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位我很喜欢的作者及朋友,他就是著名的心理学作家武志红,他对人性洞察深刻,文字犀利,常常直戳要害。
外界称他为心理学家,但他只说自己是个心理咨询师和作家,书单君也推荐过他的《为何家会伤人》。
有人网络攻击他,说他总在挑起家庭矛盾。
在奇葩大会上,马东替网友问了他这个问题:总说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的回答我很认可:
第一,这件事很严重;
第二,我们在找原因,而不是怪罪家庭;
第三,我们可以改变。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当然可以轻易地说出“有那么严重吗?”;
但对于不幸福的人来说,看清自己来时的路,才能在后面的人生中,活出自己。
他常说,真相是永远的No.1
人总是容易自欺,所以总在否认“坏”的存在。
但想要幸福,不是一味避免“坏”,而是在懂得人性的真相后,更自由地做自己。
在他的文字中去探索关于你自己的真相?
免费获得一个心理大礼包
桜道
Jusqu'àGrand-Père-千年の戀
正在偷偷保护你》
文|五花鹿
1
春天真是个让人抑郁的季节。
隔三差五的阴雨天、倒春寒,影响着人的情绪。
失眠、沮丧、提不起劲,成了很多人的常态。
轻则有抑郁的情绪,重则抑郁症爆发。
国内心理门诊的接诊人数,更接近了顶峰。
我也赶上了这趟抑郁的潮流。
面对不断堆积的工作量、一团糟的生活琐事,从一睁眼就忙啊忙,但却常常掉链子,效率低,压力大,动不动就哭。
晚上躺在床上,明明很困,却睡不着。
什么加油、坚持、挺住的口号,听着就没劲。
正当我即将被泪水淹没时,一篇2014年的闪闪发光的文献,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这篇文献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伦道夫·奈斯教授,综合了很多研究,得出了一个让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大意是:
抑郁,是在提醒你暂停或放弃现在的目标。
暂停?放弃?这不就是我现在最想做的吗?
赶紧细看一下,原来他具体说的是:
从进化心理学上看,抑郁是一种调整。
当我们很努力也一直达不到某个很高的目标时,低落的情绪就会出来。
用沮丧萎靡的心情,阻挡我们继续做无用的投入,激发我们做调整,防止无止境地消耗自己。
如果我们一时调整不过来,又不肯放弃目标时,低落就会升级成抑郁,来避免我们继续超负荷地投入进去。
简单举个例子。
一个小女孩想摘树上最高的果子。
如果一直跳着去摘,一直摘不到,那么低落会提醒她,该去借个梯子,或者想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那个最高的果子。
如果她还是没有调整,继续去跳,那么低落就会变成抑郁,使得她现在一动不想动。
虽然这会让她心情不好,但至少可以防止小女孩一直跳一直跳,直到累死。
可以说,抑郁是可以救命的。
并且,抑郁的发生,也许是在提醒:
我们努力的目标出问题了。
每个抑郁的人,都有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或者说——“执念”。
然而,这个执念有时很难察觉。
例如,
永远做第一名;
做无私的好人;
让父母满意;
满足上司的无理要求.....
最近走红网络的北大毕业生李雪琴,就是这么一个,被执念压垮的长期抑郁症患者。
她因为在网络上喊话吴亦凡,讲笑话逗大家开心而出名,而在看了她的采访之后,我才了解到:
在私下,她常会用水果刀划伤自己的手腕,用流血和疼痛来缓解压力。
她曾说:想让所有人满意。
但是,这个目标,把她掏得干干净净。
在十几岁时,李雪琴家里发生了一个变故。
妈妈变得情绪化,不仅无法照顾她,还需要她的照顾。
于是,她逼着自己快速成长,变成让人满意的小大人,而她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妈妈。
她知道妈妈情绪敏感。
所以成绩优异的她,要求自己牢牢守住第一名的位置,怕考了第二名,妈妈会自责。
她知道妈妈情绪需要照顾。
即使高考完知道自己考不好,内心沮丧,但还是第一时间收住情绪,反过来安抚妈妈。
她知道妈妈需要发泄情绪。
所以偶尔被妈妈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通,也忍住了。
但她毕竟还只是一个小孩啊,根本无法扛住这一切的压力。
于是,那时候她每天都会在外面哭一场,发泄完情绪,再回家照顾和安抚妈妈。
这种自我逼迫,也延续到她以后的生活里。
长大后她考上了北大,出国留学,回来做了抖音,一下子红了,四面八方的邀请随之而来。
因为想让别人满意,不敢拒绝对方,于是她把自己逼成了大忙人。
每天从睁眼睛开始回微信,到后半夜睡觉,还没回复完,只好第二天醒了回复;忙着被赴各种约,做各种分享,连饭都吃不上。
最后,她情绪崩溃了。
抑郁爆发,割手腕。
后来她发了一个微博,隐喻“好人累死”。
她说张大全就是她自己。
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有多疲惫。
让所有人满意,本来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执念。越执着其中,消耗越来越大。
这时抑郁的出现,让她哭,让她待在家里,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防止她累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李雪琴一样,高目标造成的抑郁随处可见:
有的小孩想让父母满意,从小只顾学习,却没了生活的乐趣;
有的女性想符合社会期望,要求自己家庭事业两手抓稳,最后躲在洗手间里痛哭;
有的职场人追着很高的目标,却没有合理的资源和方法,天天加班,夜夜失眠......
此时,抑郁发生了。
它在提醒你:
你快撑不下去了。
快看看你的目标是否合理。
你该调整一下了!
哈佛大学詹姆斯·S.戈登教授说过:
抑郁可以是一种危机。
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可以让我们更加自知,自我疗愈。
它更像是一个人生旅程。
有一些人在这里,改变了固有的模式。
当我们真正听到抑郁想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执念,去缓解抑郁。
但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觉察和梳理。
我们都需要反思一下:
自己的抑郁,究竟是来自什么目标和执念。
从个人成长方面。
这些目标可能是——
成为“完美小孩”;
超越同龄人的懂事;
时时刻刻要赢;
成为一个关系和谐,但自我压抑的老好人
......
????从社会角色方面。
这些目标可能是——
永远考第一;
短时间内搞定不可能实现的项目;
或者扮演某一个或某几个完美的家庭角色
......
有没有发现,这些目标,看似都是自我要求,
但事实上,都是外部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很难在里面获得真正的动力,只是不断消耗自己,去够到那个高高的地方。
只有当我们探索到这里时,
疗愈才可能开始发生。
曾看过一个家庭剧《我黄金光辉的人生》。
这部长剧播放了7个月,刻画出剧中每个人的重要人生轨迹。
女主角叫智安,原本家庭富裕,打算大学毕业后去国外留学,学习美术。
但就在这时,爸爸生意失败,家庭破产,生活变得拮据。
从小自我要求很高的她,为了妹妹能继续读大专,放弃留学,到一个大公司当实习生,希望转正留岗,缓解家里的困境。
为了争取仅剩的1个转正名额,她简直拼了命。
对公司的前辈们言听计从,端咖啡送茶不在话下。甚至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从垃圾桶里翻找出油漆罐,把自己活生生熏吐。
但尽管如此,转正名额还是给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关系户。
这时妈妈不小心把妹妹的一个重要机会给了她,让她无意中成了顶替妹妹的骗子。
后来骗局被拆穿,她成了众矢之的。
被妹妹骂了一顿,还断绝了关系;
工作丢了,没日没夜做的项目也被完全无视;
在回家的路上,亲眼看到爸爸因为她被人羞辱,打了几个巴掌......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从小样样第一、不认输的她感到疲惫。
隔天晚上她吃下了很多安眠药,一个人跑到了山上,想安静地死去。
但幸运的是,她被路过的渔民救起。在海边打工了大半个月,她的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发现在爸爸破产后,她一直都在逼迫自己:
要求自己急速改变家庭命运,让家人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要一如既往地完美和优秀。
这些目标抓着她,越走越费力,越走越揪心。
于是从海边回来后,她做了一件事:放弃。
放弃了去大公司成为光鲜的白领,暂时放下快速拯救家庭的使命,找了个手工坊做起了自己曾经喜欢的木头雕刻,慢慢攒钱;
不再试图和妹妹联系,以求谅解,也不再和爸爸妈妈来往,怕看到了彼此伤心;
后来家人来找她,她也只是打了招呼,不想深聊,怕触动自己内心的伤痛.....
播到这些画面时,有观众说她太作,但我能深深地理解她,她此刻必须这样做。
看似退缩,其实是一种特殊时期的自我保护。
避免被过高的目标入侵自己的内心。
看似低迷,其实是一种调整和哀悼。
她为自己做不到而伤心,但也开始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目标。
就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后,她内心恢复了平静和力量,慢慢地和家人和解,攒了足够的钱给自己出国留学,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抑郁差点夺去了她的生命,但也给了她觉察和反思的机会,重获新生。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
人在痛苦中,会变得更有深度。
如果抑郁的痛苦已经发生,那我们也只能借助它,去过更有深度、更不同的人生。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她很想死。
因为父母一直在吵架,每一次吵架都需要她回家安抚。
工作已经很累,还要坐高铁回家,和父母做思想工作,说了几个小时,就为了他们可以重归于好。
过段时间后,她好了很多。
我以为是父母终于彻底和好了,没想到她说:
因为我管不了了。
我意识到自己不想他们分开,不希望他们互相伤害。但有一次凌晨接到他们吵架的电话后,我本想起身回家,但突然头一晕瘫在床上,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场。
那一下我意识到:我没办法了。
感情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是我拼了命也无法修复的,那能怎么办?
那场哭了之后,我放弃了,也就变好了。
这个“放下”的过程寥寥几句,但我知道,真正做到尤为艰难。
因为抑郁不仅是提醒你,
还会一次次地对你发问:
那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执念是什么?
你又是否愿意调整或放下吗?
这些发问,也许会动摇到你的“根基”。
让你意识到,坚持那么多年的目标如此虚幻,但你却为了它们,付出了很多代价。
这些发问,也许会逼你面对自己的“无能”。
你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可以达到那么不切实际的高处。
甚至,也许你一辈子都达不到。
但它也是一个巨大的转机。
它会推着你,去寻求帮助,去调整目标,去为自己哀悼,去真正地接纳自己。
职场妈妈可以直面现实,一个人永远做不到家庭和事业的100分;
完美主义者可以放下执念,犯点普通人都会错的小迷糊;
熬夜濒临猝死的员工,可以斗胆和上级寻求资源或目标的调整;
老好人可以放下讨好,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些都是人生的一个大跨越。
看清自己的过高执念,
承认自己现在做不到,
甚至一辈子都没办法做到,
真是巨大的悲伤,但也是莫大的成长。
这也许,就是抑郁教会我们的大事。
也是它给我们新的人生。
注:本文提供了一个看待抑郁的积极视角,但你的目标让你深陷抑郁,无法自助,建议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医生/咨询师一起探索。
1、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2、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强迫症初始症状的复发。
健客价: ¥73.4治疗抑郁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89轻、中度抑郁和焦虑。 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健客价: ¥48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
健客价: ¥53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
健客价: ¥35.8用于治疗抑郁症,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健客价: ¥219.8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73本品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
健客价: ¥19.8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本品的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
健客价: ¥31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布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
健客价: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