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恐惧焦虑 > 为什么每当重要时刻我们会非常焦虑

为什么每当重要时刻我们会非常焦虑

2019-07-22 来源:南京脑康中医院 精神心理指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根据心理学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出现最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说保持适度紧张,我们往往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现实中,人们不仅面对考试会焦虑,面对其他重要事件的关键时刻也会焦虑,因此我在这一期将和大家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焦虑情绪。

许多人都想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当重要时刻我都会非常焦虑?”。

我们之所以如此焦虑,往往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

“糟糕至极”的观念

所谓“糟糕至极”,是指在事物的最终结果出现之前,就想象或认为可能出现非常可怕、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也是接受多年应试教育的结果。因为学校一直是用各种考试来检验和筛选学生:

一张试卷及格是60分,哪怕59分也是不及格;

每道单项选择题都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如果答案选“A”那“B、C、D”选项全部是错的;

如果升学考试录取前100名,第101名同学即使付出很多努力仍然会被刷掉。。。

学校里这些标准都是非常明确而清晰的,因此很多人习惯了“以结果论成败”的思维方式。

即使整个过程中曾经克服了很多困难,遇到很多挫折都没有放弃;

即使这样的结果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只要“考砸了”或“没有完成任务”就是失败,之前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

许多人的逻辑是这样的:

没有达到目标=灾难

他们认为,考试没有考好或者重要事件没有完成,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一样,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所以他们没有办法接受不能完成任务的结果。

曾经有来访者因焦虑情绪前来向我求助,她称自己只要是参加重要的公开比赛。

比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在赛前一个星期的时间都会焦虑,尤其是在上场前,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

经过咨询发现,她有这样的深层观念:如果不能在比赛中获得非常好的名次,付出的努力就没有意义,就没有办法面对家人和朋友,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以后就没办法抬起头来做人,她的生活会一片黯淡。

如果坚持这样的想法,就会把结果作为衡量“成功”和“失败”的唯一标准,如果结果不理想,就是完全失败,自己整个人就会被完全否定。

因为最终结果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带着这样的观念做事,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

“追求完美”的信念

许多人都有追求完美的习惯,他们要求自己必须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不允许自己出一点纰漏或者犯一个错误。

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失败”这个词,他们只能接受“成功”和“完美”。

去年,我接到过一个来访者,她因为考研来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她说,考研这么重要,我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复习上面,我不能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分神,可是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的想其他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从她的经历可以了解到,她是一名“别人家”的“学霸”,她对自己的要求一向苛刻。

她希望自己能够像像机器一样:设定了程序就固定不变的保持下去,每天不休息、不娱乐、不放松,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复习备考上面,还不会感觉到累。

她不但对自己努力的过程要求完美,而且要求设定的结果就到达到。对于考研,她只能接受“考上”这唯一的结果。

她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这类人只要设定了计划,就必须严格的百分百执行。

而且必须要实现当初制定的目标,否则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自己的人生就有了污点,这个污点就会跟随自己终生,这样的结果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如果你要求自己像机器一样“运转”,严格按照指定的计划,不能出一丝差错,这个过程当然会特别累,而且往往也很难达到自己要求的那种结果。

“跟别人比”的习惯

很多人之所以在关键时刻这么焦虑,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

“我有好多同学看起来状态都挺好的,信心满满的样子。如果我考不好,感觉比不上他们。。。”一个考试焦虑的同学来跟我倾诉。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和经历。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拿来跟别人对比,我们听得耳朵长茧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人家XXX考得那么好,表现的那么优秀,你怎么就做成这样?!”

“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很多人心中无法逾越的痛。

当我们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时,父母或老师可能会拿这点来跟别人比较,批评我们做得不如别人;

即使我们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还是会被跟更优秀的人去比较,结果显得我们还是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

从小以来一直经历这种“被比较”,而且自己的弱项往往被拿来跟别人的强项比,让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自己还不够优秀,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了解到焦虑的原因,那么怎样来应对呢?

拥抱内心的焦虑

其实,所有的情绪感受都是有原因的,它们往往在向我们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焦虑情绪也不例外。

你在关键时刻感到焦虑,其实是它在向你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个事情对于你来说非常重要,你非常在乎,但是你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所以你非常担心。

这是你内心真实的感受。

虽然你努力想让自己平静,但是你的这种紧张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你不承认不接受这种感觉,就是在回避和否认真实的自己。

焦虑情绪是你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越是回避它、否定它,它就越是“缠着”你,时不时的骚扰你。你只有看到它、理解它、接纳它,它才可能会缓解。

而且焦虑并不一定是坏事,只有过度焦虑才是不利的。

根据心理学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出现最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说保持适度紧张,我们往往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你一点都不紧张,很可能意味着你不在乎这件事情,你的动机就没有那么强;如果你过度紧张,就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而当你感到适度紧张时,意味着你想要得到较好的结果,你会为此付出一定的努力,你能够带着适度紧张投入到这件事情里;

并且你的紧张程度处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可以把适度的压力转变成相应的动力,所以更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

你要做的不是回避焦虑情绪,而是面对它、拥抱它,把它当成一个朋友,发自内心的拥抱会让焦虑成为你的力量,而不是你的阻碍。

找到积极的资源

什么是积极资源?

积极资源就是你用来应对压力、帮助自己度过困境的方法以及可以获得支持的来源。

古语有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走到现在,肯定经历了或大或小的挫折和困难。

仔细思考一下,你当时是怎样应对那种困境的?你尝试了哪些方法帮助自己?经过这样的思考,你往往会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积极资源。

比如通过定期的、有规律的运动改善情绪;

比如通过绘画和写日记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

比如大哭一场(哭泣也可以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

比如通过听音乐和腹式呼吸等方法让自己放松;

比如通过找亲朋好友倾诉获得理解和支持。。。

你曾经可能运用过这些方法,它们帮助你有效的应对压力。

而且你可以看到,你之所以能够应对那些困难情境,主要还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即使有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也只是外在的、辅助的因素,要通过你内在的力量起作用。

如果你仔细的、深入的向内看,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是一块宝藏,珍藏着丰富的资源,拥有强大的力量。你只是需要去发现和运用它们。

打破自恋的泡沫

许多人潜意识层面有这样的信念:我能够掌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我能够得到我想要的任何结果,我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这种信念背后是一种极端的“控制欲”,想要控制所有的东西,实质上是一种非常“自恋”的状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迎接极度“自恋”状态的往往是迎面的一盆冷水!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无论你如何优秀,生活里总有些事情是超出了你能力范围的,你总有些事情不是那么擅长;

而且,无论你多么擅长人际关系,总有些人看你不顺眼,不喜欢你。很多时候,这跟你如何做人无关,他们就是不喜欢你这个类型的人。

再次,每个人都需要休息和放松,这是人的本能需求。无论你如何繁忙,有多么重要的工作和任务,都要给自己留一些休息放松的时间。

否则,你这种本能的需求可能会在重要关头给你“添麻烦”,比如“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小心出了重大纰漏”。

总之,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不需要休息放松,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与其被一盆冷水浇醒,不如早一点主动打破自恋的泡沫。

你没有必要控制一切。即使有些事物你不能控制,你依然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有些人不喜欢你,你依然可以生活得很精彩。

看到更多的可能

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其实,无论出现怎样的结果,我们的人生都不会“一片黑暗”,天也不会“塌下来”。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能够经过调整,面对和适应出现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而已。

比如考研,考不上又能怎样?可以去找工作嘛。如果你还想继续考研,家里又有条件支持,你就全心全意备考;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你可以边工作边考研,或者先工作一两年攒点钱再考。

当你进行自我评价时,过程也非常重要,即使考试失利,只要你付出了努力,复习备考的过程就是有意义的。

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能否定自己的努力,你为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时间和精力是实实在在的。

我参加研究生考试时,考到最后一科的时候,整个考场里只剩下三分之二的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放弃了考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坚持完考试就是一种胜利。

其实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都只是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开始,你都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考上研究生也绝对不代表你从此便可高枕无忧。

无论是考研、普通考试,还是其他的所谓的“重要事件”,都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节点而已。

你的人生不会因为某件事的失利而彻底失去希望,只有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要全程努力的奔跑,而不是只跑一段,然后就停下脚步。

即使跌倒了,你的前方仍然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愿意继续奔跑,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就神经症或心身疾病而言,冲突并未得到良好地处理以适应冲动和自我,如果冲突过强或自我无力应对,冲突就会被以“潜抑”(repression)的方式成为潜意识的成分。

冲动和与人格相关联部分-即所称之为“自我”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这是我们理解神经症和心理躯体障碍的基础。当然,内在冲突本身并不等于神经症,它属于每个人正常精神生活的成分。我们想,在正常的解决内在冲突与问题与以不恰当的对之进行处理的方式上存在着一条畅途。尽管潜抑将不可承受的冲动从意识的层面驱逐出去,但它不能保证确保其无害,被潜抑的冲动总会找到返回意识的表达之路,此即为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的伪装形式。

易激惹、紧张、焦虑、将想法和冲动以行为表现出来的神经症的所有表现均为避免在感情不可承受时以其他方式表达所作出的努力,至少,病人在受症状的折磨时其自我是和谐的,神经症障碍保护他们免于强烈的不快乐的情感,如无法忍受的焦虑、抑郁或负疚感、羞耻感。所有神经症的症状均可以在痛苦的冲动与抵御这些冲动的防御机制间的辨证过程层面上加以理解。

什么这些冲动能带来痛苦?首先的设想为它们是危险的,产生于早期儿时,婴儿由于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他们对满足的需求,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才可解决殊如由饥饿、干渴而产生的紧张,他们还存在着对亲近、温暖和爱的欲望加以满足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常常陷入无法控制的创伤性情景中的原因。如果身体为兴奋所充盈,婴儿视这种体验为“原始或自动性焦虑”。以后,他们在面临即将发生的危险时,以往的这种自动性焦虑又会出现,这时,它以低强度的焦虑形式出现,作为一种信号,引发抵御不可承受之紧张的防御行为。

焦虑与神经症之间的紧密关系来自于自我保护自身不受本能的威胁的事实,这与抵御外界真实的危险是一样的方式,即借助于防御机制而逃逸,但从此启动了神经症的过程。

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防御机制,每个个体实际上应用的却并不多,它们只在内部危险出现的情景下自动开始工作。如果我们在面临特殊的挑战时启用了这一特别情景下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推测,该防御机制也将会为该个体在其他很多情景下所惯用。这就提供了治疗师理解病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自由联想中出现了阻抗,通过上述的观点,我们就能了解病人采用的防御机制的情况。

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个体特别的防御机制所吸引,我们就可以在所有的活动中对他们指出此点,使发挥着作用的潜意识自动地被呈现于病人前,暴露无遗。一旦这些机制被确立,便可以按图索骥,追溯到童年它们开始的时候。防御机制及其它们的早期情形一旦被呈现于意识层面,就可能在该层面将个人对现实的判断及推理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开始在主观上的修正。

如今,我们将熟知的不同的防御机制分为四大类:自恋性、不成熟性、神经症性及成熟性防御机制。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