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关注 > 自杀行为 > 大学老师自缢身亡 如何甄别自杀现象

大学老师自缢身亡 如何甄别自杀现象

2014-09-18 来源:健客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报告称,限制人们接触到自杀工具是防范和减少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他途径包括: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例时应避免渲染和详述细节,及时确认和治疗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向自杀未遂者提供定期后续护理等。

  前日晚上11时许,广州大学内一邹姓男老师,突然被发现在办公室内自缢身亡,家属对于邹老师这一毫无征兆的冲动行为一时间难以接受,其妹妹怀疑邹老师选择自缢与其近日工作压力过大有关。目前,校方已成立工作小组负责与死者家属进行安抚与沟通,番禺警方正对该事件作进一步调查。而在今天上午11点30分左右获悉,南京市六合区原区委书记娄学全在家中上吊,送医抢救无效死亡。自缢、上吊,他们为何走上极端?

  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关于自杀行为的报告

  2014年9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首份关于自杀行为的报告,呼吁将防范自杀提升至全球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议题的优先考虑范围,并呼吁社会各部门协同努力应对自杀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这份题为《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的报告指出,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多数为男性。自杀死亡人数已经超过战争和自然灾害致死人数之和,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

  报告显示:

  ①自杀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②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群自杀率最高;

  ③约75%的自杀行为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④在高收入国家,自杀的男性人数是女性的3倍;

  ⑤在全球范围内,服药、上吊和开枪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

  报告称,限制人们接触到自杀工具是防范和减少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他途径包括: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例时应避免渲染和详述细节,及时确认和治疗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向自杀未遂者提供定期后续护理等。

  世卫组织呼吁,各国应根据自身文化和社会背景制定相应策略,制定并执行各部门协同合作的行动方案,建立国家防范自杀策略,使防范自杀成为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司法等多部门协同应对的优先考虑事项。

  二、9大迹象甄别自杀倾向

  "自杀"可能是最让人惋惜的生命终结方式,其实,很多看似突然发生的自杀事件,之前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的。

  1、常说自己一事无成、一点希望都没有或"对生活已经绝望了"。总说这样的语言,说明他情绪低落,失去信心。

  2、暗示性地表示"我的苦难马上就会过去了"。这往往说明对方心情复杂,希望寻求到帮助或者解决办法。

  3、与人谈论一些自杀的方法,甚至开一些自杀方面的玩笑。比如,"哪种方法不痛苦"、"我死了大家都好了"等。

  4、情绪突然放松和平静,感觉"什么事都看开了"。这些人通常情绪受挫,表现出明显的烦躁、不安。可做出自杀的决定之后,反而变得平静,让周围的人误以为他"想开了"。

  5、一个躲起来,不想见人。他们可能避开朋友或亲人,自己找个地方准备离开。

  6、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为了安排好后事,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在乎的东西托付他人,比如宠物、收藏品等,一件件交代好。

  7、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可能会挨个跟很久没有联系的老同学见面,说出"下次见面可能没机会了"这样的话。

  8、写遗书或类似的文字。除了遗书,还可能在日记、博客上提到关于死亡的话题。

  9、穿一些特别的衣服,或者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比如,突然爱穿红色或者很另类的衣服,或者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三、10大类人群最易自杀

  1、死前两周抑郁程度重

  2、有自杀未遂既往史

  3、死亡当时的应激强度大

  4、死前一个月的生命质量低

  5、死前两天有剧烈的人际冲突

  6、慢性心理压力大

  7、朋友或熟人曾有过自杀行为

  8、有血缘关系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

  9、失业或从事没有薪金的工作

  10、死前一个月社会交往少

  生命只有一次,能够活着是莫大的幸福。但迫于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或是欲望,致使很多人做出了这样一条极端的选择。我们要积极生活的同时,也要注意甄别身边人,帮助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走出来,希望这样的悲剧能够少些。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