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道家养生 > 庄子“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

庄子“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

2015-04-09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庄子》中,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各种道家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庄子是先秦道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为惠施挚友,因家贫,曾借栗于监河侯,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庄子平生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以明老子之术”。现存《庄子》33篇,反映了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阐发深奥的哲理。无论在哲学还是文学上,都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基于本讲座的内容,这里仅就《庄子》的炼养学说而展开评论。

  在《庄子》中,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各种道家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从形、神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认识人体健康与长寿的思想道教养生,早在春秋战国时便产生了。《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渡百岁乃去”,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间世》)因此,在生死的面前,应当采取旷达的态度。“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不可故也。”(《大宗师》)安时处顺,顺应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

  生死理应看破,但天赋的身体却不可草菅。“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伪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秋水》)只有保存好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延续到命定的时刻,才能善其死。他强烈地抨击“轻生”的主张,强调“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在宥》)从而达到自贵自爱,无为而治的太平世界。由此可见,庄子齐生死的观念并非主张轻生贱体。恰恰相反,看破生死,正是他认为可以超脱俗情、养神全生的先决条件。

  庄子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一身。”即通过忘人情、遣是非,去保全生命的存在。他认为“形体保神”,神是依据形而存在的,没有了形也就没有了神,所以养神与养形是相依相存的。对此,庄子是有说明的,“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达生》)他还举了两个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一个是鲁国的单豹,“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七十岁仍然鹤发童颜,结果被老虎吃掉。一个是张毅,他善于社交,无论高门茅舍都与参访,结果“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行持虽异,但都不得尽其天年。“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两者皆不鞭其后者也。”也就是说,神、形必须兼顾,通过养神的手段去追求形、神的统一,即生命的存在。

  养神的方法有那些呢?《庄子》所载主要有守一、守舍、心斋、坐忘等。

  何谓“守一”?庄子托广成子答黄帝问,讲述了守一之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将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在宥》)即以无视无听的方法达到精神的高度内敛,以清净无为、慎守身心的手段追求长生久视。后来的道教养生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各种守一功法多达几百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阐述。

  第二“守舍”。庄子说:“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人间世》)“鬼神将来舍”云云,也就是稷下黄老派的“精气入舍”的意思。照《管子·内业》所说,形气形成人的身体,它好比一个房子,“精”就住在这个房子里。所以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支坚固,可以为精舍。”“精舍”就是精之所住的宿舍,把它打扫清洁了,流行于宇宙间的精气就进来了。进来以后,人再能“严容畏敬”,精就自然住下了,从而使生命力更加充沛,聪明智慧更大更高,故曰:“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庄子在这里区别了两种知识,一种是有知之知,一种是无知之知。前者是通过正常认识途径获得的普通知识,后者是通过“虚室生白”、“耳目内通”等方法直接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显然,庄子所重视的是后者。

  第三“坐忘”。庄子借颜回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并把坐忘分作“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三个阶段。又借女禹答南伯子葵问道讲述了坐忘的过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这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这就要求弃耳目去心意,最后连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得忘掉。

  第四“心斋”。《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耻,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讲的是一种高级静功。所谓“若一志”,是指下手炼功时意念要专注不二;“听之以心”,是指用心细验体内气息运行出入,这是听息功夫;至功夫深入,心和气已打成一片,亦即不再用心听气,所以说“勿听之以心”;这时的功夫,渐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故曰“心止于符”;做功最后进入清虚的境界。这个虚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而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这种还虚的静功,就叫作心斋。

  庄子的内炼思想中以直觉的方式对精神即意念的作用给以充分的肯定,我们似乎不应简单地斥之神秘主义。实际上,这是一种直觉的智慧,也许,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弥补了感官领域的局限性,而为人们认识这个宏大无比、深奥难测的客观世界贡献了一道路径。何况,庄子所强调的虚、静、一,大多数是指人体进入气功状态必须的条件,而不是一般地谈认识论。但它由于缺乏实验科学的证明,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附会,或且视为荒唐无崖之辞,而被忽略。其实,这些理论是在当时道家气功内炼术的实践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

  总结以上所述,庄子尽管在修持上强调养神,但并非无视形体的存在。相反,幻想通过“虚静纯粹”的长廊,到达形神合一,长生久视的殿堂。《庄子》书中精心描述的众多仙人、真人、至人、圣人,他们逍遥自在、与天地同生死的潇洒风度,不正是寄托了庄子心中的理想吗?

  殊途同归,老庄派和方仙道的理想潜融暗合,一种以长生不老为宗旨的气功养生述启流于先秦时期,从而触发道教气功养生学的源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