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恐惧焦虑 > 父母的所有焦虑大多都源自恐惧

父母的所有焦虑大多都源自恐惧

2019-09-17 来源:孩子的成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无论是孩子喜欢的,还是我们认为能对孩子将来拥有的课程,无论是反复沟通还是强制,我们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学,哪怕熬夜到晚上11点!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干的事情。”所以,作为高等生物的我们,不要总是表白“我很爱我的孩子”,因为,这件事,大家都会,大家也都在做!

只是每个人做的方式不同,给孩子们的影响也不同。

现在的孩子们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多数父母走向了这样两个极端:

(1)生活上溺爱孩子!

无论是叠被子,洗衣服,还是其他家务,只要我们能包办的事情,绝不让孩子自己动手,以便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2)学习上苛待孩子!

无论是孩子喜欢的,还是我们认为能对孩子将来拥有的课程,无论是反复沟通还是强制,我们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学,哪怕熬夜到晚上11点!

这两个方向上的极端,已经让很多孩子不知所措。

(一)母狼法则

哈佛大学的研究证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

在生活上的独立,虽然不会直接体现到学习成绩和排名上,也不会提现到高考分数上,但是它却会影响孩子整个人生,尤其是结婚生子后的后半生,生活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水平。

母狼法则:

大自然中,每当小狼快要成年的时候,母狼就会凶狠地将小狼赶出家门,让它们自己去闯荡。母狼的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母狼法则”。

我们在生活上,让学习母狼,对孩子“狠”一点,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去做家务,去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要放下一切担忧和心疼,不断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在社会上发展得更好,在生活上更加得心应手,让父母放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我想说,一个连煎蛋都不会做的孩子,不但做不好实验,更学不会感恩;不懂得感恩,也便做不好孝顺!

有的家庭经常上演这样一幕:

妈妈刚刚收拾完坐下来,正在看电视/玩玩具的孩子说:“妈妈,我想吃苹果。”

妈妈说:“苹果在厨房,洗洗就可以吃了。”

孩子却说:“那算了,我不吃了。”

妈妈想一想怪心疼孩子的,孩子上了一天学,也挺不容易。于是,又起身去给孩子洗苹果,拿过来以后,孩子一看,说了一句:“你怎么没切啊?这样啃太费劲了!没法吃。”

妈妈看着十岁的孩子,停了一会儿,想着平时都是切好了吃的,于是又去厨房切了,给孩子送过来。

看到孩子吃着水果,虽然自己有些辛苦,但是心里想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安心了许多。

当他是孩子的时候,他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当他成为了一个丈夫,他也不懂得妻子的不易。既没有感恩之情,又觉得一切是理所应当。

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无限溺爱和包办!

发展心理学家RichardRende认为:"如今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就的事情上,但讽刺的是,我们放弃了一个的确能引领孩子迈向成功的项目--那就是家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和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学家曾在网上给2500名父母们出了一道“实验题”:

在孩子考试前夕.让妈妈装病,爸爸加班,测一测8~14岁的孩子如何解决自己的晚饭问题。结果:

向父母要钱吃快餐,根本不管妈妈生病的孩子占38.4%;

去小店买方便面与妈妈同吃的占17.5%;

向长辈求援并抱怨妈妈生病的占40.2%;

选择自己做饭与妈妈一同享用的仅占2.1%;

还有极少数孩子说父母不会这么巧都出“问题”(这是典型的回避)。

一个连妈妈生病都不管的人、一个抱怨妈妈生病的人,将来即使考上哈佛,又能如何?这社会,不怕“有德无才”的人,更怕“有才无德”的人!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德”是一个人的根基,“才”是一个人的枝叶。

我们育儿,切记不要只想着枝繁叶茂,而抛弃“德”(根)的教育。因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多么急功近利,培养到最后也不会出现你期盼的结局。

因为如果一棵树的根烂了,即使通过肥料和激素让它暂时长高了,也会很快衰败的。

(二)学习上,极尽苛责!

与生活上我们帮大包大揽相对应的,是学习上推着孩子不断拉磨!

与生活上“毫无要求”相对应的,是学习上要求“既高又苛刻”!

为什么?

因为大家越来越焦虑了!而大家所有的焦虑,基本都来源于恐惧!

剧场效应:

在座无虚席的电影院里,原本大家看电影看得好好的,突然前排的人觉得看不清站了起来,于是后面一排接着一排的观众为了看见荧幕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只能站着看电影了。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开始报班的年龄越来越小,每个家长看到身边孩子的不断学习,就会焦虑,会恐惧,担心自己孩子跟不上,担心自己孩子被落下。

于是,大家从慢慢地欣赏生活沿途风景式的“走”,变成了竞争式的“跑”,现在,估计有些人都“狂奔”起来了吧!

记得有新闻报道过,一个十岁的孩子过劳猝死,死之前对妈妈说:“妈妈,我太累了,想休息一下。”我不知道这个新闻的真假,但无论真假,都足以给我们惊醒。

课上有个学员,对我说前一天晚上和儿子发脾气了。

那是因为那天她回家晚了,她12岁的儿子做好了面条,她没有看到孩子对她的关心,反而一回家就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接着给孩子一顿骂:“谁让你做饭的?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把学习学好了,成绩进步了,妈妈才会高兴!不然,你给我做一百顿饭我都开心不起来!”

没写完作业,被妈妈打完的后背

唯“分数论”的悲剧还少吗?

《小欢喜》中丁一和乔英子的剧情,在现实中也有不少!那么多悲惨的案例天天在网络上出现,都不足以给我警醒吗?

我曾约谈过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她对我说她每天晚上十一点睡觉,因为不但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需要完成妈妈留的作业和各个辅导班的作业,每天早上都是被妈妈强行叫醒的。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

能“睡到自然醒”和“玩的时候不看表”。

高考/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全部!

以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确实会有一些技能,可是,然后呢?

那么多大学生迷茫、虚度光阴、抑郁,都是因为什么?

因为人生目标就被父母缩小到只有考试、分数、大学,成长的过程中也只有上不完的辅导课、做不完的卷子,人生没了梦想,没了意义!一旦这个“小目标”达成了,那么“大迷茫”就开始了!

这种只想要“枝叶”,不想养“根”的方式,完全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焦虑,其实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是,无论我们有多少焦虑,无论我们有多少恐惧,关键在于我们不要因为焦虑,而忘记了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比如独立、自信、抗挫力强、幸福……)。

凡是与这个终极目标相违背的做法,都需要我们反思和调整!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