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的衣、食、住、行、玩样样离不开手机。
美国一项大规模调查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甚至有人宁愿自己受点伤,也不愿手机受损伤。
然而,我们“深爱”的手机却可能“伤害”我们。
今年11月,韩国崇信女子大学发表在美国《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称:睡前长时间玩手机会对健康和心理产生影响,能使抑郁几率上升25%,焦虑几率上升14%。
十分尴尬,这个噩耗我们也是从手机上得知的。
这也不是第一个把手机和抑郁相关联的研究,多数研究结果都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人抑郁水平较高。细心的朋友也许会注意到“过度”一词,如果我们合理使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但是,手机总能牵着你的鼻子走。
你根本放不下手机
现在,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美国一项调查发现,2008年,成年人平均每天花18分钟在手机上;到2015年,他们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已经成了2小时48分钟。
现在,我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更多,智能手机已经成了人类外置的第二大脑,没有手机我们寸步难行,就是这离不开的外置器官,成了人类注意力的“吞噬机”。
BVAOrange-Psychologies于2016年中做的民意调查显示,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天看200次手机,清晨醒来第一眼要看的东西也是手机。56%的法国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36%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对手机上瘾。
心理医生兼成瘾问题专家艾伦·弗朗西斯说过:“如果35%的人都患有某种疾病,那么这就无非是人性的一部分。”
玩手机确实让我们上瘾,而且这种“瘾”是利用人性,精心设计出来的。
早在上世纪末,斯坦福大学的B.J.Fogg教授就设计出了交互操作模型,这个操作模型具有三大要素:
1)动机(Motivition):行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
2)能力(Abitlity):个体的能力水平以及付出的成本
3)触发(Trigger):外部提醒和刺激
而该模型的作用就是让使用者陷入“上瘾循环”,而这个缺德模型运用的就是行为设计学。
手机是人类的斯金纳箱
让人上瘾,是行为设计学的终极目标,智能手机则成功实现了这个目标,其效果相当于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行为设计学里最有名的实验装置,它的发明者是行为设计学的开山鼻祖,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箱里有一个杠杆,杠杆旁有个小孔,如果按压杠杆,就会有食物从小孔掉出来。
将一只饥饿的白鼠放进斯金纳箱,白鼠很快就能学会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但它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去按压杠杆,这显然没有达到上瘾的程度。
于是斯金纳调整了食物供应量,使白鼠每次推动控制杆得到的食物量变成随机的——有时候给一份食物,有时候给几份,有时候什么都不给。结果老鼠像着魔了一样,开始拼命按压杠杆,根本停不下来!
在斯金纳箱实验中:
动机——白鼠按压杠杆的内在驱动力是获得食物
能力——付出的成本是按压杠杆,对白鼠而言非常简单
触发——时有时无的食物供给,则是外部提醒和刺激
通过斯金纳箱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在“触发”不到位的时候,“动机”和“能力”都无法使白鼠痴迷于按压杠杆。Fogg教授也强调过,如果“动机”和“能力”不足,再频繁的“触发”也只是骚扰(发垃圾信息的朋友们,别做无用功了)。
而对智能手机而言:
动机——你喜欢啥,是通过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用大数据算出来的
能力——为了让你觉得简单,无数程序员头发都熬光了
触发——铃声、振动、小红点、横幅
网络游戏、连续剧、购物APP、社交APP、运动打卡哪个产品都不是“善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发商们绞尽脑汁,从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对消费者围追堵截,智能手机每隔几分钟就会“刷一下存在感”,把我们的注意力紧紧抓住。
如此一来,我们就像“斯金纳箱”里的小白鼠,在开发商们的反复试验中,学习使用手机,对手机上瘾,如果哪天没带手机,我们还会感到沮丧、失落、孤独甚至抑郁,有研究人员用“无手机恐惧症”来调侃这样的我们。
这就是手机成瘾的后遗症。
如此看来,手机简直是“万恶之源”,但是,成瘾、失眠、抑郁并不是在智能手机诞生后才出现的。
过度使用手机和抑郁的因果关系
许多研究结果都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时长与负面情绪成正比。
韩国崇信女子大学在研究调查了160个年轻人睡前拖延情况时发现,造成当代人睡前拖延的主要原因就是手机,这些人睡前玩手机的时长是普通人的5倍,每天比一般人多玩一个小时手机。
推迟睡觉时间本身会让失眠的概率上升41%,而睡前玩手机导致失眠的概率高达82%。
手机对睡眠的不良影响还包括“蓝光刺激”,有研究发现晚上使用电子产品两小时,就会减少体内褪黑素生成。使人失去睡意,降低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是诱发抑郁、焦虑的关键因素。
但同样是睡前玩手机,很多人表示,自己并不会被手机影响。
无论是“上瘾循环”,还是“蓝光刺激”,都挡不住他们的睡意。而那些真正焦虑失眠的人,即使在床上干躺着不玩手机,也不会睡得好。
窦文涛也在《圆桌派》里探讨过抑郁的话题,人是一种越关心自己的情绪问题就越会抑郁的动物。
在你担心手机对自己的健康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已经在为自己制造痛苦了。
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写到:上瘾的根源其实是心理痛苦。
然后人们就陷入痛苦、上瘾、抑郁、更痛苦、更上瘾、更抑郁的恶性循环中。
即使世界上没有智能手机,也总会有其它令你失眠、焦虑、抑郁的存在。
1、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2、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强迫症初始症状的复发。
健客价: ¥79治疗抑郁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97轻、中度抑郁和焦虑。 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健客价: ¥53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
健客价: ¥41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
健客价: ¥59用于治疗抑郁症,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健客价: ¥232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72治疗抑郁障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37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其它详见说明书。
健客价: ¥28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初始治疗有反应后,舍曲林在治疗强迫症二年的时间内,仍保持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健客价: ¥14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101本品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95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布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
健客价: ¥95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幻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 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维思通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
健客价: ¥8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健客价: ¥109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健客价: ¥53主要用于抑郁症,亦可用于治疗强迫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