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强迫抑郁 > 易激惹合并抑郁或焦虑心境 自杀发生风险高

易激惹合并抑郁或焦虑心境 自杀发生风险高

2019-07-25 来源:南京脑康中医院 精神心理指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正常」到「异常」的谱系,每个人都占了光谱独一无二的一隅,有各自的诗和远方、各自的苦闷和各自的孤独。人类渴望得到理解,却因受困于自己的大脑而无法真正相合,对于独自旅行十几年的甚至几十年的孤独症谱系人士,自杀是他们寻找的归处吗?

自杀意念(suicidalideation)和自杀未遂(suicideattempt)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常见,目前已成为一大公共卫生难题。研究显示,抑郁患者的自杀风险相比正常群体明显较高,为了防止后期自杀行为的出现,前期对患者抑郁症状的监测和预防十分重要。易激惹和抑郁心境是抑郁障碍的两大主要症状,童年期以易激惹最为常见。据报道,约1/3的抑郁儿童可出现易激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愤怒倾向。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称,易激惹表现为患者频繁的挫折感体验后情感爆发,主要以言语或行为形式出现(攻击他人、自身或物体等),易激惹儿童可在与其父母、老师和同辈交流过程中出现相应的敌对行为。慢性重性易激惹是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disruptivemooddysregulationdisorder,DMDD)的主要特征性症状之一,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可达3%,DMDD作为新概念引入到DSM-5中,解决了以往对儿童期双相障碍的诊断难题。

儿童期易激惹作为心境障碍和抑郁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但既往只有2项研究就儿童期易激惹和自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究。这2项研究均提示,青少年期易激惹能够作为独立因素增加成年期自杀风险,但这2项研究并未就易激惹和抑郁引发自杀的协同作用展开探讨。目前,针对抑郁或易激惹单一因素与自杀发生相关性的研究可以证实两者是自杀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但两者对自杀发生风险的协同影响仍不清楚。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法国波尔多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的Orri博士做了一项队列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年3月的JAMAPsychiatry中。这项研究旨在探究儿童期易激惹和抑郁或焦虑心境与青少年期自杀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1430名受试,来自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QuébecLongitudinalStudyofChildDevelopment),研究受试每年接受一次或两次测评,自1998年3月16日开始收集数据,至2015年7月17日结束。

研究纳入1430名受试中,男生676人(占比47.3%),女生754人(占比52.7%),于受试13、15和17岁对受试自杀出现情况(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进行统计。基于多轨迹模型分出三种类型被试群组:易激惹合并轻度抑郁/焦虑心境和低程度易激惹合并轻度抑郁/焦虑心境(831人,58.1%,对照组);中度易激惹合并轻度抑郁/焦虑心境(353人,24.7%);仅有重度抑郁/焦虑心境(94人,6.6%);重度易激惹合并抑郁/焦虑心境(152人,10.6%)。

研究结果发现,重度易激惹合并抑郁/焦虑心境组受试(25/152,16.4%)相较对照组有着更高的自杀发生风险。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重度易激惹合并抑郁/焦虑心境与自杀显著相关(比值比OR=2.22;95%CI为[1.32,3.74];需暴露人数NNE=18)。较小程度上,中度易激惹合并轻度抑郁/焦虑心境与自杀也有密切相关性(比值比OR=1.51;95%CI为[1.02,2.25];需暴露人数NNE=48)。仅有重度抑郁/焦虑心境与自杀无显著相关性(比值比OR=0.96;95%CI为[0.47,1.95];需暴露人数NNE=-320)。

研究还提示,重度易激惹合并抑郁/焦虑心境组受试相较仅有重度抑郁/焦虑心境受试有着更高的自杀风险(比值比OR=2.28;95%CI为[1.02,5.15])。重度易激惹合并抑郁/焦虑心境组女生有更高的自杀风险(比值比OR=3.07;95%CI为[1.54,6.12];需暴露人数NNE=5)。

研究证实,重度易激惹合并抑郁/焦虑心境的儿童,甚至是中度易激惹合并轻度抑郁/焦虑心境的儿童相较于相应症状较轻的儿童有着较高的自杀风险。对存在慢性易激惹的儿童期患者,尤其是一些合并有抑郁/焦虑心境的患者,其青少年期发生自杀的风险较高,要十分重视对该类高危群体的自杀预防工作。

自杀:孤独症青少年及青壮年的归处?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其核心诊断标准为:1.在多种场所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缺陷;2.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该障碍的发生率已接近人群的1%,并且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2至3倍。不少研究发现ASD人士相比非ASD人士更易产生自杀意图,而拥有自杀意图的人在ASD测试中得分也相对更高,提示ASD与自杀意图有一定联系,但ASD是否是自杀意图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仍有待研究。

来自我国台北荣民总医院的Mu-HongChen博士等人采集了台湾医疗保险研究数据库中5,618个ASD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病例,并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2,472个非ASD、有自杀意图的病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的TheJournalofClinicalPsychiatry杂志上。

统计发现,共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和物质使用障碍与产生自杀意图的风险呈正相关。ASD群体相比非ASD群体产生自杀意图的比例更高(3.9%,0.7%,P<0.001),其中青少年和青壮年自杀比例相比其他年龄段更高。因此,ASD是自杀意图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注意监控ASD人士的心理状况,及早发现其自杀意图。

最后,作者提出以下假说来解释为何ASD人士易产生自杀意图:

1.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等其他共病因素有关。

2.ASD人士的自杀倾向可能与其社交及交流障碍、刻板思想所引起的社会调试不良有关。

3.ASD相关的情绪过激和情绪不稳可能也是自杀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证明了ASD是自杀意图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ASD严重程度与自杀意图间的联系、以及其中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待进一步考察。此外,尽早干预能否降低ASD人士的自杀风险还有待考察。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正常」到「异常」的谱系,每个人都占了光谱独一无二的一隅,有各自的诗和远方、各自的苦闷和各自的孤独。人类渴望得到理解,却因受困于自己的大脑而无法真正相合,对于独自旅行十几年的甚至几十年的孤独症谱系人士,自杀是他们寻找的归处吗?

临床医生对于产生自杀意图的ASD人士应及时诊断是否共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与心理辅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