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气功动功是由古代相传的导引发展而来的。它将行气、漱咽、按摩、肢体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以动物象形运动和导引体操两大类为主体的健身术。前者继承了先秦彭祖导引法的传统,模仿各种动物动作进行锻炼,有熊经、鸟伸、凫浴、鱼跃、鸱视、虎顾、龙导、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狼踞等等,以华陀五禽戏最为出名,是现代气功中大雁功、鹤翔庄一类的前身。后者是根据时人对人体生理医理的认识而创作的,其主要动作有啄齿、漱唾、握固、咽津、顿踵、叉手、伸足、熨目、引耳、摩面、干浴、托头、仰手、前推、后仰、振膝、引腰、卷臂等等。至南北朝时,这些方法大都组合成为一套套的术势,形成了由叩齿、行气、导引、按摩等分节组成的成套的导引体操。陶弘景《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北周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宋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籤》以及道教炼养类书《道枢》、《修真十书》中,都记载了这类方法。
道教养生家认为,导引可以疗病健身。葛洪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气。故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导引于外,而病愈于内,亦如针艾攻其荣俞之源,而众患自除于流末也。”他依据天地运行不息的理论,又说停水则秽臭,委木则虫生,马不行则脚直,车不驾而自朽,所以人体必须如流水、户枢,经常运动。并指出导引之道,“务于详和,挽仰安徐,屈伸有节。导引秘经,千有余条,或以逆却末生之众病,或以攻治已结之笃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云笈七籤》卷36引)
《太清导引养生经》则把导引列为除病延年的要术,说:“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宿阅,德斑不随,耳聋不闻,头癫疾,亥欠逆上气,腰背若痛,皆可按图视像,随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梁陶弘景亦认为,人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养性延命录·序》)
在《四气摄生图》中,指出导引的要点在于宣通四肢血脉,而可不追求形势。“即不必鸾飞凤举,猴掷虎蹲,但展四肢,动摇九窍,令其血脉流转,上下宣导”。《真气铭》曰:“凡欲去疾,导引为先,经脉不拥,开关不烦。或如射雕,侧身弯曲;或曲腰脊,如蟾半圆;交指脑后,左旋右旋;径展手足,气出指瑞;摆掣四肢,捉搦三关;热摩赤泽,气海亦然。是以摄养有方,则寿同龟鹤;若恣情放逸,则命比蜉蝣。”
至唐司马承祯,又从道家文化理论上详述了导引效用的医学根据。他说,人的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在于宣通。人体之中,血气精神所以养生而周其性命,脉经所以行血气,荣气所以通津血,益筋骨,利关隔,卫气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荣卫之气,“阴阳相随,内外相随,如环之无端也。又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髓者骨之府。而又诸骨皆属于目,诸髓皆属于脑,诸筋皆属于节,诸血皆属于心,诸气皆属于肺,此四肢八环之朝夕也。是知五劳之损,动静所久,五禽所导,摇动其关,然人之形体,上下相承,气之源流,升降在序。尝见诸导引文多无次第,今所法者实有宗旨。其五体平和者,依常数为之;若一处有所偏疾者,则于其处加数用力行之。”(《修真精义杂论·导引论》)也就是说,进行导引的锻炼,亦当分别身体情况,辩证运功。
道教养生中人很重视导引,修道者大都经常作这种功夫,意图益寿而达到长生。导引典籍中列导引法千有余条,而且各个宗派还自有秘法,总之法势很多。陶弘景整理汉晋以来诸法,若有《导引养生图》、《导引按摩篇》,有关华陀五禽戏法势的最早记载即见于《导引按摩篇》。《真诰·协昌期》收有魏晋道教上清派导引法数十种,而以按摩头部、五官功法为主。司马承帧把静坐、握固、思神、叩齿、引气、导引等多种道术编排成一套完整的坐式导引动功,相当丰富;又有立法、卧法。说,“其诸导引,亦不可总为诸法,恐烦劳,任逐便为之,然终须从首至足,令相承取通也。”(《修真精义杂论·导引论》)
《太清导引养生经》中载赤松子慎修内法为十二段导引法,宜称“赤松子导引祛除百病,延年益寿”。又有宁封子导引法,咽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旨,赤松子坐引法,皆为成套的导引术术势。在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三十至三四中,收有陶弘景导引法,孙思邈导引法,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以及虾蟆、龟鳖、龙行诸法。宋曾忄造辑《道枢》内亦收载了许多功法,重要的有炼精导引法、颐生导引法、延龄导引法、天马立地法、怪柏蟠龙法、握弓挽射法、苍鸦鼓翼法、磨镜闪电法。金元时期成书的《修真十书》卷19载钟离八段锦法,有图有文有诀,这是现存最早的八段锦;卷24有太上传西王母握固法,吕洞宾小成导引法(见右图),明耳目诀,纳津法。此外,《摄生纂录·导引篇》收赤松子坐引诀,婆罗门导引法十二势;《灵剑子》(宋代著作)有导引十六势,法、脾分春夏秋冬,补肝、补脾、补心、补肺、补肾,分别施行;《三洞枢机杂说》有十二般导引法,谓之“日用导引神仙初地门”;《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依据脏附各自的生理特征,列有肺脏导引、心脏导引法、肝脏导法脏导引引、肾脏导引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养生方》与《养生方导引法》两部著作,其中收载了几百种治病功法,且根据不同的疾病分门列类,这种将道教养生本与祖国医学相结合的尝试十分可贵。正因如此,隋代医学家巢方元所撰的《诸病源候论》中,绝大部份引用了《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所载的导引气功方法,成为一部我国传统医学与道教内炼术相结合的典范著作。后世流行的张三丰武当拳、内家拳、龙虎功、太极拳、八卦掌、行意拳等等,都是属于道家养生导引动功之类的炼养功。
导引动功可以疗病健身,这是不必怀疑的,道教典籍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资料,十分值得研究、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