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 width="400" height="300" src="//img.jianke.com/article/201503/1942112579-20150313124524213.jpg" />
口腔白斑病的定义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在临床及病理上不能被诊断为其它疾病。这种斑块不能被刮掉或者擦掉,这是在诊断上区别于其它疾病的要点。白斑是一个严格的临床诊断,并且并不代表任何一个特定的病理诊断。白斑通常没有主观症状,外观也具有多样性,比如颜色为白色或者灰白色,可以是不突出黏膜,也可以稍隆起,表面可以有皱褶也可以是光滑的。白斑可以是孤立的病灶,也可以是多中心病灶,并且随时间发展,形态还会发生变化。口腔内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白斑的患者,男性超过70%。增殖性疣状白斑在临床上更具侵袭性。下唇红、颊黏膜及牙龈是白斑最好发的部位,而舌或口底白斑则多数表现为异常增生或癌。不同部位发生白斑的相对风险与地区习惯有关,会因地域差别而不同。
组织学上,上皮过度角化是所有白斑病的共同特点,而上皮下组织则会从正常发展为浸润癌。白斑形成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是有几个相关因素,烟草刺激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吸烟或非吸烟方式接触烟草,均与白斑形成密切相关。70%以上的白斑患者都是烟民。甚至部分研究表明,戒烟后,病变可以消退或缩小,而其它方法则不起作用。
红斑特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其病因不明,组织学上多为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其红色是由于病损表面缺乏角质层,上皮层萎缩变薄,深部含有血管扩张的结缔组织乳头更加接近表面所致。红斑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口底和磨牙后三角区。红斑发生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白斑发生的相关因素相同。红斑病损多为非均质型,并常常与白斑相邻或存在于白斑中,具有这种形态的病变被称为红白斑。红斑恶变率较白斑明显提高,接近23%。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是一种癌前状态,常发生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群,病症常发生在后牙垫区及颊黏膜。病程漫长且呈渐进性,病变的特点为黏膜硬化,所以进食辛辣食物时常出现痉挛或吞咽痛,以至于出现语言或吞咽困难。主要见于印度或东南亚人群,我国台湾、海南及湖南的湘潭地区该类患者也较多,与咀嚼槟榔习惯密切相关,此外研究显示OSF可能与遗传、免疫和维生素缺乏有关等。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不会消退或停滞。一项纵向研究资料表明,17年随访,其恶变率为7.6%。
(实习编辑:曾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