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羞愧内疚自卑 经历过这些心理冲突吗?

羞愧内疚自卑 经历过这些心理冲突吗?

2019-07-25 来源:南京脑康中医院 精神心理指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认同危机后,紧接着出现的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年轻的成年个体的任务是找到一个亲密的终身伴侣共同分享重要的经历并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变得孤独和寂寞。

爱利克·埃里克森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个虔诚的、正统的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家,但是他对精神分析的创新可能使他成为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修正者。例如,他极具说服力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冲突都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上——许多冲突是有意识的。

一个人可能需要从两个(甚至更多)活动、事业甚或恋人中做出选择。这些矛盾冲突可能是相当痛苦和重要的,同时也是完全发生在意识层面的。

埃里克森相信,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产生一些特定的冲突。

这种观点使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不再关注各个阶段力比多投注的身体中心,而是关注各个阶段个体经历的冲突和可能的结果。

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发展理论是社会心理层面上的,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是性心理取向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精神分析关于发展的观点。其涵盖的不仅是童年期,而是毕生发展。

信任对不信任

第一个阶段,埃里克森称之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对应着弗洛伊德对儿童早期口唇期的描述,此时具有依赖性的儿童会最终了解到他/她的需求和意愿是否能得到满足,被忽略还是被过度放纵。给儿童适当比例的满足和暂时的挫败,他们就能发展出对于基本需要会得到满足的希望(在埃里克森的术语中被称为对待生活积极的但不自大的态度)和自信,但并非自负。

自主对羞愧

下一个阶段,对应着弗洛伊德的肛门期,称为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随着儿童试图控制排泄和其他身体功能,学习语言,接收来自成年权威者的命令,一个不可避免的冲突产生了:究竟应该听谁的?一方面,成人向儿童施压,让其遵守他们的指令;另一方面,儿童期望控制他/她自己的生活。理想状态下两者会达到一种平衡,但有可能一者会胜出,从而造成了第10章中叙述的肛门

主动对内疚

埃里克森的第三阶段,对应着弗洛伊德的性器期,称为主动对内疚。

儿童开始像成年人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和憧憬。这些憧憬不可避免地带有性色彩的幻想,以及在生活中不断前进的方法和计划。埃里克森认为这些憧憬对于儿童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成人不对它们做出适宜的反应,这些想法就会使儿童感到内疚,并在向成年阶段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具有主动性。理想的状态是,儿童在社会学习中发展出一套不违背自我真实发展感受的、关于对错的认识。如此一来,便会产生一种成人行为道德,其中对道德规范的应用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非恪守陈规的伪道德,即道德教条被盲目地遵守不允许有任何例外。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一阶段是不考虑俄狄浦斯情结的,它重新解读了弗洛伊德的性器期。

勤奋对自卑

第四阶段被称作勤奋对自卑。在这一阶段,个体要发展出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或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技能和态度。此时儿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旺盛的想象力和分散的精力以发展技能、手艺以及组织生活任务的方法。这一阶段大致对应着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在第五阶段,发展任务越来越背离弗洛伊德提出的发展路径。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在发展到生殖期就基本停止了,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在青春期后的某个时间。但埃里克森的观点是发展是贯穿生命全程的。

下一个阶段的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努力弄清自己是谁以及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在这一阶段,个体会选择具有个人意义的、有用的、一致的价值观和目标。

亲密对孤独

在认同危机后,紧接着出现的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年轻的成年个体的任务是找到一个亲密的终身伴侣共同分享重要的经历并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变得孤独和寂寞。

繁殖对停滞

埃里克森认为,当个体进入中年,下一冲突就是繁殖对停滞。随着个体在生活中的角色被设定,他/她是会安于享受一种消极的舒适,还是转而关注下一代?此时面临的挑战是回避尽情消费和悠闲钓鱼的诱惑,转而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繁殖和养育下一代上,并基本上尽个人所能确保下一代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富有的美国退休人士强烈反对把纳税用于教育。在较年轻的人群中,有一些雅皮士(城市里年轻的专业人士)要么为了事业不要小孩,要么因为没有时间而聘请他人照顾自己的小孩。在你看来,他们在繁殖和停滞中选择了什么呢?

完善感对失望

生命全程的最后一个冲突发生在晚年,即当个体开始面对死亡的时候,此时的冲突是完善感对失望。个体会对他们早年的过错感到沮丧吗?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咎由自取吗?又或者个体是否从早年经历中发展出了智慧?在此可以检验一下:在70岁、80岁甚至90岁之后,他/她拥有任何可以告诉下一代的有趣味、有价值的东西吗?还是说根本就没有?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个体从一个冲突过渡到另一个冲突并不是由于其身体或生殖器上的成熟,而是由社会结构规定的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所决定的。

这一结论和近期有关大五人格在生命全程中的变化是一致的。这个关于心理发展的社会基础的观点是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两个最主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率先探讨了现在被称为“毕生发展”的概念。这一观点认为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孩童时代,而是一个从儿童到老年,贯穿整个生命的、不断进行着的任务和机遇。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发展心理学。

痛苦和情绪都是“想出来的”

通常,我们以为是某人或某些事使自己不快乐。事实不然,我们是因为对生活中某人或某事产生某种想法,而使自己不快乐。

大部分人通常都相信,情绪是由外来因素造成的。

每当我们感到悲伤、快乐、愤怒,或心里不舒服时,都是因为发生了某些事情或别人怎么对我们,才使我们产生这些情绪。

所以很自然地,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实在“胸闷得可以”,就认为有理由对别人发飙;当我们做出荒诞不经的言行,就会理所当然地说:“没有办法啊,我的感觉就是这么强烈。”这其实都是对情绪的误解。

那情绪是什么?情绪又是怎么来的?

情绪是我们对自己想法、对别人想法,对世界想法所引起的反应。更简单地说,情绪都是“想出来的”。因为我们习惯想东想西,情绪也就起起落落。

你可以回想一下,上回你心情不好是什么原因?

当时你为什么如此生气、沮丧、闷闷不乐?

这情绪是怎么来的?一定是先有负面的想法,对不对?

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想法之前便有所感觉(情绪),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参考点。

你可以试试在没有任何悲观的想法下感到情绪低落;试试看不去想任何生气的事而感到愤怒,你办不到的。

有个太太整天闷闷不乐,因为先生认为她笨头笨脑。试想,如果这位太太根本不知道先生认为她笨,她还会不快乐吗?当然不会。

她怎么可能对不知道的事不开心呢?因此,她丈夫怎么认为或怎么不认为,都不会使她不快乐。是这位太太自己的想法使她不快乐。

没错,造成我们情绪感受的,并不是某人或某事,而是我们的想法。

你感到愤怒、受伤、气得要命,这些感觉都是千真万确。但那个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当你对先生的想法是:“他真是自私。”你就会产生一堆关于自私的言行而使心情低落。

如果你继续想下去,情绪一定会更糟,你会说:“我越想越气”,这时你便可以很明显地知道是谁在制造怒气了。

被自己情绪所困扰,犹如写一封骂人的信给自己,然后又被信中的内容所激怒,这不是很蠢吗?

没有痛苦的人,只有痛苦的想法。

记住,如果你是痛苦难过的,那都是你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感觉,不喜欢抑郁不乐,那就快点换个想法吧!

通常,我们以为是某人或某些事使自己不快乐。事实不然,我们是因为对生活中某人或某事产生某种想法,而使自己不快乐。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如果我很沮丧,那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乱发脾气,我要负责……让“我为自己情绪负责”这概念深深地穿透你的心,因为这将成为处方、成为钥匙。

一旦你有了这个认知,突然间,你的焦点就会从外转向内,你学会了向内求,你整个人生将变得不同,你将不会再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你就活出了自己。

不是放不下,而是不想放下。

人的痛苦分两种:一种是现在的痛苦,另一种是过往的旧痛。

过往旧痛,不过是脑中残存的记忆,影像,为什么会痛苦?

那是因为人总是放不下,尤其是夫妻之间的陈年旧账,似乎一辈子都算不完。

从几年、或几十年前愤怒第一次出现起,就没完没了,到现在还继续抓着不放。但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吗?它已成过眼云烟,为什么还继续受苦?

因为如果放下了那个痛苦,等于放下了人们多年来所有的人生剧本,以及所有使自己长久以来的想法和做法合理化的原因。

那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生起气来,就习惯性地去“翻旧账”,就习惯歇斯底里地把以前的愤怒、不愉快再“重温旧梦”一番。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放不下旧伤,而是不想放下。明白这点非常重要。

人们常说:“要放下谈何容易?”那其实是借口。

请问,你如果甩掉一件沉重而无用的行李?只要你体认到自己不想继续承受重担,你自然会甩掉,不是吗?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个去看病的男人对医生说:“大夫,而每一次我把手臂举起来的时候,它就痛得不得了。”

医生对他说:“那就别把手臂举起来吧!”如果你觉得被过去伤得很重,那就别再提起过去吧!

当然,尽管不再提起并不意味着旧的伤痛记忆就会一笔勾销。事实上,这些记忆和感受依旧会涌上心头,但是你却可以不去一再回味。

过去的创伤仍困扰着你,那是因为你自己常招惹它。你自己受苦不够,还想把痛苦加诸在他人身上。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这点,而且极力声称自己并不想要痛苦。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你的思考和行为都在让自己和他人持续受苦。

所以,在设法抛开痛苦之前,你必须先问自己“你还要让这伤痛破坏我的心情和幸福吗?”“我还要让这个伤痛持续多久?”

一个人有没有觉醒,只要看他是否执着于一个陈旧的故事。

如果你认为你需要更多时间,你就会有更多的痛苦。你一再剥开伤口,伤口就永远不可能愈合。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管过去曾经有多少委屈,冤枉或欺骗都是过去的幻影,现在伤害在哪里?那个旧伤还在吗?它已经不在了,除非你一直记得它。

其实幸福就在眼前,只是自己一直回头看,就不可能看到新的事物,也很难感受到幸福。

诗人布莱克说得对:“有时候,遗忘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真的想要幸福,那就早点把那些旧伤遗忘吧!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