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状缺损,这种缺损其形状似劈柴用的木楔而命名。常见于牙齿唇、颊面的颈部,位于牙龈缘上的牙齿硬组织,出现缓慢耗损而造成的缺损,呈“V”状,用手可触及患牙靠近牙龈的地方呈楔形凹进去。患病率基本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据临床统计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该病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严重程度也随之加重,通常多见于成人前牙和前磨牙的唇、颊面,且上颌牙多于下颌牙。
症状较轻者:
对于组织缺损较少且无酸痛症状者,局部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避免横刷,并选用较软的牙刷和磨料较细的牙膏。
缺损较重者:
可选用与牙齿颜色近似又有一定粘接性的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粘固粉等将楔状缺损补好,以防继续发展。
重度缺损者:
重度缺损而引起牙髓炎、根尖炎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楔状缺损不是太复杂的病症,治疗及时就能减少因牙病和掉牙带来的痛苦。
楔状缺损现在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树脂充填,或者树脂复合体充填。
但是临床常常面临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是楔状缺损的脱落问题。
常见的原因分析有:树脂是弹性比较小的材料,牙颈部承担着不能长期承担牙颈部的交变应力,这时需要三明治技术,比如里面垫底护髓,然后采用玻璃离子或者流体树脂做内衬,然后复合树脂或者复合体充填。
第二是楔状缺损的术后敏感问题。
大多数的楔缺的龈阶都是齐龈甚或龈下,这点,对于复合树脂来说,却是致命的。龈沟液可以在我们无意识的时候污染待粘接的龈阶,导致最终粘接界面的非正常的微渗漏。这种过度的微渗漏可以导致粘结力的下降,在牙颈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加速树脂充填体的趋向脱离的速度。
在某个论坛的讨论中,关于如何减少术后敏感的回复有30多条,几乎没有一位牙医提到要排龈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专业的局限,因为牙体牙髓很少或者几乎不排龈。
建议楔缺的流程操作:
1、相应牙齿唇侧粘膜采用表面麻醉剂(麻醉膏最好),局部麻醉
2、牙体预备(包括继发腐质的去除)
3、排龈(对于龈上边缘的楔缺可以省略),对于全部或者部分洞缘齐龈或者在龈下的楔缺必须排龈,有些诊所或医院有时可能会用电刀切处理牙龈,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电刀处理过的牙龈表面渗出会比较多,止血和隔湿很重要。否则渗出同样会污染待粘结的洞缘。
4、护髓垫底,可以用光固化垫底
5、流体树脂内衬,对于比较深的洞形建议采用。
6、复合树脂或复合体光固化充填,取出排龈线。
7、采用黄带车针磨除充填体龈阶龈方可能的悬突,充填体表面成形,可以配合探针反勾探查悬突。
8、用树脂抛光的套装抛光充填体表面。
注意细节:
第一就是在用黄带抛光车针抛光充填体龈端悬突时,尽可能不要磨到根面的牙骨质,否则这种术后的敏感很头疼。
第二个是如果使用的是3M或者松风的自酸蚀,最好不要用气枪吹均匀,否则由于这两个产品使用的是强酸底胶,会把牙龈烧得很白,这时就体现出可乐丽菲露SE-BOND粘接剂的优势,它使用得是草酸或枸橼酸等弱酸,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第三个就是最好用洁治器顺着牙龈走一下,去除可能的你肉眼看不到的透明粘接剂悬突,尤其是与相邻牙的邻面间隙,避免刺激牙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