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也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但说法众多,如膳食因素、体内激素水平、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管因素、感染、环境因素、氧化应激、自身免疫、遗传机制等等。
老年痴呆症——第四大“健康杀手”
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其中痴呆的患病率约5%,即大约有600万患有不同类型的痴呆;75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1.5%,85岁以上高于30%。每年新发的痴呆病人约180万。
老年痴呆症与人体缺硒相关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由缺硒引发的疾病几乎涉及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进展也与缺硒有关。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在经过长达3-7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补充硒元素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比对照组老年人低34%,且发生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也比对照组低29%。
无独有偶,我国生物学家在通过对20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指甲中硒含量较低人群者的认知功能普遍偏低。这也证明了缺硒或者低硒与低认知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
为什么老年痴呆症与缺硒有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倪嘉缵教授研究团队在研究缺硒引起老年痴呆症发生的机制时发现:
哺乳动物脑内含有多种硒蛋白,其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蛋氨酸亚砜还原酶B1(又称硒蛋白R)为重要的含硒抗氧化酶。硒缺乏会降低脑中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使得脑细胞处于高氧化应激状态,而氧化应激是诱导早期老年痴呆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倪嘉缵教授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硒防治老年痴呆的研究,发现硒化合物对老年痴呆症的防治有很好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鼠经硒代蛋氨酸防治后在行为学上有显著改变。
大量文献和资料显示
2003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完成了一项老年人补硒的临床研究,研究人员选取2082名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同时跟踪调查3-7年,其中一部分人日常补充抗氧化剂(硒和VC,VA,VE),另一部分不补充抗氧化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抗氧化剂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比对照组老年人低34%,并且使用抗氧化剂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也比对照组低29%。
2005年,在一项为期9年的大型临床研究中,通过对补硒和老年人的寿命关系的认知和探索,得出了长寿老人体内硒水平更高的结论。这期间还发现人体低硒状态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会随着血清硒的减少而随之下降,证实了优化体内硒水平可能是维持老年人神经生理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近年来也对硒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者认为老年人体内硒含量下降时,脑组织中自由基清除受阻。自由基大量蓄积在脑组织中,可加速脂褐质形成,影响正常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从而产生智能衰退,老年性痴呆症状。
2007年,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环境所所长金银龙等人,将硒对中国老年人认识功能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20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指甲中硒含量较低人的平均认知功能也出现偏低的现象。
据调查发现,环境硒水平与老年人群的认知能力成正比:环境硒水平高的地区,老年人群的认知能力明显高于低硒地区。
研究还发现,硒可改善老年痴呆症的病理学特征。β-淀粉样蛋白(Aβ)在神经细胞外聚集并沉淀形成老年斑以及tau蛋白磷酸化过度造成的微管损伤和神经纤维缠结是老年痴呆症的两种重要病理学特征。补充硒元素之后,老年痴呆症小鼠脑内的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量减少,糖原合酶激酶-3β活性受到抑制,GSK-3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适量补硒,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年痴呆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