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被儿子的老师约谈时 幸好我站在孩子这边

被儿子的老师约谈时 幸好我站在孩子这边

2019-05-21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当孩子的老师有一天说跟你谈谈时。

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想必心中会打着鼓,不知道老师会说什么呢。

前段时间,小小鱼的班主任老师跟我说:“真的不错,今天小家伙尝试了新的区域,竟然串了很久的珠子呢。”

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可发生在小小鱼身上时,还是很令人惊讶的。

因为之前他一直在益智区玩积木,而教室里和幼儿园其他的自主区域他都不是很感兴趣。

为了这件事,老师跟我刻意约谈过。

那时我听到后也有一点点的着急。

“孩子一个月以来,大部分的自主选择时间都在益智区。”老师说

“也许他喜欢积木吧!”

“他好像不喜欢表现自己,去台上讲话的时候,总是会害羞。”

当老师这样说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自己。

“而且他性格比较谨慎,有点抗拒尝试新的事物。”老师继续说。

我记起来他在活动课上走独木桥的样子,一个男孩,比女孩们还要小心呢。

心里真的为他着急。

可我还是想起了,他一直以来都这样。

记得那会刚刚会走路的时候,也是非常小心地摸着墙壁。

玩耍的时候,也会四处打量,生怕自己受伤。

奶奶说他怕疼,不像表哥那样,磕到了也不会喊疼。

我想,这种谨慎是与生俱来的。

像妈妈,也像爸爸,当然,更是他自己。

没什么问题。

所以当老师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微笑地听着。

老师给了建议。

我说不要太着急啦!先等等看吧。

鼓励他慢慢尝试。

看到我并不着急,老师应该也放心了。

也就没有继续说,约定好一起静心观察,慢慢引导。

就在两三个月后,就得到了开头时的结果。

孩子正在不断打开自己新的领域。

如今他还是积木区的常客,可手工也已经棒棒的。

而且开始去表演区跟其他的孩子一起扮演超级英雄了。

看来我当初的不急也是对的。

还记得那时候,妈妈听到老师的话。

内心还是有点焦虑,说老师的话没有直接说明白呢。

是不是说孩子缺乏勇气,不敢尝试啊?

我安慰说:“给他一点时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急不得!也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

很多父母面对老师提到的问题,恨不得一条条用笔记下来。

然后回家再好好跟孩子算账。

其实,真的不要这么着急,因为老师说的话,只是在点醒你,或者在等待你的认可或者补充。

而且你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因为只有对孩子足够了解,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亦或能探知他们内心的秘密。

可现实是很多的爸妈等不起,生怕孩子落后了。

于是逼着孩子去做出改变,期待马上见到成效。

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去报小主持人培训班,以期孩子能赶快变得口舌伶俐。

结果也许真能让孩子学一些技巧。

可他内心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呢?

他真正适合的又是什么呢?

有很多的妈妈害怕自己不懂孩子,生怕自己会“毁”了孩子。

所以急匆匆地把孩子送往早教中心。

测评一下后发现,原来我的孩子真的差这么多,问题这么多?

可是你知道吗?

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测评中心得到全优,工作人员总是能给你一个孩子需要培训的理由。

在印度电影《起跑线》里。

主人公拉吉夫妇带着女儿皮雅去培训中心找顾问。

结果孩子的时间被培训项目占得满满的。

拉吉夫妇很诧异,迟疑着问助理:“那她什么时候吃饭睡觉呢?”

助理只是笑笑:“她报培训班已经迟了好几年,别人家的孩子在怀孕的时候就来了。”

意思她必须赶,需要废寝忘食地去赶。

在那些所谓的高标准面前,再跟其他的孩子一比,自己的孩子总会显出不足之处。

所以,你的焦虑不断加重。

然后就选择赶紧缴费,让孩子去接受培训。

结果没有一点主见,如同无头苍蝇。

冷静一想,你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是他生来不足,还是你在找一些东西证明他不足?

问题其实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的身上。

父母营造的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应该是父母。

倘若你带着焦虑,眼里就只有孩子的缺点。

为什么不能多听听孩子的内心,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呢?

孩子需要自我认同,也需要他人的认同。

特别需要自己最亲近的人认同。

当你明白孩子这个需求的时候。

就不会再去想方设法揭孩子的“老底”,而是会站在孩子身边。

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培训班的老师在门口跟一位妈妈说:“您的孩子真的有点爱哭,下棋输了就哭,跟女孩打架也一下子就哭了。”

还对着那个牵着妈妈手的男孩做了一个鬼脸:“下次不要哭啦!羞羞脸,男子汉。”

孩子当时就抬头跟妈妈说:“妈妈,我没有哭,我真的没有。”

“还撒谎,老师都说了,你怎么不爱哭了!在家里也经常爱哭脸。”

妈妈严厉地说着,不容孩子反驳。

孩子就一直低着头。

妈妈和老师已经是一条战线的,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爱哭鬼”。

只是贴了这个标签,却只是告诉我“不要哭了,不要哭了。”

可我下次还是忍不住哭时,我该怎么办?

孩子的妈妈和这位老师都不会顾及到孩子的这个想法。

还沉浸在彼此的认同之中吧。

真的一场胜利啊!在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其实,孩子们总是会有一个阶段,否认自己做的事。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常常会说自己没有哭,或者斩钉截铁地说自己没有做那件错事。

你还一定要逼着孩子去承认么?

他们只是不愿意接受那个“不好的自己”,并非有意撒谎。

所以有时老师说小小鱼中午睡要很久才睡,翻来覆去的。

当我知道他没有打扰同学时,也只是问他:“你中午午睡是不是没睡好。”

“没有啊!”

“老师说你翻来覆去睡不着。”

“没有,我睡得着。”

“其实爸爸也常常睡不着,力气使不完啊。”

“哦!我也是有用不完的力气。”

“那你怎么办的?”

“我没有说话打扰同学。”

“真不错!但爸爸教你一个办法,闭上眼睛,然后不要动,能帮助你入睡的。”

“好,我下次试试。”

当你放弃指责和贴标签,而选择共情时。

孩子会打开自己的心扉,然后愿意接纳父母的建议。

否则,他们会抗拒你,甚至故意做错事来表达自己的存在。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对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这种爱不是溺爱,是理解、接纳和包容。

是我会指出你的缺点,但并不妨碍我永远爱你这个人。

而且孩子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

不管如何,还是要努力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老师的尊重,以及和老师之间友好的关系。

海明威曾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童年密不可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

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有一个小姑娘,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参加一个远亲的喜宴。那年,她九岁。

她的外婆倒是个热情的老人,一见我和陈先生,就对她说,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她叫了我一声阿姨,对我先生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躲到了外婆的身后。她的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介意啊。

席间,这个外婆与别人聊得欢,但很少听到这个姑娘出声,连想夹远处的菜,都是用手点点,向外婆示意。时不时的,外婆也烦了,说,你哑巴了嘛,总是这样,不说话不说话。顺手还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

小姑娘一开始忍着,后来大哭,说,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现场真是瞬间尴尬,而这个外婆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开了一般,特别气恼。

还好,外婆终归是女人,有女人的温暖。她抱着小姑娘,紧紧的。渐渐的,姑娘平复了情绪。

后来,我从我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姑娘的母亲性格极其暴力,时不时地就在家里动粗,每每与姑娘的父亲吵架,除了摔碗以外,还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

不过,给小姑娘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在她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好上了。那个男人当着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亲扑倒在地,并扇了她的父亲好几个巴掌。

而那一次,这个小姑娘因为惊悸过度,在家哭了好多天。

当然,小姑娘的父亲和母亲最终离婚了,她判给了她的母亲。

我一度觉得她不愿意叫我先生“叔叔”,是因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亲被一个陌生男人暴力后留下的阴影。

我的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从侧面断定了我的猜测,她说,某次她和我父亲一起去她家,那时还小,她看到父亲就大哭,嘴上叨叨着“坏人,坏人”。

我问母亲,是不是因为童年那件事,母亲说,也许是,她对所有陌生男人都这样。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我们国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

然而,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温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画面,也该顺势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会如此,而记忆是否美好,全在于童年的人、事、物。

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会影响着谁的。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

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

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

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