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父母会陷入的十大误区
妈妈对孩子的关心是毋庸置疑的,但若陷入了观念的误区,很容易因错误观念的指引让孩子深受口腔疾病。
花几分钟时间读完这篇文章,弄清楚这十个最重要的观点,能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的
牙齿。除了保证孩子基本的牙齿功能之外,还能提升孩子的生活品质,让孩子尽情享受美食!
误区一、边喝奶边睡没关系
对宝宝来说,喝奶除了是在进食,还有安抚的作用。许多妈妈会在睡前让宝宝含着奶嘴睡觉,或者让宝宝含着乳头睡觉,让宝宝安定心情、睡得沉稳。可是,对于宝宝的牙齿健康却是一大隐患!
乳牙的清洁工作不可轻视,而睡前的口腔清洁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睡着之后,唾液分泌会大量减少,造成口腔自净能力降低,睡前若没有彻底清洁口腔,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这也是造成蛀牙的主因。
所以宝宝睡前喝完奶,家长一定要对宝宝口腔进行清洁,不能让口腔内残余的乳汁过夜。即使宝宝睡着了,家长还是可以为宝宝清洁口腔。只要轻轻翻开宝宝的嘴唇及脸颊,用纱布或牙刷蘸一点温水帮宝宝洁牙就行,不用担心会把宝宝吵醒。
误区二、乳牙不重要,反正以后还有恒牙
乳牙的功能很多,不能因为想着反正会换新牙,就不好好照顾!若乳牙因为严重蛀牙而不得不拔除,本来的空间被其他的牙齿占去,会间接成为日后还得矫正牙齿的原因!
另外,若是乳牙蛀了没有处理, 上面都是细菌,等到要换牙时,恒牙竟然要在这种环境生长,之后牙齿的状况会相当令人担忧!恒牙的生长,并非凭空冒出来,而是循序渐进、慢慢地
发育。若成长的环境脏乱,恒牙生长的时候持续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也会开始蛀牙!
乳牙还有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孩子可以开始练习照顾自己的牙齿!一方面,从心理上让孩子了解照顾牙齿不能马虎,要每天认真清洁牙齿才会健康;另一方面,也让孩子自己练习如何清洁牙齿,有了先前在乳牙上的刷牙练习,换了恒牙后刷牙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误区三、培养孩子从小自己动手刷牙
有时候在诊室看到小朋友的牙齿,牙齿状况不太好,询问家长:“平常有刷牙的习惯吗? ”家长总是振振有词:“有啊,我每天都有‘叫’他刷! ”事实上呢?许多大人也许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清洁牙齿,更何况小孩子?所以别以为只要“叫”孩子刷牙了,孩子就能把牙齿刷干净。
学习刷牙是渐进的过程,3岁以下的孩子,清洁的工作完全由家长负责。3?6岁时,可以开始培养孩子自己刷牙的习惯,边玩边学,因年纪尚小,无法清洁干净,所以家长仍需再为孩子彻底清洁一次。6岁以后,孩子可以开始学习正确的刷牙方式,再由家长检査,并加强清洁不容易刷干净的死角。10岁以后,孩子的手部灵巧度足够以后,便可开始学习使用牙线。
误区四、有蛀牙后再去看牙也不晚
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觉得牙齿不是大的问题,只要牙齿没有全部被蛀掉、牙疼没有影响到吃饭睡觉,看牙的事都可以再等等。
殊不知,牙齿无法再生 ,一旦蛀牙,对牙齿造成的就是永久性的伤害。预防重于治疗才是真正口腔保健的核心观念,可惜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从预防观念出发,其实在刚开始长牙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看牙了,最迟在1岁前应该看第一次牙,并养成定期看牙的习惯!
这个时候看牙,牙医除了检查孩子的牙齿状况外,更重要的是会教导家长如何照顾孩子的牙齿。因为,只要平常做好清洁工作、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使用氟化物(使用含氟牙眘、定期涂氟、吃氟锭等),照顾好孩子的牙齿并不难,牙齿出问题的概率也会变小。
此外,家长来到儿童口腔科,还可以认识和了解儿童牙医的诊疗方法。很:多时候家长对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措施有疑问,都是由于对儿童牙医不了解造成的。事实上,儿童牙医跟大人看的牙医很不一样,家长来亲自了解过之后,对以后治疗孩子的牙齿也大有益处。
误区五、什么时候挂到号就什么时候带孩子看牙
医院人满为患,挂号困难,大多数家长一想到去医院看病就头疼不已,所以带孩子去看牙一般都是以家长的时间为准,什么时候挂到号就什么时候去看。 其实,看牙这件事不是买菜逛菜市场,随来随买,尤其是患者还是很难把控的小孩子,如果时间挑选不对,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看牙的效果。
家长带孩子看牙,时间选择方面有讲究。在时段上,最好选择白天孩子精 神好、心情好的时候,以免孩子没睡饱,心情不好,配合度差,影响看诊效果。 通常午睡之后就是不错的看诊时机。另外,看牙之前别让孩子吃太饱,有时候孩子太紧张,看诊时很容易吐得满身都是。
有条件的话,建议看牙之前最好预约一下。事前预约可以让医生和患者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通过充分的沟通医生才能了解牙齿的状况及患者的想法,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否牙其实不该那么随性,除了配合牙医的时间,最好也能配合孩子的作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误区六、带孩子去看牙,全部交给医生就行了
在诊室里面,最怕看见把孩子带进来,一副“孩子交给医生就万事大吉心态的家长。其实成功的治疗,需要家长、孩子、医生共同付出努力,缺一不可!孩子的牙齿健康之路,是医生先灌输给家长和孩子正确的观念,比如刷牙方式、日常饮食习惯等,回到家后,再由家长扮演监督者与执行者的角色。
牙齿保健的观念,需要家长来确保孩子切实执行了,孩子要做的就是养成淸洁和照顾牙齿的好习惯。医生、家长、孩子三者组成铁三角,三方合作才能让孩子拥有最健康的牙齿!
儿童口腔问题的治疗,若少了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会变成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这边
牙痛,这边就整理一下;那边有个小洞,那就补—下。若没有针对淸洁、饮食习惯做改善,治疗往往赶不上孩子牙齿蛀烂的速度,导致才补好没多久的牙,没多久又蛀更大,陷入蛀牙永远补不完的窘境!
误区七、孩子的牙齿我最了解,最有发言权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小宝贝,从呱呱落地开始,一路陪伴长大。来到医院,许多家长常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其实不然,每个领域都有其专业性,牙齿健康的问题,牙医更有发言权,家长应该相信医生。
孩子牙疼,家长急于了解病情是人之常情。站在医者的立场,每一位医生都会尽心尽力与家长沟通,并向家长解释孩子的状况,毕竟良好的沟通是医疗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许多医生在治疗时会请家长在诊室外头等候,或是请家长在诊疗过程中面带微笑,保持安静。因为家长在旁边孩子多半会有所依赖,会不太配合,进而影响治疗进度。此时,若家长适时离开诊室,将主导权交回给医生,孩子会较容易听从医生指示,有效率且安全地完成治疗。请放心!一切都在医生的掌握之中。
误区八、看牙特别痛
关于这个误区,其实大家都冤枉牙医了!牙医并不会让你牙齿痛,让人痛不欲生的其实是蛀牙、发炎、感染等症状。若一拖再拖,拖到很痛了才去看牙,常会因为感染及发炎,造成麻醉效果不佳,使得治疗时上了麻药仍感到疼痛。
其实只要是会痛的治疗,医生多半会上麻药。“那治疗时孩子怎么一直哭? 为什么他还是一直挣扎? ”这是因为有些配合度不太好的孩子会因为
恐惧、害怕而抗拒治疗。若孩子配合度高,医生就可以若无其事地给孩子打完麻药,轻松顺利地完成治疗。
很多孩子根本没看过牙,怎么会怕看牙,怎么会觉得看牙痛呢?其实是家长不经意间的言语吓到了孩子:“你看!再不好好刷牙,牙齿烂掉痛到你吃不下饭,医生还会拔掉你的牙齿!”这种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
误区九、蛀牙不会传染
基本上,蛀牙其实就是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婴儿出生时,口腔内是没有能引起蛀牙的细菌的,那这些细菌到底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就是孩子身边 的照顾者、家人等。
能造成蛀牙的细菌可以经由许多途径传染给孩子,比如共用食物及餐具、 口对口喂食,甚至有一些老一辈的人在照顾孩子时会将食物咬烂后喂给孩子吃。 其他像是亲吻脸颊、嘴对嘴亲亲也一样会传染。因此,若家人、照顾者的牙齿不好,尤其是有口腔疾病等问题,上述的行为应尽量避免。
最好的方式是连主要照顾者都要注意自身口腔清洁,有蛀牙或牙周病等问题也应该尽早处理。一方面降低把细菌传染给孩子的机会;另一方面,家长有好的洁牙习惯,孩子也能有好的榜样,有样学样,自然也会重视牙齿健康,养成良好的洁牙习惯。
误区十、牙齿不好看仅仅影响美观
许多家长可能会认为,牙齿就是个“美观”问题,顶多不漂亮而已。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牙齿是广义的
消化系统的第一关,食物要先被牙齿咀嚼、切断、磨碎, 然后再进入食道、胃,进行之后的消化程序。若是牙齿不好,孩子自然就会不喜欢咀嚼东西,这样容易影响消化,更可能间接影响营养摄取。
其次,人类可以讲话,是牙齿、下颚、舌头、嘴唇共同作用的结果。若牙齿不好, 讲话就可能“漏风”,发音可能就不标准。谁能想到,小朋友辛苦练习英语,落得发音不标准的结果,竟然是牙齿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