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齿整洁,且无龋洞,无痛感,牙龈色泽正常,且没有出血现象,才是健康的牙齿。对照这些标准,看看自己的牙齿,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健康呢?
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患龋齿数超过两颗,即须治疗的龋齿总数达20多亿颗,而我国现有口腔科医生不到3万,即使所有的牙医放弃全部休息日,也得费时20余年才能将全部龋齿治好,还不包括那些新形成的龋齿、牙周病……
YA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牙医把休息时间放弃,或有三头六臂,那么龋齿就有得救。可牙医能不休息吗?不能!龋病如此猖狂,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
龋病: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我们首先从牙痛这个经常使人“痛不欲生”的“恶魔”说起。谁不知“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这句话?谁没受过牙痛的折磨?牙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人说是“虚火上升”,有人说是“虫牙搞鬼”。那么,牙痛与“虫牙”(龋病)是什么关系呢?
口腔专家说:“‘痛起来要人命’的牙痛多半是由一种称为牙髓炎的疾病所引起的,而导致牙髓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龋病,也就是平时老百姓常说的虫牙或蛀牙。
“虫牙的特征是牙齿的颜色、形态和质地发生改变,牙齿由白色逐渐变成棕黑色,质地变软,并逐渐在牙齿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洞腔(龋洞)。由于龋洞深部氧气密度减小,适合一些特殊的微生物生存,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或微生物本身能穿透洞底,进入含有神经和血管的牙髓,引起髓腔内炎症,致使压力升高,刺激牙神经,造成剧烈的牙痛。”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恒牙患龋率为40%~59%,乳牙患龋率为56%~81%;农村居民分别为29%~58%和45%~58%。就各种疾病的患病率来说,不容置疑,龋病居首位,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龋病排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细菌、糖,狼狈为奸
许多老百姓认为,虫牙是由一种小虫子将牙齿慢慢咬坏而形成的。有的巫医装模作样在龋齿的洞里找虫子时,用一个小管将干的韭菜胚芽等放入洞中,待胚芽遇唾液中的水分膨化而稍变弯曲,取出来后就像一条白色的小虫子,巫医们言之凿凿说这就是“牙虫”。在不少地区,还常有用青蛙肉诱捉龋齿“牙虫”的事情发生。
其实,虫牙并非牙虫作怪,而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是引发龋病的四大因素。
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龋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变形链球菌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口腔残存食物中的糖类物质,合成一种黏性基质滞留于牙齿表面,细菌就躲在里面生长繁殖,形成牙菌斑。细菌还可利用糖类物质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机酸,这些酸持续攻击牙齿表面,使其溶解、腐蚀、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洞腔,即龋洞。
龋病的全球发病率普遍很高,发达国家患龋率又比发展中国家患龋率要高,这有点让人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均食糖量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细菌最喜欢的糖就是蔗糖,在蔗糖的“配合”下,细菌对牙齿的破坏最大。
“不过,”专家补充说,“科学家现在找到一些不易致龋的‘安全食品’,包括玉米、花生、纯牛奶、莴苣和卷心菜等,这些食品可在儿童中大力提倡,作为餐间食品。”
牙齿本身的质地、形状、排列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也可影响龋病的发生。例如,矿化不够好的牙齿易患龋病;牙齿表面凹陷的窝和沟,两颗牙之间的牙缝,尤其是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时形成的牙间隙,容易嵌入食物碎片和细菌,不易清洗,这些位置容易发生龋病;一些引起唾液减少的情况,如患干燥综合征或者头颈部接受放射治疗时,可促进龋病发生,因为唾液对牙齿有清洗作用,能中和细菌产生的部分有机酸。此外,唾液中有些蛋白质、抗体和酶也有抗龋作用。
同样为“虫牙”,医生为何厚此薄彼
那么,患了龋齿该怎么办?是拔还是补?这是让不少龋病患者感到困惑的问题。
专家说:“不能轻言拔牙,有保留价值的牙齿最好是补,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保留的牙齿越来越多。”他告诫道:“如果发现有龋齿,应及时到医院治疗。一般情况下,医生先将含有细菌的龋洞清理干净,然后根据情况用不同的材料将洞填补起来,这样细菌就不易再进入了。如果有牙髓炎,甚至牙根下感染化脓,医生必须将发炎的牙髓及脓液清除干净,并注入药液消炎,最后再用药和材料把洞腔堵起来,以免细菌再次进入引起炎症。”
那么,小孩子的乳牙有龋洞也要补吗?那要区别情况来对待。
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6岁多的儿子去看牙,医生对他两颗门牙上的黑黑的大龋洞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却对后面一颗大的乳牙“大动干戈”,处理了好几次。做妈妈的感到很奇怪,同样是乳牙,同样是“虫牙”,医生为什么这样厚此薄彼呢?
原来,那个孩子正处在换牙期,上述的两颗门牙是最先换的,估计已松动,很快就会脱落,所以医生不予理睬。如果门牙的牙根已被全部吸收,松动明显,医生会毫不留情将它“了结”。但是,乳磨牙(大牙)则要到小孩十一二岁才换,必须补好以维持小孩的正常咀嚼功能。
有的家长认为:“乳牙反正要换,烂了也可以不补,等长出恒牙再好好保护。”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乳牙是儿童进食的咀嚼器官,牙不好,胃口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引起厌食症,对于正在发育的儿童的危害显而易见。另外,乳牙有引导下方的恒牙生长、促进颌骨发育的作用,乳牙龋坏了不补,发展下去,牙根化脓会对恒牙及颌骨产生不良影响,使恒牙钙化不完全,甚至不能形成。如果乳牙过早脱落,还会使恒牙萌出的时间和方向改变,造成排列不齐。所以乳牙龋病一定要认真对待。
预防:省了90%的治疗费用
防治虫牙不能单靠医生,如果人们懂得口腔自我保健,积极预防,就不用整天往医院跑了。对于龋病来说,有人曾经计算过:积极预防=1%的治疗时间+10%的治疗费用。那么龋病怎样预防呢?
经常漱口应做到天天刷牙,早晚两次,用保健牙刷,每次刷牙3~5分钟。正确的刷牙方法为竖刷法,即顺着牙齿的生长方向刷。饭后、吃完零食后漱口,如果漱口不能清除食物残渣则应刷牙,必要时用牙签、牙线等工具辅助清除。定期洁牙,一般每年请医生洗1~2次牙,以彻底清除牙结石、牙菌斑。
节制甜食减少吃糖,尤其是蔗糖。避免两餐之间频繁吃甜食,少吃黏性含糖食品。
适量用氟氟可降低龋病发生,我国约有8亿人口居住在低氟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应适量补充氟。含氟牙膏是最普遍的产品,还有氟化食盐、氟化牛奶、氟化自来水等。我国山西等高氟区饮水中含氟量高于1.5×10-6即1.5ppm,有些地区甚至达5×10-6(即5ppm,则不须额外用氟,否则易引起氟斑牙甚至氟中毒。
封闭窝沟主要是针对“六龄齿”及其他新萌出的恒牙。小儿6岁左右萌出的第一颗恒牙,又称“六龄齿”,由于刚萌出的牙表面深的窝沟较多,是龋病的好发部位。可用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封闭窝沟,使食物残渣和细菌不能进入。此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免疫防龋说起免疫防龋,大家可能都知道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破伤风疫苗等,也记得小时候医生在我们手臂上划“十”字的经历。免疫防龋同其他疾病的免疫方法一样,也是通过疫苗和抗体起作用。这些疫苗和抗体大多是针对变形链球菌来制备的,目的是抑制该细菌在牙齿表面聚集,使它不能利用糖代谢产酸,从而减少龋齿的发生。现在科学家已运用各种手段制备出多种防龋疫苗。虽然目前尚未用于临床实践,但是,将来也许我们定期喝含有防龋疫苗的酸奶、果汁,吃含有疫苗的奶酪、水果,或者在某个部位打一针,就能达到防龋的目的。
我们对虫牙并非束手无策,一方面,我们通过科普宣传,增加群众口腔保健知识,牙刷使用已基本普及,其他保护措施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制消灭龋齿的‘独门武器’,如果我们的免疫防龋方法取得突破,那么龋病猖狂的日子就不多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再经过50年努力,人类完全消灭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