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孤独自闭 > 自闭症孩子干预没效果、进步慢?

自闭症孩子干预没效果、进步慢?

2019-09-17 来源:恩启特教平台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家庭训练时,却总是问题百出,往往会造成反作用。所以很多家长会有疑问:ABA行为原理看起来简单,但为什么一用就错呢?

自闭症孩子来说,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经过实验证明有效的干预方法,而且目前具有循证实践依据的有效方法和干预策略,大都是以ABA行为原理为基础的。

但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家庭训练时,却总是问题百出,往往会造成反作用。所以很多家长会有疑问:ABA行为原理看起来简单,但为什么一用就错呢?

今天,我们总结了10条家长在运用ABA中经常会犯的错误,有效避免家长的付出成为无用功,白白耽误孩子干预时间。

ABA就是桌面训练?

ABA提倡密集干预,也就是说自闭症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干预,要达到每周40小时以上。研究表明,接受了平均每周40小时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孩子中,有47%康复至正常范围。

一些家长对干预时间解读过度,认为对孩子的干预训练就是一对一桌面训练,除了睡觉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孩子做桌面训练,一遍遍练习枯燥的认知、语言等。

但是,很多正常人在这样高强度的环境下也会承受不了,更何况自闭症孩子呢?

其实,干预训练在日常生活也有大量的机会。ABA治疗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

学习(teachingtime):桌面DTT

游戏(playtime):训练师教孩子玩一些新的游戏或和孩子一起玩

休息(breaktime):自由时间,户内外活动都可以(例:打篮球,骑自行车,打游戏机)

在这3个部分的时间分配中要合理分配安排,每个项目间动静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难易程度等,做到随时随地、随地随机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强化物=贿赂?

强化物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他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对或达成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自然就会知道怎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

但很多家长却把强化物当成了贿赂物,拿着强化物来诱导自闭症孩子训练,想通过强化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做会造成区辨错误,孩子学会了“讨价还价”、“记吃不记事”,对强化物造成了过分依赖。

强化物有三个特点:①行为之后出现;②紧紧跟着行为;③能够增加该行为在日后出现。

所谓行为之后才出现,就是明确指出是行为带来的,不是被看到、猜到的。如果出示了强化物才能诱导孩子开展训练,也就是需要额外加上强化物视觉刺激,才能让孩子出现目标行为,说明指令不足以引发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所以,正确的强化物出现的越意外越有好处,同时也越有利于撤出,适当时家长可以用语言强调刚才完成的任务。

无意中对问题行为进行了强化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就会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注,往往表情也会变得特别丰富,语调变化也相当明显。

反而,当孩子表现很好时候,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夸赞表情和语言,就算有也是流于形式,一点都不丰富,对孩子起不到强化作用。

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会觉得自己做出一些问题行为时,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孩子的问题行为就是他引起别人关注的方式。

还有的时候,孩子提要求,家长没有答应,随后孩子会哭闹等,家长或者碍于情面,或者想阻止孩子哭闹,往往会答应孩子的要求,这会让孩子认为哭闹就是正确提要求的方式,这也会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强化。

所以,家长应该明确的是,干预的重点要放在孩子的正确行为,而对于孩子的哭闹等问题行为,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给予过分关注,或者简单制止足以。

单一强化

很多家长表示孩子除了食物以外,找不到其他东西作为强化。还有的家长认为,只有社会性的赞扬才是“高大上”的强化物,也就更愿意使用口头表扬、拥抱等作为强化物。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有点片面。

一方面,在ABA的教学策略中,食物只是强化物之一。除了食物外,还可以用玩具、拥抱、口头称赞、活动/游戏本身等做为强化物,根据孩子的兴趣,选取合适的强化物,引发孩子更多的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广泛使用社会性的赞扬往往对自闭症孩子不具备强化作用,只是大人一厢情愿的强化物。如果这时候,不采用实物强化,只用口头赞美,而赞美的语气又不够生动(或是没有体现出差别强化)。那么孩子很难明白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多来几个回合,孩子就会彻底蒙圈。

所以,要使社会性赞扬成为强化物还需要匹配的过程,比如要想使口头表扬“真棒”作为强化物,那就需要在孩子每次做出正确反应后说“真棒”的同时,立即给予食品强化物。经过长时间、有效的匹配后,才有可能成为强化物。

重复下达指令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下达指令之后,孩子不做反应或听而不闻,家长往往就会反复发指令,并且语气会越来越严厉,音调随之变得更高,甚至还会加上了其他谴责孩子的“废话”,但孩子依然对家长下达的指令无动于衷。我们通常叫这些治疗为空指令。

这样会造成家长的指令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用处,对指令和语言、社交信号等不敏感,同时还容易养成孩子拖拉的坏习惯,家长也就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所以,给孩子下达的指令一定要做到,孩子第一遍没有执行,当第二遍指令下达后,经过了反应时间,孩子依然没有做出反应或做错了,家长就要及时给予辅助,保证孩子做出的反应和指令一致。

正确的指令如何下?点击了解:自闭症孩子不听指令?教你做有“威慑力”的父母

辅助不及时

家长经常做错的方法还有就是辅助不及时。

有时候,家长过于高估孩子的能力,许多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外,孩子当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依然坚持重复下达指令,期望孩子能够完成。

结果却让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出现“训练就是为难我”的想法。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就应该立刻给予孩子辅助,帮助孩子完成任务,并且还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任务的难度。

另外,很多家长会有一个疑问,同样的指令,为什么孩子会愿意听老师的,却对家长说的无动于衷呢?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看人下菜碟”呢?

其实,这也是辅助不及时造成的。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发出的指令没有让孩子必须执行,后来,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所以他就会选择不做。

而孩子接触到老师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严格要求他完成指令,当孩子发现自己以往在家长身上的“招数”不太好用时,通常都会选择听从老师的指令。

面对这种孩子不听指令的情况,家长要切记下达指令后一定要孩子完成,孩子不想做或不会做的时候,就要及时给予孩子辅助,并在完成后及时奖励强化。

泛化不足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在机构跟着老师可以做到的任务,在家跟着家长却做不来。孩子在课堂可以完成的任务,过了几天似乎就都忘光了。

很有可能是缺少了泛化环节,或者是泛化不足导致的。泛化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对孩子进行随时随地、方方面面的训练,仅仅依靠机构和家庭中的训练在泛化方面存在局限。

缺少泛化,孩子的适应能力会有明显的局限性,不愿意或不会在生活中灵活使用。

所以,除了新课业中要穿插大量的“精熟”作为泛化之外,自然情境教学(NET)部分、游戏课,甚至居家生活中都要大量泛化。

仅仅使用一种教学方式

一般孩子轻易就能学会的事,自闭症孩子往往必须反复学习二三十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学会,这样的过程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反复无趣,但这却是让他们精熟的重要习得途径。

而ABA的回合式操作教学(DTT)可以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得到多次的练习,进步速度极快,也就使家长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方式。

但很多家长却不懂得将DTT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在进行回合式操作时也不会融入一些变化、根据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其实,ABA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有两类主要的操作方式:回合式操作教学(DTT)和自然情境教学法(NET)。

NET自然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是灵活,泛化好,孩子对于教学内容切入了情境因此理解深刻。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搭配比例,大多数的孩子都同时需要两种方式,过度依赖其中一种都不能达成最佳效果。

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

在ABA训练中,家长往往习惯于这样去思考:我认为孩子应该会什么什么,我认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学习,然而家长大都是非专业工作者。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训练,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习的内容、目标及要求往往远远超过孩子的接受能力。

当孩子表现出不能完成,或者训练迟迟不进展时,家长往往会表现出急躁,压制和强迫就在所难免。

在ABA中,洛瓦斯强调通过强化手段的灵活运用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他还曾经说过训练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充分体验与人交往的愉快。

但是家长将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却造成孩子因此而不喜欢、拒绝学习,遇到难题经常会发脾气、尖叫、甚至打人。

因此,家长科学地评估和理智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孩子可以完成的?什么是孩子不能完成的?什么是以后有可能完成的?什么是孩子没有能力做到的?什么是应该坚持原则一贯要求的?什么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关键是家长要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自己孩子的问题,理性地去分析和教育,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急于求成

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普遍较差,很多看似简单的任务,他们却总也学不会,这也就会让家长焦虑不已。

但是,很多家长一旦开始干预,就想立刻让孩子的情况变好。但这是不现实的,自闭症本身难以完全治愈,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时候,有些家长急于求成,不考虑孩子的当下能力,为孩子布置较难的任务或制定较高的任务标准,过于为难孩子,往往会造成孩子“厌学”、“弃学”等后果。

所以,在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切忌急于求成,一定要先接受孩子的现实情况,按照孩子的进度循序渐进。

也不要给孩子强化“你是有问题的”“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很差劲”这种感觉,只会把情况弄的更糟。

只有遵循科学规律,稳扎稳打的推进,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掌握要领,不断进步。

你的ABA用对了吗?

使用ABA时,如果对方法产生疑问,要记得咨询相关专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训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