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项研究显示,在氟牙症中度流行地区,牙本质敏感症(DH)的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可能与当地水中氟具有抑制釉质脱矿并促进再矿化的作用有关。该论文2月2日在线发表于《口腔康复杂志》(JOralRehabil)。
研究者选取中国北方农村地区4个村庄,随机抽取1440名当地居民,纳入标准为:年龄30~69岁,剩余天然牙超过20颗,并排除有纵裂、牙折、因敏感充填、充填体破裂、牙髓炎、龋、根充物、冠修复体、为修复体基牙、牙颈部有充填体的牙齿,受检者无服用止痛或情绪调节药物的疾病,6个月内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且6周内未使用抗过敏牙膏。受检者通过面谈的方式完成问卷;使用迪恩(Dean)指数(DI)检查氟牙症,使用冷空气吹风试验结合患者自我感受诊断DH;从每位入选的居民家中收集饮用水,测量水氟浓度。比较不同年龄组DH患病率及鉴别DH的危险因素。
结果为,共纳入1250名符合标准的居民,其中男性占46.2%,女性占53.8%;当地居民饮水氟浓度为1.15~1.50mg/L。受试者中,氟牙症的检出率为86.6%,社区氟牙症指数为1.48;DH的检出率为9.8%,50~59岁组检出率最高(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之间无差异。敏感最常发生在牙根暴露的部位(92.1%):前牙区占50.4%,磨牙区占25.6%,前磨牙区占24%;敏感好发牙位最常见的为右下中切牙(17.8%),左下中切牙(16.2%),其次为右下侧切牙(15.2%),右下第一恒磨牙(13.5%)。问卷调查显示,受检者中35.6%自觉有敏感症状,诱发刺激依次为冷(45.8%)、酸(32.6%)、甜(8.5%)、热(12.4%)、刷牙(0.7%),胃酸反流是唯一被鉴别出的和DH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
(实习编辑:徐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