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心理障碍不是病 请别把我当精神病!

心理障碍不是病 请别把我当精神病!

2020-04-28 来源:觉中心语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一石二鸟”:首先,是对认知、情感、行为等的直接影响,使人们行为能力受损;另一种伤害,来自社会与自我的歧视、拒绝,甚至个人身份由于“污名化”而破碎。

根据WHO的报告,现今全球每4人中就有1个人会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本可获治的患者却不愿接受治疗,已治愈的患者在重归社会时也会面临巨大阻碍。

现这些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疾病污名的存在和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歧视。

WHO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

心理疾病的产生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层面,更是受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对“大脑坏了”的偏见

大脑之于人类的意义,终究还是与别的器官不同。人类的自我意识,是我们用于区分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特质。

所以,承认大脑的“不正常”,似乎就等于承认心灵“不正常”,这可不如承认“肺坏掉了”那么容易,而是一种彻底的否定。

于是,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一石二鸟”:首先,是对认知、情感、行为等的直接影响,使人们行为能力受损;另一种伤害,来自社会与自我的歧视、拒绝,甚至个人身份由于“污名化”而破碎。

而在为精神心理障碍去污名的路上,有时,我们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一项对1990~2010年间的英语电影的分析显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角色展现出了暴力行为,其中三分之一的暴力涉及谋杀,四分之一包含自杀

研究者ChrisCrandall在一项对精神疾病污名化的研究中,列出的三个直接影响一种疾病被“污名化”的维度:

责任度(Responsibility):大众认为个人应该为其罹患的精神疾病承担多少责任。根据韦纳(Weiner)提出的归因-情感-行为模型,人们认为患者应承担的责任越大,则越容易产生负面的结果,引起愤怒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惩罚对方,而不能产生同理心和协助。

危险度(Danger):危险表示在何种程度上,人们认为精神病患者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其结果,当然,是越感到危险,偏见就越强烈。

罕见度(Rarity):大众认为某种精神疾病有多罕见,也会影响污名和歧视的强度。

在“罕见度”这一点上,Crandall没能给出进一步的解释。但或许,研究者Ditto和Jemmott所做的关于生理疾病的研究结果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人们认为一种疾病越不普遍,便觉得它越严重。再一次的,这可能源于人类面对自己不了解、神秘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恐惧。

所以,当涉及大脑的疾病比其他器官疾病更复杂、又更易遭遇歧视时,人们需要更多的医学普及——不是仅了解一点点,因为,那甚至可能造成更深一步的偏见与歧视。

大脑病了,整个人还会好吗?

从患有抑郁症的长长的名人列表里,或许我们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抑郁症还不够“吓人”,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两位TED演讲者EleanorLongden和ElynSaks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EleanorLongden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幻听,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用药,一度被体制抛弃,但最终,在数年的抗争后,她学会与脑海中的声音相处,并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

她把那个声音叫作,“对于疯狂境况的理智回应”;

ElynSaks则是一位法学学者,从大学时第一次发病后,她数次被送进过精神病院,一直在用药及其他治疗——尽管,病情还是会发作。

她用自己的经历呼吁人们,以更坦诚、清晰和同情地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

从根源上,我们厌恶“病”这个字眼。但无论多么不愿承认,从诞生之日起,我们便生活在“健康”与“疾病”的两个世界之间。

没人能够永远健康,无论是从躯体还是心理——事实上,每四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个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精神心理问题。

但是,当“病”的是支配我们行为的大脑时,相比其他器官,心理负担会格外重。

为了躲避“疾病”一词的终极“羞辱”(事实上,我个人并不将其视作羞辱),更加政治正确的方式,是称呼它们为“失调”、“障碍”,而非“病”。

但是,一个人并不因为大脑生病,就应被打上烙印,被降格。

精神心理疾病领域,也会面对类似的问题:那些词语都太常见了,以至于当它们出现在新的语境中时,人们无法将其最“日常”的概念消除。

例如,一次精神“崩溃”,指的是精神疾病的一次发作,而非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啊,我要崩溃了”。

再比如,在大众刚刚接触到“抑郁症”这个概念时,总会听到有人随口说“啊,我也抑郁”,好像这件事优雅随意,可以被轻率决定。

是啊,谁不会有压抑、忧郁的时候呢,谁不会焦虑呢,谁不会有些小怪癖呢?这怎么会是病呢!

只有那些真正被它们伤害着的人,才知道,那不是你“挺挺就过去了”,“打起精神”就能解决的小情绪。

由于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很多,从基因的基底,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诱发,到生理上的改变。或许,我们只能承认:人,真的是很复杂。

但当我们意识到这正是偏见、歧视、污名之源时,或许,我们会给眼前的人,多一些耐心和同理。

心理障碍不是“病”悠着点对待

心理障碍是人某一时刻的心理特征,可能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精神病发作“要人命”治疗需及时

精神病是我们常常听说的话题,患者应该及时得到治疗。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心理障碍与精神病“不熟”切勿傻傻分不清

心理障碍与精神病在症状以及治疗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应该区分对待。在医学界中,医者应把心理疾病、精神病和脑病而出现的行为不正常现象区分开,这才好对患者对症下药,不要把没病的医成有病的。

在此严重告诫所有医者,精神类药物不要乱开和滥用,因为这类药物服后都会对患者日后的身体造成损害及有严重的瘾药性,会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及社交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