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孤独自闭 > 什么是孤独症(自闭症)?了解多少?

什么是孤独症(自闭症)?了解多少?

2019-11-03 来源:吉祥十方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孤独”和“自闭”的意思是一个人最终选择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部的世界隔绝,断绝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

我们真正了解孤独症(自闭症)吗?

忘掉西方医学所下的定义和结论吧。

今天,让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所谓的“自闭”到底是怎么回事。

儿童孤独症的现状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国际公认“病因不明,也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不治之症”,这里的“国际公认”,实际是指“西医”而言,基于脑神经、药理和遗传学的研究结论,只能把“孤独症”或“疑似孤独症”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区分开来,进行独立的教育和训练,硬生生的把孩子分成了孤独症和非孤独症两个群体,家长们也相应的变成痛苦和隔离的群体。

被医院判定为“孤独症”或“疑似孤独症”的孩子,又称为“星宝”,似乎他们来自遥远的星星,而不是地球的孩子,所以他们无法与地球人正常沟通,他们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007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2/139号决议规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被定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WorldAutismAwarenessDay),简称为世界孤独症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

据北大儿童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称,目前中国孤独症患者近1000万,而且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从之前平均每个幼儿园发现一例,上升到目前的每个班发现一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被医疗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国家免费提供所有的康复训练费用。而国内目前由国家和慈善机构提供的资助非常之少,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依靠自费。可以说80%的孤独症患者家庭已经贫困,而剩下的20%患者家庭正在走向贫困。

孤独症的发病根源

“孤独”和“自闭”的意思是一个人最终选择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部的世界隔绝,断绝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

国际上研究得出结论是,有的孤独症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在基因突变中也找到了许多证据,足以证明孤独症并不是简单的心理疾病,因此无法令孤独症患者完全康复,只能通过感统训练有限度的改善患者状况。

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一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内心必然经历了从恐惧到怨恨,从反抗到绝望的过程。

这里提到的“内心”,为避免误解,需要详细解释一下。首先,“心”不是心脏;其次,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用心”、“小心”等等,都是指“头脑”,又称为“心智”,主要指人的大脑以及意识的运作。这里提到的“心”,是“明心见性”的“心”,是“一切唯心所造”的“心”,是“灵”,是“天”,在中国古代典籍里有不同的称谓,但都是指决定着我们现实(意识)世界的那个自我的主宰,而在西方心理学中的定义是“潜意识”。

一个孩子在3岁之前,基本上是没有自我意识发展的,我们每人都有一个经验,那就是我们基本记不起3岁之前的任何事,似乎大脑里没有任何的记忆。没有意识,大脑一片空白,并不代表婴儿没有任何记忆。相反,人类的潜意识从受精卵就开始工作了,记录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也就是说,从母体中的胎儿时期,孩子的潜意识就开始感知和记录了,一直到出现所谓的“孤独症”症状,孩子的内心必然有一个从恐惧到恨再到绝望的过程。

一个生命,如果从刚刚缔造,就感知到这个世界对它的不欢迎,这种不欢迎有可能是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心理准备,有可能是父母自身或迫于长辈的压力倾向于要个男孩,有可能是妈妈自己陷于抑郁悲观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也有可能是整个家族的遗传因素通过妈妈向孩子压过来……,那么孩子的潜意识就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和恐惧;如果出生后的境遇依然如此,孩子的心就会变得冰冷至于绝望,它最后的选择必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在的冷酷,再也与我无关。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他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怎么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实,有时候所谓的“爱”,其实只是我们自己意识认为的“爱”,以爱的名义控制和伤害着孩子。这种所谓的爱,未必适合孩子天性的发展,而只是想要孩子按自己理解的方向去发展,从而压抑了孩子的天赋。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天生是一头雄狮,你却不自觉的按照绵羊的标准在培养着它,没有比这个更悲哀的事情了,这个就是孩子“自己选择孤独”的心理根源之一。记住,是孩子自己的“心”最终做出的一种选择。

孩子就像池塘里的鱼,鱼生病了,首先是池塘的原因,把问题都归结于鱼,鱼只会更生气。孩子的自闭呈现,首先是对家庭环境的一个无声的抗议,父母们自己不思考池塘的问题,反而最后选择与医生一致,把孩子当做“病人”对待,这只能让孩子进一步的恨和绝望。孩子的心声是:既然你们也认为我是病人,那我就是病人吧……

以上的结论,还基于一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事实:7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的孩子,是几乎没有任何自我评价能力的,父母是天,一言九鼎,而孩子身上呈现的,是整个家庭、家族的问题,孤独症也不例外。

疾病的本质与“上古祝由疗法”

《疾病心理学》一书中写到:“疾病是人的本质,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变得完整。当我们重新学习症状的语言,听它说话,就能了解我们缺乏什么,进而转化疾病,迈向疗愈的道路。”

也就是说,疾病是一种语言,一种潜意识的语言,“心”的语言。如果能够解读这种“心”的语言,听它说话,就能实现自我疗愈,从而使我们变得完整。

这种疗法,其实我们自古就有,被称为“祝由”。

祝由,是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上古真人治病的方法,最早记录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唐代王冰的注释提到:“是以移精变气,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矣。”祝者,咒也;由者,病的缘由也。也就是说医者根据疾病的客观表现,分析病情,对病人祝说病之由来,不用针灸,不施药物,即可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每个人的问题根源都是独特的,对于孤独症也是如此。西方医学是建立在统计规律的基础上,无法关注和解决个人的独特性问题。而从“心”的角度看问题,一切没有偶然。“上古祝由疗法”就是通过潜意识语言,沿着问题呈现的线索,抽丝剥茧,一路直达问题核心。

上古祝由术,有一整套成熟的方法,可以把孤独症患者的内心投射出来,“心”的语言告诉的不仅仅是患者自己的身心问题,还包括父母的问题,家族的问题,甚至是居住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上古祝由术治疗的对象已远远超出“病”和“身”,而是包含了传统中所说的“天、地、人、神”等范畴,在古代又称“心医”。

最佳治愈年龄段

脑神经科学的结论是,孩子在6岁前,大脑神经发展最为迅速;6岁后神经元连接基本定型,神经细胞不再发育。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6岁前是最佳疗愈期,我们的临床经验是,基本可以通过1~2个疗程(一个疗程,5次调整,共10个小时)让孩子恢复正常。

对于6岁以后的孩子,在内心的自闭状态打开后,由于在智商上的表现相对于同龄孩子相差会更大些,改善的效果看起来不太明显;因此,需要对心、脑进行交替性的调整和训练,康复周期会更长一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