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心理边界 你的孩子敢说不吗?

心理边界 你的孩子敢说不吗?

2019-05-31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当婴儿对安全和依恋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开始表达第二个重大需求:独立自主。这个阶段称为“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指的是儿童需要将自己和母亲分辨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一种“非我”体验;“个体化”则是儿童与母亲分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身份识别,一种“我”体验。

今天想和大家谈谈儿童的心理边界的问题。

心理边界也被称作“个人边界”,指个人所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回应。

每一个人都有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也称作边界(疆界)。

除了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我们每个人还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空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边界环绕着。

儿童也不例外。

边界问题

一些父母可能会对以下对话不陌生: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妈妈:你才不想吃呢!

妈妈的真正意思是:我不希望你想吃冰激凌。

孩子:我累了。

爸爸回答:你怎么会累呢?你什么都没干啊,就坐在那儿看电视来着。

    

这样的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他们在替孩子做决定、替孩子感受。

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心理边界,那么他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

总是被要求做这做那,结果耽误了自己的事情。

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对别人好,但常常不被领情。

为了迁就别人,常常放弃自己的想法。

替别人操心、总是在想他“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在别人的评价中判断自己。

依恋关系——建立心理边界的关键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地跟父母建立生理与心理边界的过程。

分娩成功后,人类最基本的生理边界开始跟妈妈分离。

共生阶段:宝宝无法区分自己和世界,妈妈一旦不在眼前,就会惊恐不安,只有妈妈才能安慰他。

情感客体永久性:妈妈若能积极地响应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即可获得“情感客体永久性”。婴儿产生内在的归属感,即使妈妈不在眼前也感到安全。

儿童如果能对人生的首要关系感到安全和舒适,就能承受边界建立过程中的分离和分歧。依恋是灵魂生存的基石。

依恋关系产生问题——引起边界问题

与父母关系的两种不良情景:

要么设立边界,却会破坏跟父母的关系;要么不设立边界,永远当父母意愿的奴隶。

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会扩展到与他人的关系中。

安全依恋——从共生走向独立自主

当婴儿对安全和依恋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开始表达第二个重大需求:独立自主。这个阶段称为“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指的是儿童需要将自己和母亲分辨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一种“非我”体验;“个体化”则是儿童与母亲分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身份识别,一种“我”体验。

接受孩子说“不”

“不听话”的儿童其实正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

儿童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可能会对任何东西说“不”,在这个时期,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

一方面,要让孩子对于说“不”感到安全,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冷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帮助孩子尊重他人的界限,学会接受“不”。

建立了心理边界的孩子能够:

1、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失去自由;

2、对他人说恰当的“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3、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

儿童的心理边界建立得越早,今后生活的混乱就少。进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还会各自经历一次建立边界的过程。0~3岁的心理边界建立的成功,意味着后边这两个时期过渡得会比较顺利(当然绝非一帆风顺)。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帮助儿童建立心理边界呢?下面我们给出界限十律供广大家长朋友们参考。

界限十律

1、因果律:种什么收什么,行为有其后果。

2、责任律:我不能替你感觉,我不能替你思考,我不能替你表现,我不能替你承受界限所带给你的失望——我不能替你成长,你也不能替我成长。

3、能力律:你或许没有能力改变,但你有能力坦承问题与认错。你没有能力改变外物:你不能改变天气、过去、经济,更不能改变其他人。

4、尊重律:尊重别人的界限,也要求别人尊重我们的界限。

5、动机律:你给予的动机是出自爱,还是害怕失去爱?害怕别人生气?害怕寂寞?——拿掉内心的恐惧,设立对你身心有益的界限,保护你本应该拥有的自由。真爱永远不会令人沮丧。

6、评估律:你必须评估你设立界限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别人负责。有些事情会伤到我们,却不会害我们,反而可能对我们有好处。有些事情让我们觉得好得很,却可能害我们极深。糖不会伤你,但会害你。

7、积极律(显露律):不能只晓得恨什么,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不会做什么,要表现出到底爱什么,要什么,目标是什么,立场又是什么——不要陷入“受害者情结”。界限首先必须以语言沟通,然后用行动表示。

8、嫉妒律:嫉妒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的东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东西。嫉妒把我们的渴望全集中在我们的界限范围以外,集中在别人身上。嫉妒代表你生活中有所缺失。——了解你内心真正的渴望,设法达成心愿,或舍弃欲望。

9、活动律:神所谴责的罪不是“尝试以后的失败”,而是“败于不去尝试”。“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10、显露律:你的那些界限必须让人清楚地看见,在彼此的关系中能够互相沟通。

很多朋友都了解过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知道最理想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依恋,那么,这个理想的依恋类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父母该做什么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呢?

我们的依恋类型究竟是如何养成的?是天生的吗?

根据鲍尔比-安斯沃思模型,依恋类型的决定因素可分为近端因素和远端因素。

什么是近端因素和远端因素呢?

近端因素影响着父母与婴儿之间关系的质量,主要涉及婴儿的气质与母亲的敏感性。

远端因素会影响近端因素。

先来说说近端因素。

近端因素

婴儿的气质

尽管婴儿的气质一般不被认为是依恋安全感的有效决定因素(一般而言,父母关于孩子“难搞”、反应消极与情绪化的报告与孩子的依恋类型是否安全是无关的),但当社会不利处境使看护者处于特定压力之下的时候,易激惹的婴儿的确会促使看护者做出不当行为(加强其影响),以致提高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风险(Susman-Stillman et al.,1996;van den Boom,1994)。

母亲的照料

悉心照料形成安全型依恋。母亲的悉心照料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母亲的敏感性、响应性、协同性与热情、参与性在大量研究中已经被证实是婴儿是否会形成安全型依恋的预测因素(Belsky,1999a)。

过度控制形成回避型依恋。母亲对婴儿的干涉、过度刺激及控制则是婴儿是否会形成回避型依恋的预测因素。

忽视形成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的形成似乎与无反应、低卷入的看护方式有关。

母亲的敏感性

提升母亲的敏感性,安全型依恋人数上升。母亲的敏感性对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研究通过实验室操作提升了消极气质儿童的母亲的敏感性,这反过来使得这些儿童中具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数比例显著上升(van den Boom,1994)。

父母的依恋类型

成人父母的依恋类型影响其孩子的依恋类型。

疏离型父母→回避型孩子。在成人依恋访谈中被评定为疏离型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陌生情境测验中一般会被评为回避型。

倾注型父母→矛盾型孩子。倾注型的父母的孩子一般会被评为矛盾型。

未解决型父母→混乱型孩子。未解决型的父母的孩子一般会被评为混乱型。

在婴儿出生之前收集并编码的父亲或母亲的成人依恋访谈结果能预测12—18个月婴儿的依恋类型,而气质这一因素(儿童对父母的影响)似乎无法充分解释这一现象(Fonagy et al.,1991b;Steele et al.,1996a)。

父母的思考能力

父母思考能力强,孩子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

斯莱德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结果为“安全型依恋的代际传递”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们发现,与疏离型和倾注型母亲相比,成人依恋访谈中的自主型(安全型)母亲在描述她们与孩子的关系时更具条理,在关系中表达出更多的愉悦与快乐(Slade et al.,1999a)。

我们认为父母对无意向性的婴儿采取意向性立场(intentional stance)的能力,即从婴儿内心与父母内心的想法、感受与欲望等方面思考婴儿及其心理状态的能力,是依恋传递的重要中介变量,并且能解释有关看护者的敏感性对婴儿的影响的经典观察结果(Fonagy et al.,1991a)。

那些在成人依恋访谈中能思考自己及其看护者心理状态的父母更有可能让他们的孩子对他们产生安全型依恋(Fonagy et al.,1993b)。

我们还发现,对于那些以单亲家庭、父母犯罪、失业、有精神疾病为特点的高压力组母亲,如果她们的思考能力够强,则更可能养育出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Fonagy et al.,1994)。

这是对弗洛伊德观点的初步支持。弗洛伊德(Freud,1920)认为那些忘记并忍耐过去的人注定要重复过去,至少在与他们的孩子相处时是这样的。

远端因素

虽然孩子的社会处境在理论上属于远端因素,但也是决定依恋类型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

父母人格健全→孩子安全型

拥有健全人格的父母更容易拥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Del Carmen et al.,1993;Maslin & Bates,1983)。

父母有问题→孩子不安全型

生活在严重不和谐家庭中的孩子(Erel & Burman,1995)、

与接受的社会支持不足的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Crittenden,1985;Crnic et al.,1986)、

与有严重抑郁症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不安全型依恋(Lyons-Ruth et al.,1986;Radke-Yarrpw et al.,1985;Teti et al.,1995)。

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研究局限性大,遗传因素的影响强大。

贝尔斯基(Belsky,1999a)建议,依恋类型是否安全的预测因素应该被看作预测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应该被看作附加因素,或者相互作用的因素。不管怎样,目前的证据表明依恋的近端预测因素(例如母婴互动)的预测力是较弱的,远端预测因素(例如父母的心理疾病)的预测力更弱。

这暗示了遗传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或者反映出多数社会心理研究的测量局限性(Maccoby,2000)。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儿童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至关重要,希望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教会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边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