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增生”,大多数人可能首先会想到骨质增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牙龈增生。
药物性牙龈增生是由于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牙龈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药物引起牙龈增生是较为少见的药物副作用之一。
一、可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有哪些?
1、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组织发生纤维性增生,发生率40%~50%,且年轻人多于老年人。
2、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常用于器官移植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服用该药约有30%~50%发生牙龈纤维性增生。
3、常用的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该药引起的牙龈增生占首位。
二、临床表现
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一般开始于服药后的1~6个月内,增生起始于唇颊侧或舌腭侧龈乳头,呈小球状突起于牙龈表面。继之,增生的牙龈乳头继续增大而互相靠近或相连并向龈缘扩展,覆盖部分牙面,严重时波及附着龈。龈乳头可呈球状、结节状,增生的牙龈表面可呈桑椹状或分叶状。增生的牙龈基底与正常牙龈之间可有明显的沟状界限。
牙龈增生严重者,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牙冠,严重妨碍进食,也影响美观和口腔卫生。增生的牙龈还可将上前牙挤压移位。增生的牙龈组织一般呈淡粉红色,质地坚韧,略有弹性,一般不易出血。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无疼痛。由于牙龈增生肿大,使龈沟加深,形成假性牙周袋,加之牙龈失去正常生理外形,使菌斑易于堆积。因此,多数患者均合并有程度不同的牙龈炎症,此时的牙龈可呈深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较松软,牙龈边缘部分易于出血。药物性牙龈增生常发生于全口牙龈,但以上、下前牙区较重。它只发生于有牙区,拔牙后增生的牙龈组织可自行消退。
三、局部刺激因素与牙龈增生的关系
局部刺激因素虽不是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原发因素,但菌斑、牙石、食物嵌塞等引起的牙龈炎症能加速和加重病情的发展。
四、预防
对于需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环孢菌素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者,应在开始用药前先检查口腔,消除一切可引起牙龈炎症的刺激因素,并教会患者控制菌斑、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积极治疗原有的龈炎或牙周炎,能减少本病的发生。
五、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洁治、刮治等牙周基础治疗以清除菌斑、牙石,并消除其他一切导致菌斑滞留的因素。
2、对牙周治疗后牙龈肥大状况改善不明显的患者应考虑停用致病药物,与相关专科医师协商更换其他药物或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
3、局部药物治疗。对于牙龈有明显炎症的患者,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龈袋,并在袋内置入抗菌消炎的药物,待炎症减轻后再作进一步的治疗。
4、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明显增生的牙龈仍不能完全消退者,可在全身病情稳定时采用牙龈切除并成形的手术治疗。术后忽略口腔卫生或不更换药物,复发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