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口腔频道 > 口腔常识 > 口腔专题 > 突面畸形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简述

突面畸形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简述

2015-06-10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齿槽性突面畸形的病理机制是牙齿前突而齿槽骨跟进,故可以采取与之相反的治疗方案――内收前牙,试图使前部齿槽骨跟进。对于齿槽性突面型的治疗,我们比较注重其前牙的轴倾度,若考虑到未来的复发,可将其轻微过矫治。

  因治疗难度较高且涉及垂直向控制等方方面面的机制,突面畸形为我们国内正畸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沈刚教授在2014年10月23日上海口腔展“中韩正畸专场”中介绍了新的突面畸形分类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突面畸形的分类

  目前常使用的错(牙合)畸形分类方法如安氏及毛氏分类因其技术及历史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现在希望得到的分类应是更科学、更全面的分类,牙、颌面形均应包括在内,同时错(牙合)畸形的病理机制也应蕴含在其中,分类应囊括病理机制、临床诊断及整套的治疗方案(沈刚教授介绍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对于突面型的分类如表所示)。医师应注意区分下颌骨两个概念――下颌后退及下颌后缩,下颌后退指下颌骨形态尚可但其位置相对后退,而下颌后缩指下颌骨位置正常但其形态存在问题。分类中颌位性和混合Ⅰ型及Ⅱ型突面畸形治疗可使用由沈刚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SGTB矫治技术。

  齿槽性病例矫形要点

  齿槽性突面畸形的病理机制是牙齿前突而齿槽骨跟进,故可以采取与之相反的治疗方案――内收前牙,试图使前部齿槽骨跟进。对于齿槽性突面型的治疗,我们比较注重其前牙的轴倾度,若考虑到未来的复发,可将其轻微过矫治。

  齿槽性病例一般可使用拔牙或不拔牙的常规矫治,可使用骨钉加强支抗从而配合内收前牙。对于突面畸形,沈刚教授的观点是单纯依靠生理性支抗还不够,还需增加物理性支抗。由于齿槽性常常是由于口腔习惯或天然颌骨解剖形态引起,我们东方人的嘴唇确实有些人存在相对肥厚、肌肉相对松弛的情况,故对齿槽性的矫治也应包括去除口腔习惯以及对唇部肌肉的训练。

  骨源性病例矫治要点

  骨源性的病例往往牙槽骨整体较饱满(较突),而牙齿较为直立,这就提示我们骨源性的突面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作为首要考虑问题――是否需要进行正颌外科治疗。当然,单纯的正畸也可有所作为,但一般此类病例的错畸形较顽固,要求的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垂直向的控制、内收及控制内收的倾斜度以及转矩的控制等。

  骨源性突面型病例的正畸治疗往往涉及到减数矫治,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矢状向的突面畸形有所改善,我们往往不得不对其行拔牙矫治(一般为4颗前磨牙),并且骨源性突面畸形须使用骨钉支抗加强。

  直立前牙是骨源性突面型治疗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拔牙矫治目的是内收,而骨源性患者的前牙已经较为直立,故其前牙内收潜力往往较小。垂直向控制是治疗骨源性病例的关键,此类病例往往为高角病例,其下颌骨形状往往为三角形,属于较顽固的病例。

  SGTB的作用机制

  SGTB的结构,上部采用垫粘固式及上垫中间连扩弓;下颌使用卡环活动式,卡环由基托包裹,尽量减少其对下前牙的影响;上下相交70度(甚至更加垂直至80度),使下颌的力量传递到上颌时是向后的。在前后向为“后移上颌,释放下颌”,水平向为“上颌扩展,下颌协从”,垂直向为“压低后段,打开前段”。

  下颌前导的目的及意义包括:改变颌位,积聚肌力;改变髁位,局部改建;改变弓位,尖窝对接;长度不变,形态不变。其中下颌前导有改变颌位与积聚肌力,下颌往前走5mm其积聚的肌力是非常大的。改变髁位与局部改建,下颌前导后颞下颌关节会发生髁位的改变及一些局部的改建,由于下颌后退的患者往往下颌骨形状足够理想,故这种改建无需增加下颌骨长度,只须帮助患者适应此髁位的改变即可。

  颌位性、混合Ⅰ型及混合Ⅱ型病例矫形要点

  颌位型的病例即为上颌基本正常或有齿槽性的前突,下颌位置后退,故其矫形方法包括2点――抑制或后退上颌及下颌前导释放。

  混合Ⅰ型为上颌前突及下颌惯性后退,其矫治要点包括:上颌后移及下颌释放。

  混合Ⅱ型为上颌前突、前牙内倾及下颌被迫后退,其矫治要点包括:上颌后移,有限去代,其中的“有限去代”指去代偿时做到牙齿直立即可。

  总结

  突面畸形及分类――细分五类;齿槽性矫治方法――常规矫治;骨源性矫治方法――垂直控制;颌位型矫形方法――下颌前导混合Ⅰ型矫形方法――上颌后移;混合Ⅱ型矫形方法――后移去代;SGTB作用机制――上抑下释。

(实习编辑:徐润兰)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