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懊恼自己“以伟大之名毁了孩子的乳牙”,认为“不该喂夜奶”,认为是夜奶让孩子患了“奶瓶龋”。
这种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是这位妈妈看的牙医,可能对母乳与牛奶的区别并不了解,将奶粉导致的“奶瓶龋”与普通的龋齿混淆,实在是常见却又很伤害母乳妈妈的一件事。
我国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显示:每一百个5岁儿童中就有超过66人嘴里有龋齿,35~44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98.4%。
总不能说成年人龋齿这么多也和吃奶有关?
无论你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其实罹患龋齿的可能性都很高,不用过分责怪自己的喂养方式。
而在2015年就有研究证明了母乳喂养不仅不导致龋齿,还可以预防龋齿! 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乳铁蛋白、溶菌酶和IgA等抗感染因子,可以杀灭致龋菌。
致龋菌大多是链球菌,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主要是乳酸)从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龋齿。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
①致龋菌-如链球菌;
②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特别是蔗糖);
③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能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益生菌群的紊乱、口腔唾液系统的紊乱);
④易感的牙(遗传因素)。
所以说,首先是因为孩子口腔内有这个致龋菌菌群的存在,而你又提供了糖!特别是蔗糖或者其他可以被分解为糖的碳水化合物等,比如食物的残渣。
然后,你还不刷牙不漱口!
但是即便同样的条件,也有人还是不会龋齿,这和每个人的易感性有关。
举个例子,我孩子小时候刷牙也不勤,一个星期可能就一两次(现在也做不到每天刷,更别提早晚刷),但是到现在为止0龋齿。她可是一直夜奶到快两岁的,那时候满嘴牙了,这证明她的牙不易感,并且可能没有致龋菌。
但是她有一个幼儿园的同学,满口牙基本烂完了,平时都不敢笑。我问她妈妈,她妈妈恨不得指天发誓:“我们每天都刷牙!真的!每天都刷!早晚刷!”我是相信的。因为牙齿的好坏其实也有遗传,或者说菌群的影响。
再说回夜奶是否能导致龋齿。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母乳中没有最容易导致龋齿的蔗糖!
链球菌对寡淡的母乳中的乳糖根本不感冒,不去分解她,所以也就不会产酸。
所以一般来说并不是龋齿的元凶。
而“奶瓶龋”确实存在,因为长牙的宝宝基本喝二段三段奶粉,而二段三段奶粉基本都是添加了蔗糖的!
链球菌噬糖如命,分解糖产酸,是龋齿的罪魁祸首!
那么是不是母乳的孩子就不会龋齿呢?
也不是!
因为假如你不刷牙,食物的残渣留在口腔内,一样可以导致龋齿。
但是如果你睡前给孩子刷牙,即便夜奶,也不会容易龋齿。
况且,乳汁基本从软腭部位直接进入食道,并不会大量停留在口腔,这和奶粉进入食道的方式还是有不同的。
关键是睡前刷牙!
同时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婴儿的牙齿发育。
所以,母乳宝宝是否龋齿和你是否给孩子刷牙,孩子是否为易感体质有关,唯独不应该让母乳单独背这个锅。
如果你觉得夜奶想断掉,在九个月之后经过评估可以断掉,但是不应该拿龋齿来说事儿。
作为牙医,可能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母乳与奶粉的区别,听到夜奶一概觉得和龋齿有关。
但是作为优秀的牙医,应该会告诉你:睡前刷牙,尽情哺乳。
但是奶粉确实会导致龋齿,所以如果是奶粉喂养,确实应该在九个月后视情况断掉夜奶的。
至于说吃完奶用奶瓶喝口水之类的,也是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的方法。
当然,妈妈也不应该做人肉奶嘴,孩子已经停止营养性吸吮了还继续放在嘴里,这样也不利于妈妈的休息。
希望妈妈们都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要因为错误的认知而错怪自己曾付出的夜奶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