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时期,他们可能很少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觉得受到忽视,至少是不够重视。于是,成年后,他们对自己通常有着强烈的自我怀疑。
他们的内心深深地渴望着依赖,但是依赖总是和焦虑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对方越好,对方越是不可替代,焦虑和恐惧就越是加重。如果她不在了怎么办?如果他变卦了怎么办?那就追求独立,追求完美!只要达到一种完美无瑕的境界,最终没有人可以忽视我,我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成了我的依赖。问题是,那个可以让我依赖的我,就像挂在驴子面前诱惑它前进的食物一样,永远近在咫尺,但又不可获得。那为什么还要苦苦前进呢?
因为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认可于孩子而言是那么的重要。可惜的是,对于他们,父母好像永远都是不会满意的,似乎永远在他们的耳边说着,“你不够好。”在中国,需要再加上一句“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童年时,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成年时,他们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他们需要通过在某些领域成为第一,达到极致,进入青史才能感觉到被爱和赞美。可悲的是,他们通常又极少满足于自己的任何成就。于是,另一段追求完美的征程又开始了。
马勒将婴儿出生后的二至六个月称作“共生”。在这个时期婴儿感觉与母亲是全能融合的,那会产生一种完美自体的经验。但是随着之后“分离和个体化”的到来,婴儿一方面会有自主的快乐,但是另一方面他会渐渐意识到母亲是独立的,她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也不是自己创造出。这个时候,分离的丧失的痛苦油然而生。虽然我们可能再也无法回去,但是那个全能、融合、无缺、完美的状态始终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我们受到外部的创伤或是内部的冲突时。
牛津词典中“完美(Perfect)”的定义是:
1.拥有所有必需或可取的元素、品质或特性;成为尽可能的好。
2.在相应条件或质量下没有任何瑕疵或缺陷;没有缺陷。
3.精准无误;精确。
4.对某人或事相当合适;恰好……
与之前绝对式的定义不同的是,第4条是相对式的,它考虑到了人或事,也考虑到了对于主体人或事的匹配,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合适”。恰到好处,而非追求无瑕。这总让人想到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足够好”相对于“完美”,那是允许误差,允许未知,允许商讨的状态。就像卢浮宫内“断臂的维纳斯“,她的断臂给了观者想象的空间。正是这个物理空间的缺失与想象空间的补足,让观者与艺术品有了交互与合作的可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每个观者心中的独特创造。
对于人的完美,我把它定义为:经过艰辛地努力,你成为可以自己定义的那个人。
我们从一出生或者还没出生就已经存在于很多系统: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等等,而且我们还有一个有很多需要的身体。它们无疑会对“我是谁”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们都在阻止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他们也在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这里所说的“努力“指的是观察和言说(而非除去)这些附着在我们身上的系统。像精神分析的过程一般,这个“努力”充满着希望和恐惧。我们希望自己理解和被理解,我们也恐惧自己理解和被理解。显然,这需要”经过艰辛“。
最终,我们可以进入那个最初的我,也可以进入那个语言系统的我,也可以进入那个文化系统的我,也可以进入那个社会系统的我,可以进入任何状态下的我,也可以不进入任何一个我。
观念的颠覆——家庭会伤人
传统教条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然而站在心理学层面却不这么绝对,有些心理学家甚至相反地认为“天下无不是的孩子”。他们的立场是人性,而不是观念。
一个孩子降生后,没有能力处理任何事情,他们甚至没有能力生存,而必须事事依赖父母。因此,为了活下来,他们必须学会适应父母的一切,适应,就是不假分别地学习、摹仿与吸收,心理学称之为“共存”。所有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都是共存关系。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降生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那他/她的共存经验当然也是和谐、健康的,可如果一个孩子降生于一个不良的家庭关系中呢?很显然,这个孩子为了共存,也必须适应不良关系,那么久而久之,他/她又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家庭如果有病,那一定不是孩子带来的,如果母亲在生下孩子后发现老公疏远自己,那说明你们平时只不过是在逢场作戏,那个“疏远”其中早就存在,只不过因孩子的出现而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然而,许多父母会将因夫妻不良而产生的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从而产生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从而让孩子为他们不良的家庭负责。
但负责的后果,就是破坏孩子的人格——将夫妻关系的遗留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并传染给孩子,使之终生携带。这就是许多人为什么总找不到烦恼的原因,也是他们在不自觉中操作轮回的根源。
因此,我们太有必要斩断轮回了,那么在斩断前,必须找到真正的元凶,请相信,元凶并非父母,而且那些教条,和人们并不了解的那个看不见的经验。在众多经验里,按照对人格的破坏程度,心理学将之排序,它们分别是:性伤害,打骂,分离(抛弃),冷战,制约(排斥、限制、否定、驱迫、定做等);于是,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些伤害的前因后果。
·颠覆一:性伤害
除人类公认的“乱伦是罪恶”外,有些隐性的性伤害并不为人们察觉,然而有许多人,当他们成年后,对身边的异性及异性长辈特别反感,而他们也不自觉地招致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但如果将时光退转到他们的童年阶段,便不难找到其实质原因。
严格说来,男孩子在上小学后就不该再与母亲共浴,6岁左右就该独立睡眠,9岁后就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包括不要当着母亲的面换衣服,初中后,母亲则更不应该不经同意就查阅儿子的个人信息。
女孩子从3岁后就应该不与父亲共浴,不过可以拉长与母亲共眠的时间,但最后在小学阶段也要自己睡,而且不要再当着父亲的面换衣服和上厕所;9岁后则不可以经常性地坐在父亲怀里,父亲应该偶尔地抱一抱女儿,而不该过分地接触女儿的身体。初中后,女儿可以与母亲有私房话,但不要与父亲过分亲昵,父女的身体接触最好在青春期之间全部脱离(除分离时或哀伤时偶尔抱一抱之外)。
另外,父母严格杜绝作爱时被孩子看到,甚至不可以当着孩子讲一些成人之间有关性的言语,其实,孩子从父母对自己的把屎把尿,以及平时的互动关系中,已经学到了两性经验,他们对于性的理解,只有到了青春期之后才会真正感受,那时候,家长可以配合学校教育,有的放矢地与孩子沟通。
案例一:无法断奶的心理后果
有一个男生走出大学校门后,满怀信心地到一家公司应聘,由于品貌出众,被安排到办公室工作。主任是一位年近四十的女性,看到这刚分来的小伙子,女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处处加以照顾。
可年轻人对此并不感恩,相反,对于主任时不时地和他单独交谈,以及言行之间的大大咧咧,他越来越反感,特别是当主任问到他一些关于私生活的话题时,他简直想质问对方到底想干什么。
其实主任什么都没想,她就是那种性格,对谁都一样,只不过对刚来的这个小帅哥特别了一点儿,就像母亲关照儿子,或像姐姐照顾弟弟,因此在大家看起来,这也不足为奇。
然而年轻人的心结就在于母子关系,他上了高中还睡在母亲身边,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地,从小他们母亲就相依为命;第二,母亲从来就没给儿子安排独立空间,所以男生也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不过,在理所当然的背后,他也隐隐地感到有些不对劲儿,比如当他换衣服和上厕所的时候,都会当着母亲的面,这么大了母亲还会在他洗澡的时候闯进来,不是为他搓背就是给他拿换洗衣服,这让他很不自在。
久而久之,这种不自在转化为无奈和抱怨,他无法将母亲赶出浴室,却把这种积怨投射在女主任身上,这就是他反感的根源。
另外,当他快步入而立之年时,仍然单身,因为他不想亲近女性,经验告诉他,亲密的女人只是妈妈,母亲占据了他对女性的全部需求,同时,他又怕承担男人的责任,因为他实在无法承担陪伴母亲的小大人责任。
案例二:浑身长刺的女生
一位年轻漂亮的医学院女生被分到一家医院,刚开始,大家都非常喜欢她,特别是一些“哥哥们”对她更是关怀备至,对此她也没表示出反感,只不过她的性格有点儿另类。怎么说呢?那些大她几刚的男同事有时候会说一些男女之间的玩笑话,还有个别的男士偶尔会对她和年轻的护士打情骂俏,别人倒没表示出太多歧义,可她受不了,特别受不了,于是,她曾几次让那些“哥哥”或“老师”们下不来台,不是当面指责,就是甩手离开。
逐渐地,那些“哥哥”和“老师”们纷纷疏远她,因此她被同事们称为“冷面美人”。
原来,她的父母长期两地分居,她从小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爱喝酒,有时候喝多了,就会要求女儿陪他,但他也没侵犯女儿的身体,只是那种反常的感觉,让一天天长大的女儿特别无奈。
她就像妻子一样照顾着相依为命的父亲,特别是有时候父亲揽她入怀时,她不仅能够嗅到父亲的酒气和体味儿,还能隐隐地感到父亲的手脚、心跳,及下体的冲动,这些都让她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因为是父亲,她无法抗拒,但自己的身体明明已经发育,应该自重才是。所以,自重与无奈合在一起,形成对男性的仇视与反感,他认为周围的男人都对她心生歹意,所以防御性特别强,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令人无法亲近。
案例三:未被处理的童年创伤
有一位太太提出要和老公离婚,原因是,她发现老公总是偷偷翻看她的手机和网上的信息,还有几次,她在发现老公趁她睡熟后悄悄地去卫生间穿她的内衣……总之,她感到老公极不正常,但看了几次心理医生,情况也没有好转。老公反而将许多精力花在网聊上,与一些女性网友谈话十分暧昧,甚至达到性冲动;这就是道德问题了,太太再也无法容忍。
其实,这还没有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太太了解老公的童年,就不会感到奇怪。
这位先生从小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小学三年级还和母亲共浴,后来父亲从外地调了回来,他才得以解脱。然而,久旱逢甘雨的父母根本不太顾及孩子的感受,他们的亲密几次被孩子看到,那时的他只是好奇,然而白天,他又经常被母亲指使去跟踪父亲,因为母亲怀疑父亲有外遇……
所有的经验在今天都得以兑现:对太太的不放心,来自童年盯梢的经验(对两性关系的不安);迷恋女性的内衣,缘于童年长期与母亲的共浴(恋母情结);与网友的冲动,缘于童年看到父母亲密时的好奇心所导致的性幻想……这些童年记忆均未得到处理,于是纷纷发作到今天。
研究发现,童年性伤害往往会变现为后天的多种心理及器质型疾病,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性的认知远比成人想象得要纯粹和感性得多,可以说,所有的亲子接触都涉及到性,因此,家庭中所有的不良经验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一个孩子造成性伤害。有些是显性的,如上述案例,有些是隐性的,例如未处理好的夫妻关系及亲子关系等。加上一些不良引导,累积起来,使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确立健康的性观念,那么,他/她就会在后天无法处理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试想,如果婚姻出现问题,一个人还有什么心思去工作呢?
因此,避免童年伤害,对每个人的将来而言,就是防患于未然。
·颠覆二:家庭暴力
曾经给一条小狗做试验:每次喂食时,主人都会打它。
长大后,它的确不乱吃别人喂养的食物,但这条狗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特别是有人手里拿着肉时,或者拿着棍棒时,如果不是主人拉着它,它就极有可能扑上去撕咬。
还有一只藏獒,有一次,主人接待一位客人,然而看家护院的本性使这只藏獒不顾一切地发作起来,吓得那位客人不敢进屋。为此,主人用铁锹的木把敲了一下藏獒的屁股,聪明的它顿时消停下来……
等主人把客人送走后,来到狗舍去看自己的爱犬,却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刚才的那个铁锹把,已经被咬得粉碎!
被打骂后,两只狗都具有了很强的攻击性,因为它们心怀愤怒,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它们都不会向自己的主人发作,因为它们都有同一个天性:决不伤害把自己养大的主人,因为主人保证了它们的生存。
那么人类呢?
人类似乎比那些动物要聪明得多,其中包括他们他们知道父母打骂是为了他们好。的确几乎所有打骂儿童的父母都有着不约而同的理由:“都是为了你好”,“打是疼,骂是爱”,“棍门出孝子”,“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里”,“不打不成器”……
然而这些教条仍然无法取代潜意识,事实证明,遭受过打骂的孩子在长大后,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有的表现在夫妻生活,有的表现为同事关系,有的表现为教育子女,有的表现为反社会人格,还有的内化为身体疾病……
因为他们的心里有岩浆,又无法对制造这些岩浆的主人发泄,“必须靠着父母”生活,这一观念将他们愤怒的能量压抑得死死的,可一旦让他们找到其它出口,那一股股岩浆便不顾一切地喷发过去。
就像那两条狗一样,他们也会伤害别人,而且他们无法自控,甚至对自己的发作毫无觉察,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亲情,就是家庭,就是关系,就是世界。
打骂是一种培训,后果是孩子记住了人类这一互动方式,有的孩子为了抗打,让自己的身体加厚,成为那种强壮的人;或者让自己变得瘦弱灵活,成为那种容易逃脱的人;或者让自己成为那种性格倔强的人,以便让自己侍机报复;或者让自己成为那种性格暴虐的人,以便向社会宣泄愤怒……
有些童年经历打骂的人,长大后会以一种和蔼可亲的面貌出现,而一旦与某人产生了亲近关系,或情人,或配偶,或孩子,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暴露出原生家庭的本色,像那条疯狗一样发作,因为伤害发生在亲近关系里,所以亲人便自然地成为投射对象。这就是心理治疗中经常遇到的那种“过去的受害者往往会发展为后天的迫害者”。
打骂,在家庭伤害中仅次于性侵害(乱伦)。它伤害的不仅是皮肉,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孩子的心灵和人格,让一个人很难在自信中高质量地生活。
真正的爱应该是亲密,应该是拥抱,是接纳和理解,是陪伴与分享,如果孩子得到这种经验,那他们将来也将把这些真正的爱奉献给社会。
案例一:父子创伤导致职场失利
三十而立的成先生因屡战屡败的职业生涯而找到我,究其原因,原来是他总无法与和睦相处,但显然这并非本质原因,因为他的性格里写着一条信息:“必须与权威对抗”或者是“权威总会伤害我”。
是的,没有一条反社会或反权威人格不与上述两条观念有关,而这种观念,一定来自家庭,特别是父亲。
研究发现,那些习惯与规则对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喜欢犯上的人,往往在童年有一个过分严厉的父亲,说得再难听些,就是这些孩子因长期经受父亲的打骂,而将无法宣泄的愤怒积藏于心,等长大后发泄于外,对象一定是规则和权威,因为这就是父亲在家庭的象征意义。
成先生也不例外,他正是在父亲的打骂下长大的,虽然他被父亲打出了一纸文凭,却也被父亲造就了一个对抗的人格。他的潜意识里早就得出一项结论:“反正权威人士一定会伤害我”,因此,他反复在单位,不自觉地创造童年经验,创造那种“被衣食父母伤害”的关系,即便某位领导没有挤兑他,他也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和平共处不是他的经验。
对于成先生,调整的唯一方式就是将父亲遗留在他心中的愤怒,通过哀伤释放出来,就像当年遭到打骂后的哭泣,再用今天成人的理性和力量重新检视过往的发生,在心里重塑一个完美的父亲,这需要两种方式,一,是父子共同完成,父亲要为当年的过失向儿子道歉,这种方式最直接,也最有效,但实践证明,大多数父亲没有这种低头的勇气。二,是当事人自己告别童年创伤,让自己作自己童年的父亲,保护那个孩子,不去影响父亲,而只是调整自己。
案例二:被母亲打死的女孩儿
小红是我家的一个邻居,她从会说话就生活在妈妈的吼叫中,有时候她并没犯错,也会招致母亲一顿打骂,后来得知,妈妈因生了她而经常遭到公婆的白眼和先生的冷遇,他们说媳妇没本事为他们生个儿子……
不管大人们如何愚昧,战火蔓延到了小红身上,妈妈常常是越说越气,“我怎么那么倒霉?早知道我就不该生你!”
那可真是打在女儿身上,疼在妈妈心里,因为妈妈就是在打自己(母亲常常把女儿当作另一个自己)。可小红感受到的,就是疼痛与贬损,甚至还夹杂着强烈的羞辱与恐惧——她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一天天长大的,到了青春期,她也开始发育,也有人追求,也嫁了人。
可是厄运并未因婚姻而休止,她的第一胎就流产了(是个男孩儿),之后,老公对她的态度陡然改变,连作月子时都不照顾她,这一切,导致她的抑郁症终于暴发出来。于是,在与老公发生了第99次冲突后,她找了一个下午,在一处废旧的地下管道,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她的口袋中有一封遗书,上面写道:“老公,对不起,我没给你生儿子,我真没用,我不该活着……”
真正杀死她的,难道真的是那些安眠药吗?不是的,是那些早就积存于心的童年创伤,“妈妈不要我,讨厌我,我不该存在”,那么,当这些信息再一次被流产事件及夫妻矛盾激活后,便进一步得到印证,“没错,我就是没用,妈妈说得没错,生不出儿子就是罪恶,就不该得到亲人的爱,就应该遭到抛弃。”于是,她抛弃了自己,选择了消失。
无数的数据证明:得不到母爱的人,健康指数普遍不高,遭到母亲伤害抛弃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存在着自虐、自残、自贬等特质,抑或是上述自杀等不同程度的自暴自弃。因为母亲是给予生命者,同样也具备彻底破坏生命的能力。这一点,是父亲无力而为的。
案例三:父母合力绞杀,女儿一生坎坷
青青也是与我小时候一起玩大的女孩子,她小我一岁,婚龄却只有2年,也就是说,她是40岁才成家的,而且老公是大她9岁的离异男子。
童年时,我们总一起去托儿所,所以我可以在路上经常看到她,可几乎每一次,我都会看到她在与父母对抗,因为她不肯去,越不合作,父母越是合力,有时候,母亲打累了,父亲接着上,她仍然在双脚乱蹬,拼命哭嚎,于是每每到托儿所时,嗓子都是哑的。
至今我都没搞清楚她为什么那么不爱去托儿所,我只是了解到,她考大学时报了一所离北京特别远的省会院校,父母让她学医,她却学了工;父母不许她在外地找男朋友,她却偏偏与那些当地的社会青年鬼混;后来到了年龄,父母让她结婚,她却开始单身生活,做起父母最不齿的生意来,而且做得还不错。
表面上看,青青是在处处与父母较劲,然而在更深的层面,是一股股从愤怒到恐惧的暗流——报考的大学离父母远远的,以躲开那个打骂;不学父母指定的专业,是恐惧学医的人都只顾事业不顾孩子(父母就是学医的);与社会青年鬼混,是想让自己尽快适应社会而脱离家庭;不想结婚,是怕再次进入家庭而重现伤害;找一个大自己9岁的离异老公,诣在摆脱原生家庭的父母模式(年龄接近),同时又在寻找一个父亲的替身(保护自己)。
但后来得知,即便如此她还是出轨了,她找了个小她几岁的男生作情人,老公问到她,她还理直气壮地与之对抗,最后到法院了结婚姻。
是的,她真的无法面对正常的婚姻生活,因为在家庭里,她得到的全部都是排斥和恐惧,因此她无法与亲人和谐相处,找一个年龄小很多的情人,是为了逃避家庭责任,同时又证明自己比较强大(不再被欺负)。
有关暴力伤害的案例真是不胜枚举,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仍然会详细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打骂经验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一生将无法脱离暴力环境,即使亲人不再是父母,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将亲人复制成父母(原来的样子),目的只有两个:以投射的方式报复父母;在报复过程中改变童年经验,拯救童年的自己。
这就是“未完成事件”在生命中的反复轮回,若未得到处理,这些事件创伤终将一生地挑战自己的每一个阶段,这才是人生最痛苦的事,因此,请天下的父母不要再为孩子制造创伤。
·颠覆三:致命的冷战
冷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冷暴力。对孩子而言,它还不如暴风骤雨式的打骂来得痛快,因为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可冷战就不同了,它是久久不肯散去的阴云,始终笼罩在孩子的头上,只要一回到家,孩子即感到窒息,而为了与家庭共存,他们也只得让自己适应父母的冷战关系,即:把自己也搞成反常状态。
案例一:一碗冷面
一个小女孩儿端着一碗面条周旋于父母之间,那是她刚泡好的一碗面,因为5岁的她根本不会煮面。
来到父亲面前,她怯声声地说:“爸,你吃饭吧?”
爸爸毫不理睬地挥挥手,“不饿,气都气饱了。”
遭到白眼儿的女儿无奈地转过头,端到妈妈面前,“妈,你饿了吧?”
母亲看了眼面条,又瞄了眼父亲,“不吃!”
女儿尴尬地停在原地,泪水流到碗里,她无奈地端着那碗面,面对着两个无语、较劲的大人……
她曾是我的一个同事,据她说,父母长期冷战,各不相让,其实也没什么原则性问题,就是性格不和。父亲是位军人,母亲是位老师,当然,他们的脾气与职业关系不大,不过我的这位同事,直到40岁还没有结婚。
这与她的相貌无关,相反,她是单位公认的美女,因此追求者众多,只不过,据她自己说,就是爱不上别人。
其实,她不是爱不上,而是不会爱,或者说,是不敢爱,不敢接受爱。道理很简单:家庭就意味着貌合神离,冷战,伤心,无奈与尴尬,那我还要成家干吗?
那个当年端着面条左右为难的小女孩儿,站在父母中间时,只不过获得了这种经验,唉,任凭她再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调和父母关系,也是无奈,这个无奈让她恐惧再一次将自己沦陷其中。
案例二:冷漠的小大人
还有一个步入而立之年的男孩子,他倒是结婚了,不过刚度过蜜月,小夫妻就开始闹矛盾,年轻的妻子说老公不和自己沟通,就算她再发作,对方也是个闷葫芦,可与此同时,老公的母亲却总站出来为儿子出头,老公就像个没长大的男孩儿,在婆媳矛盾时毫无作为。
没错,他就是没有长大。如果说他到了该结婚的年龄,那么他并未为此做好准备。或者说,他不知该准备些什么。
妻子说,老公太依赖母亲,有事就对自己妈说,在他们母子之间,她根本就是个外人,似乎这结婚的人不是她,而是他们母子。
其实年轻的妻子不明白,老公与母亲早就是个牢不可破的同盟,并且在她还没有进入这个家庭的时候,母子就已经分不开了。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老公的父母不和,长期冷战导致老公学会了闷闷不乐,同时,母亲有心里话只能对儿子说,儿子成了她的倾诉对象,承担了代理父亲的责任。
那一切就理所当然了,儿子需要母亲为自己出头,因为他们才真正的同盟,连父亲都无法介入,这个外来的妻子就更不用说了。再者说,儿子向父母那里学习夫妻关系的模式,既然父母没话说,那么自己与妻子也就没什么交流了。
案例三:讨人嫌的男生
如果有人认为上述两个案例与亲子教育的内容关系不太大,那么就来看看成成的故事。
刚上小学的男孩子成成个头矮小,坐在第一个却不爱举手发言,老师说他上课爱搞小动作,写作业也比较马虎,几次小考下来,他都错误百出,另外,被男生一向看重的体育课上,成成也不是个佼佼者,因为他连女生都跑不过,综上所述,成成在父母和老师眼里,简直是一无是处。
可成成还是有“特长”的,就是有事没事总爱招惹别人。嘴上总不肯认输的他经常被个头比他大的男生打哭,于是他跟那些女生叫板,竟也被女生“修理”。然而弱小的成成还是坚持着他的挑衅——你们越是不理我,我就越来劲。
好了,答案终于揭晓了:成成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就算你们打我,骂我,也不是不理我。看,他在做套,许多小同学也因此落入了他的圈套,可他的下套又是跟谁学的呢?
每天放学时,成成的母亲也会像所有的家长一样站在学校门口,等待着儿子背着小书包出来。可这位母亲的表情总是很严肃,确切地说,就是总跟别人欠她钱似的。看到成成过来,她也不像其它家长那样迎过去接过书包,问这问那,甚至看见班主任也不打招呼。成成走到她身边,她一把拉过儿子转身即走,好象生怕有人注意到她。
知情人告诉我,成成的母亲是位专职太太,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高级白领。按说结构没什么问题,然而他们之间似乎不像夫妻,因为人们既看不到他们两口子在小区出双入对,也从未听到过这位母亲谈论过家人,有人甚至以为她是位单亲母亲。
可事实并非如此,成成的父亲经常会开着车很晚回家,这似乎也没什么。可成成有一天道出了“天机”——
他说,那天早晨被妈妈打了一巴掌,因为他早晨磨蹭,之所以磨蹭,是因为他还在睡懒觉,之所以睡懒觉,是因为夜里被爸爸、妈妈的吵架声惊醒,虽然他们没有大吵大闹,可还是被敏感的成成听到。妈妈好象骂爸爸不是人,爸爸好象骂妈妈不知好歹,他们好象还涉及到“离婚”这个词……
成成被父母的争吵吓坏了,后来几乎就没睡再着,直到凌晨才勉强入眠,所以他到点儿没有起来。也因此,愤怒的,同样在闹觉的母亲打了他,当然,母亲自然有理由打他,因为他弱小,因为他无力反抗,因为他磨蹭,也因为母亲有愤怒。
那么成成平时的表现就显得十分“合理”了:力不如人,是因为父亲陪伴的少(父爱是一个男孩子的力量源泉)。招惹别人,是因为在家没有人理睬他,除了母亲的抱怨和无语之外,他再也没有感受到其它小同学的那种被关注,于是他用这种方式招惹别人的注意,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因为只有在他表现不好时父母才会“理”他,所以他也就只能在学校“出此下策”。成绩不佳,也是冷战的产物,因为成成无心念书,没有人关注他的学业,没有人引导他,因为父母自己还内耗呢,哪儿会有精力去陪他?
成成的父母很要面子,白天从不吵架,只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沟通”,再说白天他们也难得见面,母亲由于感觉自己像是在守活寡,那天夜里终于向老公发难了,老公自然也不示弱,两个人争吵到很晚,想必那天夜里除了成成外,夫妻二人也没有睡好。
一般来说,在冷战家庭成长的孩子普遍性情孤僻、抑郁寡欢,因为他(她)生怕自己稍不留意间点燃父母之间的战火,所以还不如让自己战战兢兢、察言观色,同时,巨大的阴云也使得他(她)因见不到阳光而没有向日葵般的笑脸,那么将来,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并有条件成家立业的时候,也自然会将这种病态带入自己的家庭,与配偶相处时,不自学地继续创造冷战关系或其它形式的对抗关系。
我们常在生活中遇到一种人,他们总抱怨配偶,女人唠叨,男人牢骚,越是亲近就越发作,总让亲人感到别扭,抱怨令周围的人避之不及,而这些人的童年,往往就受到父母冷战关系的影响,今天的他们,只不过是在重复父母的互动模式。
·颠覆四:沉溺性行为
听上去这个题目似乎有些抽象,其实说白了,就是对什么事上了瘾,比如酗酒、赌博、网络或吸毒等。就如同核扩散或毒气弹一样,父母中若有一人成为瘾君子,即会自然地波及到家庭的各个角落,严重者会导致家庭灾难。
这种事例不胜枚举,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就如同长期处于阴霾的污染与窒息中,为了与病态家庭共存,他们也不得不把自己搞病(以适应父母的沉溺性行为)。
案例一:受虐倾向
比如有个女生会对那些酗酒的不良青年情有独钟,总想以一己之力拯救不良少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适应了父亲的酗酒行为及虐待,虽然她们在童年阶段深深地痛恨酗酒并试图长大后逃之夭夭,却也在潜意识中记录下了这种家庭模式,于是,她们一方面寻找类似病态父亲的男子,另一方面,又试图改变他们。就像她们希望父亲不再酗酒一样,其实,她们是在延伸童年的愿望——寻找父爱并改变父亲,以改变父女关系及父母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女孩子之所以有受虐倾向了。
案例二:爱上赌徒
有一个女孩子爱上了一个爱赌的社会青年,她一方面总抱怨男友的赌博,另一方面又在不住地提供用自己的月薪提供其赌资,甚至不惜向亲友借钱来替男友还赌债。
可她的父亲并不好赌,只不过父亲在做生意时总赔,然后再投资,家里的钱用光了,就去向亲友借钱,搞得亲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弄得这位父亲成了孤家寡人,有些债主还经常打上门来,父亲躲出去时,母亲和女儿便不得不成为了那些人的出气桶。
因屡战屡败,父亲染上了酗酒的毛病,喝醉时就会拿她和母亲出气,后来父亲因肝硬化而离去,母女从此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所以女孩子长大后会无条件供养一个赌徒,在她看来,这是女儿在帮父亲,因为只有帮父亲还上欠债,她和母亲才会得以安生,虽然已经长大,父亲也已经离去,可童年的阴影仍没有散去——那个小女孩儿依然因恐惧而沉溺于受虐环境。
案例三:网络暴力
一个网迷少年在网上认识了早恋的女友,后来他们见了面,相处一段时间后,女孩子提出分手,男孩子经不住这种打击,不惜对女友施暴,受到处罚后,更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天只是上网,几乎以网络为家,无心念书,也没有其它兴趣,面色憔悴,衣冠不整,却只在上网时废寝忘食,就像一个小疯子。
碰巧的是,他的父亲是一位IT精英,业绩非常突出,技术全面。只不过,他们夫妻关系不良,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父亲在家的时间十分有限,母亲又是个爱唠叨的人,经常查看父亲的手机,查阅父亲的电脑,翻父亲的口袋和公文包,父亲加班时,她会打电话对父亲的去向刨根问底,父亲回来后,她也会不住地盘问细节。为此他们经常吵架,甚至闹着要离婚,根本无暇关注他们的儿子。
可能是受到父亲工作性质的影响,儿子从小便对网络感兴趣,因为他常看到父亲坐在电脑前工作,这本来十分容易理解。可后来的事却对孩子造成刺激,听到父母吵架,他自然地试图回避,现实环境的不良使得他“钻入”了网络的虚拟世界,在那里,他想怎样就怎样,不像在家,他说了不算。他可以让虚拟环境听他摆布,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创造出他想象中的一切,在那里,他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强者,一个足可以使他忘掉家庭的人。
可骨子里,他是那么地恐惧家庭破裂,所以当网络女友提出与其分手时,他不顾一切地加以“挽回”,其手段也与父母同出一辙——强迫与施暴,就像父母吵架时闹离婚一样。
暴力即愤怒时失控的行为,它来源于恐惧,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就是家庭分裂。所以,如果这对父母继续闹下去,不去调整关系,少年的网瘾及“并发症”便无药可救。
沉溺性行为的范围很广,研究发现,生活中大部分负面经验来自童年阶段所感受到的沉溺性行为。除上述典型的成瘾之外,暴饮暴食、抱怨、牢骚、反社会人格、打骂、苛责、羞辱、溺爱、否定、强迫、纵欲、暴躁等均有可能成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遗传基因”,这些特质在无形中被孩子吸收、内化,并在长大后不自觉地被带入他们的所有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中。
事实证明,这些不良经验不仅损耗着人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大部分身体疾病均与之有关,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也要反省自身的不良经验,要知道,在举手投足间,你的一切已经影响并传递给下一代。
不一样的丝滑感受,给你超完美的释放空间。
健客价: ¥9.9雅润高级人体润滑剂将润滑、兴奋、缩阴和消毒等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性生活充满乐趣。适用于性感弱、性欲低下、性冷漠和阴道分泌物少的女性,对男性举而不坚,性生活困难者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健客价: ¥38.9盐酸达泊西汀片: 用于治疗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18至64岁男性早泄(PE)患者: 1.阴茎在插入阴道之前、过程当中或者插入后不久,以及未获性满足之前仅仅由于极小的性刺激即发生持续的或反复的射精; 2.因早泄(PE)而导致的显著性个人苦恼或人际交往障碍;3.射精控制能力不佳。 他达拉非片: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需要性刺激以使本品生效。他达拉非不能用于女性。
健客价: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