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咨询师的朋友,经常为咨客所苦恼。有的咨客对她说:“你不跟我咨询,我很可能会在今夜自杀”,还有咨客说:“你不跟我咨询,就会毁了我的后半生”。既然咨客想要这位咨询师做咨询,而这位朋友又不愿意呢?
这位咨询师朋友说,通常在这之前,咨客都会告诉你;自己很痛苦,要咨询师帮助解决,但自己又没钱,要咨询师给自己免费。并且他们还会进一步表示:自己不相信别的咨询师,只相信才能帮到他自己。
这位咨询师朋友感觉自己受到了道德的绑架,咨客利用道德胁迫他行善,免费为他咨询。
这样的事情遇到的多了,害得他她还做了一个梦。她说:昨天夜里做了一个短梦。梦见一个人给我打电话。我经常用手机咨询,所以也并不觉得奇怪。当接通电话时,话筒对面传出一个中年男人低沉的声音“谈谈吧!”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死一样的沉默。我被这种气氛压抑醒了。看看挂钟,夜里差十分两点。然后就再也无法入睡。
她说:我知道梦的原因。这几天,有些人又要求我免费咨询,我拒绝了。其实我并不是没有善心,只是我看到了这群人的阴暗面:他们就像一群溺水者,如果你想救他,他会不顾一切地抓住你,直到你精疲力尽和他同归于尽。
我需要,你有,你就该给我
这位咨询师朋友遇到的咨客,虽然并不多但也不少见。自己有痛苦,又没有钱(有时是没有付费的意愿)去咨询的时候,觉得咨询师能帮到他,就要求咨询师免费去帮到他。这个说法有问题吗?
我们先分析一下他们的逻辑:我有需要,你有我需要的东西;我没有付费能力,所以你应该免费给我。如果咨客的逻辑是成立的话,那下面事情就是应该了
我需要住房,而你有住房;我付不起房租;所以你应该免费让我住;要不然我流落街头就是你的责任。
我肚子饿了想吃东西,而你开餐馆有食物;我没有钱买不起;所以你应该免费让我吃;要不然我饿死了就是你的责任。
我想上好大学,你们就是好大学;我分数不够;所以你们放宽条件让我上你们学校;要不然我未来的人生毁了就是你的责任。
我渴望爱情,你就是我的挚爱;我娶不起你;所以你应该嫁给我;要不然我人生的不幸都是你造成的。
可见,需要并不是权利,拥有也不是责任。献爱心并不是弱者用来要求我强者的工具,行善是强者内心的自我期许,帮助谁是咨询师的自我意愿,绝不是他人的可索取的。
以弱者自居的控制游戏
上面的情况实际上是咨询关系问题。在这个关系当中,咨客以弱者自居,要求强者满足他的愿望,这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他人的方式。弱者往往是没办法控制强者,诉诸于道德,以道德的方式去绑架强者。
这样的方式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说,哥哥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健康的人就应该让着生病的人,身强力壮的就应该让弱小的。这些道德的做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那些被照顾的人可能利用这一点去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
其实,当咨询师识破了咨客这些伎俩时候,就可以轻松应对了。咨询师只需要坚持咨询设置的原则就可以:凡是收费的咨询,只有付费才能咨询。
爸爸妈妈,我用“病”来表达我的“爱”
幼儿园里的孩子感冒咳嗽此起彼伏。父母给孩子请假看病也是常事。然而,我家孩子的一个同班同学,因为哮喘的缘故,几乎从开学到现在,连续上学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一周,总会隔几天就要请上几日病假。班级群里看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孩子的请假信息。
也许每个班级上,都会有一两个这样的孩子吧。
想起另外一个我所知道的孩子。
孩子妈妈忧虑地说:
反复发作的儿童哮喘,其实是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即儿童哮喘跟心理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了解后得知,上面这个男孩的家庭是这样的:爸爸妈妈关系很紧张,吵架是家常便饭,妈妈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丈夫的轻视和指责。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脆弱的,他担心这个家庭会分裂,害怕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至今不能和父母分床就是明证——孩子之所以如此依赖、不能独立,只不过是因为他从未获得过踏实的依赖感。
这个男孩亟需要紧紧抓住妈妈这棵看似稳定待在身边的“救命稻草”。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孩子用了讨好的姿势,如妈妈自己承认的,孩子“有些害怕和讨好我。”
为了表达对妈妈的忠诚,男孩还会学着妈妈的样子,抵触爸爸,甚至用轻蔑的口气跟爸爸说话。
仔细观察这个家庭中的状态,是妈妈给了太多不该由孩子承担的东西。她把孩子拉进了“夫妻争战”的阵营里,并且把孩子绑定到了自己这一边。
孩子接收到了妈妈的“需求”信号。他主动站到了妈妈这一边——男孩看不起爸爸,这显然是妈妈希望看到的。
最关键的是,这孩子后来还发现,一旦生病了,他和妈妈就更加能够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于是,通过病,表达对妈妈的忠诚,这成为了孩子潜意识里的“习惯”。
而与此同时,孩子自己的空间,则被妈妈占据了太多。妈妈的东西侵入孩子的空间太多了,太满了,以至于他“呼吸困难”——这恰是他的哮喘病在表达的。
然而,父亲就是父亲。尤其对男孩来说,离开母亲,走向父亲,这是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必由之路。
如孩子妈妈自己也观察到的,“孩子有点看不起爸爸,但有时又表现出和爸爸亲近。”这证明孩子内心是想要与妈妈分离、渴望朝着一个成熟男人的方向成长的。
他的“哮喘”恰恰在表达他对“离开母亲、靠近父亲”的需要。
如有心理分析师指出的,哮喘的心理意义是:他需要另一个人(药物)来帮助自己呼吸,或是需要一个空间,让自己可以自主呼吸。
孩子的病,成为了他献给这个家庭的礼物。通过生病,孩子在表达着对父母双方的忠诚与渴求。
通过生病,去换取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关注,以满足“和父母在一起”的心愿。要想孩子彻底病愈,除了药物治疗,这个孩子的父母最好能够同时接受心理治疗。父母必须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关系,而不让孩子做关系的受害者。
对此,我的建议是:
重视孩子生病背后的心理因素,详见上文所述。
避免把孩子当做病号。父母应该重视字的心理健康,尽可能地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对待哮喘儿童,避免负疚感及过度保护。
如有的父母因孩子有病而过分照顾他,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娇贵的想法,甚至利用哮喘症状来操纵父母。
所以,最好尽力去保证孩子正常的学校生活,鼓励与其他儿童交往,让孩子心境平和、开朗。
父母要去处理好自己的夫妻关系问题。必要的话,夫妻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主动去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