来了。
解读
免疫功能紊乱造血环境异常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再障
据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陈玲珍介绍,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免疫功能三者与骨髓的造血功能关系密切。这三者的关系就好比种子、土壤和虫子一样,造血干细胞像“种子”,造血微环境像“土壤”,免疫功能的紊乱就好比长出的“虫子”。现在,医学界研究认为,再障的发病主要与免疫功能紊乱和造血微环境有关,即“虫子”把“种子”吃掉了,而“土壤”因质量问题不适宜“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不过,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还未完全明了。”陈玲珍说,免疫异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是被某种因素诱发。比如,该院曾经接诊一些因苯中毒引起再障的工人,这类病人属于继发性再障,能找到相对明确的原因。但临床上,许多原发性的再障患者发病原因还是不明确,不少人是因反复感冒就诊或是经常性牙出血、皮肤淤斑、疲惫乏力等原因,一查血常规发现全血细胞偏低,做普通保健和治疗后无好转,又排除药物引起的贫血,做骨髓穿刺检查才确诊的。
探索
自体血培育免疫细胞
为治疗再障找新出路
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70年代开始免疫抑制治疗以来,同时伴随血制品支持治疗的进步和新型抗生素的应用,再障患者的预后已经明显改善。
用药物免疫抑制治疗,大约50%~60%的患者会有明显改善。不过,再障的发病涉及机体多个免疫网络系统调控出现异常,包含ATG、环孢素的强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控作用靶点单一、局限,没法根本解决免疫系统网络调控故障,不能根治再障,复发率达30%~40%,且长期用药副作用大。
造血干细胞移植虽有望治愈再障,但干细胞来源有限,移植后多达30%的患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且随年龄增加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再则,大于40岁的患者或输血次数超过20次者易发生移植物排斥致移植失败。
对于用药物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复发、不适合移植或不能耐受药物相关副作用的患者,有没有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方法可选呢?据陈玲珍介绍,自2001年起,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尝试用自体血免疫细胞治疗再障,坚持至今15年,共治疗超过160例再障患者。这16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例中,年龄跨越老、中、青、儿童四个年龄段,最小的患者不到3岁,最大的患者80岁,七成是像小锟一样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复发或效果不明显找上门来的。
“经过自体血免疫细胞治疗后,这些患者有70%以上可脱离输血、脱离治疗,可正常上学、上班、结婚生子,治愈率接近五成。”陈玲珍说,只有个别患者在输注细胞过程中出现短暂寒战、发热,经对症治疗后便能缓解。
提醒
自体免疫细胞治再障
需过发烧感染两大关
“用自体血培育免疫细胞治疗再障,方法并不复杂。”陈玲珍说,每次治疗只需从患者的静脉中抽取25~50毫升的外周血,加入某些特殊刺激因子后在体外培养48小时,收集免疫细胞再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一般每周抽输注1~2次。这些在体外经过培养后的血细胞,已经被“诱导”出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重新被“派”入患者体中,就能起到“纠正”再障患者免疫异常、改善造血微环境的“重任”。而随着患者免疫异常和造血微环境的持续改善,其体中造血“种子”就慢慢越积累越多,当累积到一定程度,骨髓造血功能就逐步恢复,血象也随着一步步改善,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
“我认为再障患者可以首先尝试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陈玲珍说,这种疗法比药物免疫抑制治疗或骨髓移植更安全、有效,但前提是患者得先过感染关和发烧关。如果再障患者经过有效抗感染治疗后高烧仍持续两三周不退,或是存在明显的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症状,则不建议尝试自体免疫细胞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