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大学口腔系古贺敏比古教授从分子或基因水平探讨了龋齿的发病机制。他采用PCR方法能迅速检侧龋齿细菌。
他指出,变异链球菌最初附着在牙面并同菌体表层蛋白(PAc)有关而PAc在牙面的蓄积涉及到非水溶性葡聚糖合成酶(GTF)。此外,血清型特异性多糖类在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中起重要作用。
评估龋齿的危险,重要的是测定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感染水平,但目前要得到结果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培养较费时间,且无法与另一龋齿细菌S.sobrinus鉴别。
据日本《医学论坛报》报道,古贺教授用PCR法从唾液中迅速简便地同时检出两种细菌。由GTF编码的变异链球菌的gtfB基因和S.sobrinus的gtfI基因经寡核苷酸引物电泳分别制成变异链球菌517碱基对、S.sobrinus717碱基对的DNA片段。
另外,作为预防龋齿措施,古贺从1984年4月在福冈县久山町实施口腔卫生指导和氟漱口,降低了龋齿率,证明了以学校为基地的氟漱口预防措施有用性。
为制定更有效预防规划,同时针对抑制变异链球菌的菌体表层蛋白和GTF-1,制成两种融合蛋白PAcA∶SB和PAcA∶GB,其后证明兔PAcA∶GB抗体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的附着。因此用PAcA∶GB,使奶牛免疫,测定牛奶的PAc和GTF-1的抗体效价,发现初奶呈高值,用刚分娩后的奶再免疫,则牛奶的抗体效价明显上升。
8例试验者用抗菌药CPC漱口5天后分成免疫牛奶或未免疫牛奶组漱口2周,定时检查变异链球菌菌数和在全体链球菌中比例。结果发现,免疫奶漱口组变异链球菌菌数和比例被抑制,牙斑中也有同样趋势。由此说明,免疫奶对人体防龋很有用。
相关知识链接:口腔作为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与外界接触,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有食物剩渣和老化坏死的细胞作为细菌的营养来源,因此口腔内必然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包括球菌、杆菌、真菌等等。
从婴儿一出生口腔里就开始存在细菌,它们存在与口腔黏膜、牙齿、唾液中,?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会引起疾病相反它们还会帮助阻止其他致病细菌在口腔内的生长、繁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但是如果口腔卫生条件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的种类就会发生混乱,具有致病性的细菌也就乘机过度生长。
比如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的生长让我们长虫牙;梭形杆菌、黏性放线菌可以引起牙龈发炎、出血、肿痛;黑色素拟杆菌、二氧化碳噬细菌和有的放线菌容易引起牙周炎,导致牙龈流脓、牙齿松动等。有的时候口腔内的致病菌还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其他地方,引起关节炎、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