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南京、上海、成都、青岛等地开了几场线下沙龙,聚焦当下教育的焦虑和恐惧。每场虽然限制人数,而且都是从DE能量场选之又选的家长才能参加,但现场深度沟通发现,当下的父母真正不焦虑的非常稀少。
我们就一个孩子,我们不管冒险实验啊;
别人的孩子都报辅导班了,我们不报怎么行呢?
如果我们不这么做,老师就会对我们的孩子有看法,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另类;
现在的竞争压力这么大,不逼孩子,不让他们现在多吃点苦,多学点,以后就晚了;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存在高考,现实体制就这样,大家都这么做,我们不这么做,该怎么做?孩子现在苦点,以后就好了;
孩子就知道玩游戏,就是不爱学习;
只要不学习,孩子干什么好像都行;
孩子不想上学,不喜欢那里的同学,不喜欢那里的老师;
我的孩子谁带我都不放心,只有我带在身边才放心;
我要看着孩子每天吃什么,怎么吃的,否则我不放心;
你必须在几点几分前给我发至少三张孩子的特写照片,正面的必须有,否则后果自负(我当然不发的)
……
以上只是简单罗列,听起来都非常熟悉,也似乎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都偏离了本原。对孩子,对教育,我们真正该追求什么?分数、升学、好工作?
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就只有一个目的——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如果不能认知到这个根本,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焦虑的洪流之中。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国速度才可以震惊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这样一套心急火燎加上过度上心的哲学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远是先学会爬行,再学会走路,最后再完成奔跑。
诚然,时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运转,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落后的那一个。让孩子过早地背负上竞争的压力,体悟成年世界的残酷,对孩子来说,是否残忍决绝了一点呢?家长容不得孩子情绪的爆发与态度的转变,让本是无意的穿堂风,变成了引山洪。这可能就是不愿等待的代价。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与博爱。让孩子做自己的鼓手,去掌握人生的节拍,击打或精彩或惊喜的鼓点,家长只需要拍拍手,静静地看着孩子的长大。
我先沙龙的现场做了调查,到地什么让这些父母如此的焦虑?
——想要的太多。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我们也要;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我们也要;别人家的孩子练舞蹈,我们也要;大部分的孩子上奥数,我们更要上……总之,我知道的,听说过的,感觉对孩子“好”的,我都想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千百年来,中国教育特殊的贵族精英教育思想深入精神控制之中,再加上如今“状元“和现代精英思潮的影响,尤其在物质飞速增进后的中产急剧扩张,在这些所谓中产的推动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几乎裹挟着所有。
——不敢做自己。身为父母,我深切理解父母的心情,不仅是骨肉,更是寄托了自己的梦想与未来,更有甚者,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都希望自己孩子能代替自己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有了自立意识并伴随有相应行动的时候,父母就受不了了。
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让孩子去实现,这本身就不对;加之父母自己不敢做自己,然后就开始玩命在孩子身上”努力”——用焦虑和恐惧控制孩子,全力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是自己啊,现实有多少几率能成为父母真正想象的样子?
——对生命和教育本质的无知和偏见。尊重生命的生长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所有真正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偏离,就一定是对规律的背叛,也注定会失败。
焦虑导致的控制就是对规律的背叛。控制说到底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不敢做自己的根本是自己能力不及。
焦虑是负能量,一旦爆发就如同核爆。不仅会伤害孩子,也会伤害别人,更会更伤害自己。焦虑是功利追求的结果,功利往往又是偏离本质和规律的表象。
首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作为父母都应认清生命的根本,认清教育的本质,这是解除功利,去除焦虑恐惧的根本之道,也是前提。
其次,在认知上突破桎梏,在行动上修行好自己。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如同鸿沟,认知不能跟上,其他的一切面谈。且,成人的认知,别人给予的外力几乎没有可能改变。——就像开篇提到“只有自己把孩子时刻带身边的母亲”,她能陪伴孩子一生吗?如果不出意外,父母会先孩子而离开这个世界,那这怎么办?
分数和应试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全部。不管现实中有多少父母对分数、应试和升学如同宗教般虔诚?那都与我们无关。
这个真实的世界,你什么都控制不了。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这个最为简单的道理作为父母一定要懂,否则你会错误追求,你会恐惧控制。
现实中这么多人认为自己实在无能为力,所有罪恶的根源都是国家体制和导向问题导致的,与自己无关,自己也是受害者。这个世界真的有你想象的那个体制和环境吗?
教育不是生意,失败了可以重来;教育更不是赌博,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
当然,你不能因为所谓的安全因噎废食。
……
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来讲都先是认知出现了问题,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
向内求索,而不是对外抱怨。孩子的问题,说到底是父母的问题,任何机构,包括学校,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对孩子影响的作用,如果能认知到这一点,且能行动上跟上并改变,孩子才有可能变好。
第三,做好自己,做好孩子的正向榜样。这一点最为重要,也只有做好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修行。
孩子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焦虑的父母培养不出来优雅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别只成为良好的愿望,你所做的全是“王子成虫”的行为。
只是知道,但不行动,这更为可怕,还不如不知道。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再厉害的人,再好的教育也唤不醒装睡的人”,光知道不行动的人,其实就是现实中装睡的人。
功利导致焦虑的父母,像穿上了涅索斯的血衣,慢慢会让自己中毒而亡。想避免这个悲惨的命运,你唯有修炼自己,让自己从认知到行为上突破自己。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例如: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什么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急。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
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PK,自然就难得青睐。
审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学储备很重要,环保意识很重要,体育精神很重要——但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也并不够刻意。
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急什么急?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可操之过急。
做一道单项选择题,你认为以下哪一项对人的影响最大?
(1)遗传基因,
(2)原生家庭,
(3)社会影响(所处阶层社群)
(4)个人经历(包括所受到的教育)
在不同的群体中做过这个调查,四个选项都有支持者。不止大众,每个选项都有很多的专业研究者为之付出毕生的心智气力著书立说,告诉我们它们的影响力。
先说第二个选项:原生家庭。这几年随着心理学的大众化,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了,我们努力去做好父母,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比较好的原生家庭。
至于第三个选项:社会影响,意即人所处的阶层、社群,哲学家富兰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个生活在高尚社区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在卖淫、嫖娼、杀人、吸毒的社区里长大的孩子,我们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一个整天为温饱而苦苦挣扎的父母,所考虑的绝对不是素质教育、学习负担和出国留学。
第四个选项:个人经验的拓展,有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则没有。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是觉得教育对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要努力去做一个好老师,努力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或者努力地去办一所好的学校。
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者认为,对人影响最大的是选项一:遗传因素,而这恰恰是这四项当中父母、教师最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努力地做好父母,孟母三迁,为孩子择校择师,教师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我们目前的技术并不支持去改变一个孩子的遗传基因。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比较好读的书,《影响心理学的40项研究》。里面提到一个实验: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两位科学家开始一项长期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56对同卵双生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因为各种原因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这意味着这两个孩子除了遗传基因一样,他们的养父母、兄弟姐妹——原生家庭,所接触的邻居、邻居小伙伴——所生活的社区社群,就读的学校,遇到的老师、同学,工作以后从事的工作,遇到的老板、同事——个人经历和经验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研究发现,两个孩子早期差别非常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却越来越小。其中有一项指标让我很震惊,那就是宗教信仰,非常精神性形而上的。
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之后,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方面是针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一个方面是觉得这个结论不符合世俗经验。
如果遗传基因对人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我们何必再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何必费劲去做一个好的教育,何必努力做一个好父母和好教师呢?最后连两位研究者也站出来强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家庭、社群和教育之于人的作用。
我说两层意思:第一,遗传因素的影响力不应被我们所忽略。第二,正是因为教育、家庭、社群之于人的影响有限,又如此复杂和不确定,所以才显得尤其宝贵,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心智气力去理解,去改善。教育、家庭、社群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化学性的引发变化,关键在于必不可少和恰当,不是谁占的比例最大,就是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基于此,在我看来教育中不论对于父母还是教师,最艰难的功课不是提高自己教养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努力地去完成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理解孩子,或者叫理解儿童。
父母和教师承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限非常重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位医生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和总结,其实也应作为父母和教师的座右铭。
正是因为我们理解儿童是不可能和需要无止境努力的事,所以我们能帮到孩子的时候并不多,真正改变他们的时候也很少,我们确定可以做的只是去陪伴他、在他难过的时候安慰他。什么是“有时”、“常常”、“总是”,背后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作为父母,我们很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作为教师,我们也很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明明是好意,却成为孩子所憎恨甚至一生的噩梦。越是好父母好老师越感到担忧或者压力山大。
实际上,对刚才这道题,有的人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虽然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的帮助也是有限的,但是一旦确定我们能帮上忙的时候,不要犹豫。还有,当我们帮不上忙的时候,不要太过焦虑或给自己太大压力,因为人本身有一种自愈的能力、一种成年后对过往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的能力,我们也叫它自我修复的能力。所以父母和教师真的不需要为一件小事耿耿于怀,或者是因为自己的不足和有限,而感到教育的无用和不可能。
对于低龄的儿童,我们不会轻易、甚至从不会把他一些所谓的行为问题归结为“问题”。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可以分两类:第一类,是你认为是问题,实际上不是什么问题,它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自然地消失,就像疾病会自愈一样,反而因为你不恰当的干预和过度的担心,这些成长中暂时的现象和行为被不恰当地教育之后,可能会巩固下来成为真的问题。第二类是确实需要帮忙的问题。只有依靠帮助,他才能摆脱改善。
将低龄儿童行为问题按照原因来分类:
(1)不成熟
(2)未满足的需要
(3)疾病、弱势、受到严重的身心伤害
第三种情况一般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们先更多了解一下前面两种情况,不成熟和未满足的需要。
先说不成熟
几个小孩在一块玩的时候打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哭。你很生气:怎么能打我的孩子呢?或者你很抱歉:我们家孩子又打别人了。有的家长说没事,他们这会大家到明天又好了。有的家长会忿忿不平:怎么老是我们家孩子挨打?我究竟应该教孩子还手还是不还手?
实际上通过我的观察和与孩子们讨论来看,孩子处理纠纷的方式有很多种。面对这种所谓你打我、我打你的事情,我和孩子们有一次总结了12种理解和解决纠纷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孩子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比我们认为的打和不打要丰富得多。许多类似的问题,让我觉得是我们对儿童理解得不够。
不成熟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之间用拳脚牙齿解决问题,有时是沟通能力的不足。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男孩子特别容易突然地给别人一下。仔细观察就发现,别的孩子加入游戏或者是参加活动很自然就进去了,而他纠结半天,好不容易开口提出要求:“能不能让我玩呢?”马上听到很干脆地拒绝:“不能,我们不跟你玩!”于是他很生气,开始动手,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的情况是,两个人好好地说着话,一个孩子突然上去就是一下,而且下手特别地重,对方就生气或是哭了。实际上他表达的是一种想要加入的意愿,或者是希望与人发生更多的联系,但是他的语言跟不上。女生的情况在低幼的阶段要好一些,她们特别能说,男孩子讷讷于言的更多一些。
当我们觉得哪个孩子特别爱打人,或者是我的孩子特别爱打人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沟通能力的不足不能作为道德问题去解决,否则会给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非常大的压力,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妨碍孩子社会技能的发展。需要做的是,帮助低龄的儿童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愤怒,发现自己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愿望,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讲道理:“我们要团结友爱!”或者指责:“你怎么能欺负别人呢?”
情绪辨识、控制能力的不足也属于社会技能的不足。你很苦恼:我说了很多遍,我们家男孩子就是很爱哭。我们家孩子一点点事情就会发很大的脾气,我们全家都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养出一个脾气这么坏的小孩?不论男孩还是女孩,认识情绪,并且有意识的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如果仅仅强调男孩子不能哭,否则就是不坚强、不勇敢,这并不能帮助他完成情绪的认知。我们对着大发脾气的孩子大发脾气,也并没有帮助他认识自己情绪,还作出控制和调整情绪的不良示范。
还有身体生长的不成熟。过早执笔的孩子,如果被老师和家长要求写出笔锋,就是点由轻到重、撇从重到轻这一类的要求,他们当中成年以后握笔姿势不正确的比例会非常高。为什么?因为低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存在差异,那些发展较慢的孩子为了写出笔锋,就会用奇怪的姿势加大手部力量,勾手腕、攥笔时握拳。当父母和教师提出的要求超过了这个年龄能够达到的,儿童只能用一种不正确的方式去实现,这时的不成熟就会引发两方之间很多的冲突。
智力的不成熟,令孩子学习的时候“教了很多遍还是错”。比如,我们给二年级的孩子四个句子,让他们做逻辑性的梳理和排序,错误率是非常高的。但这个任务如果放到四年级去完成,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能够轻松地正确排序。
理解不成熟对于改善有帮助吗?当然有,如果你找对了原因,再去寻找与问题匹配的方法,那么情况就能得到改善。你还会发现,原来很多问题压根不是问题,却被错误的干预折腾成了问题——这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时常过分和过度的地方。
简单说说未满足的需要
人饿了要吃,冷了要穿,需要与人建立积极的相互支持合作的关系……这些需要只有得到满足,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孩子需要被无条件接纳,满足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满足被关注、被尊重的需要等等观念,整个社会现在已经有了共识。
但是,当下的家庭教育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孩子还小不懂事”,言下之意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这种放纵是我们所反对的,因为低龄儿童除了需要父母教师的关爱,还有对规则、秩序,以及他们带来的安全感的需要。教育之难在于,父母和教师要权衡,满足他们哪些需要,怎样满足这些需要,才能促使儿童更好的发展,父母和教师要有对儿童需要的教育学理解,不容易。
还有一种偏颇,是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人并不是因为吃了很多苦而变得更坚强,也不是因为吃了很多苦而再也不觉得苦,当人为设置的困难障碍破坏了儿童与父母、教师乃至社会的关系,破坏了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就是伤害他们而不是在教育他们。
当你能够从以上三点去分析一个低龄孩子的所谓的各种行为问题的时候,接纳才成为一个事实。因为接纳不是说由着他爱干嘛干嘛、想怎么闹怎么闹、做不好就算了,这个不叫接纳。接纳的意思是明白真正的原因,然后帮助他面对挑战,帮助他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说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时候,重点在“自己”这两个字,遗传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激进派认为超过90%。这个部分所谓的出厂设置对人的影响,是我们目前还不大了解的,且不可能让孩子回炉重造,给他换一个基因。人的教育,只能基于他的先天特性,让他拥有更好的可能。所以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你或是优秀的其他人。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为的部分必须是基于对孩子的理解进行的。一个精心养育孩子的父母,一个用心教学的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是不爱、不管,而是过度的操控心,急于判断对错,或想到一个后果自己吓唬自己。
再就是忘记了孩子在变。他变了,你就相应地做出新的理解和变化,得跟上孩子的变化,否则你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越大就越不听话。其实不是这样。每走一步,当你觉得不好和有困难的时候,好的一面是孩子更有力量了。当他有事再不告诉你的时候,甚至开始撒谎,说明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握这件事情、控制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和教师,对成长应该有一些更好的理解。
适用于物理退热、冷敷理疗,用于感冒发热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时人体局部闭合性软组织的退热降温使用。
健客价: ¥15补钙。
健客价: ¥19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9儿童钙补充。
健客价: ¥36.1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19.5本品不能替代药物。
健客价: ¥288免疫调节。
健客价: ¥9.9拉莫三嗪片,适应症为癫痫: 对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单药治疗: 1. 简单部分性发作 2. 复杂部分性发作 3. 续发性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 4. 原发性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目前暂不推荐对十二岁以下儿童采用单药治疗,因为尚未得到对这类特殊目标人群所进行的对照试验的相应数据。 两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添加疗法 ( add-on therapy ) : 1. 简单部分性发作 2. 复杂部
健客价: ¥85用于预防和治疗因儿童维生素A及D、C缺乏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夜盲症、眼干燥症、角膜软化症、佝偻病、软骨病。
健客价: ¥12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风,伤寒发热,临夜发烧,小便带血,麻疹隐现不出引起的身热咳嗽;赤痢,水泻,食积,腹痛。
健客价: ¥38中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鸟酸图70%x口腔炎,牙龈肿痛。 苗医:旭嘎凯沓痂,泱安挡孟。陡:纳,蒙宁宫,蒙嘎宫昂,江杠房,水嘎果西。
健客价: ¥26免疫调节。
健客价: ¥142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用于治疗因缺钙、锌引起的疾病,包括骨质疏松、手足抽搐症、骨发育不全、佝偻并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绝经期妇女钙的补充,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食欲缺乏,厌食症,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及痤疮等。 采森儿童型钙片:补钙。
健客价: ¥89.9适用于缓解小儿湿疹、皮炎、癣、尿疹、奶癣、蚊叮虫咬、热痱、汗疹、红屁股及皮肤皱襞部位的糜烂等。也可用于日常预防及护理。
健客价: ¥36磷酸奥司他韦胶囊: 1.用于成人和1 岁及1 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磷酸奥司他韦能够有效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但是乙型流感的临床应用数据尚不多)。患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48 小时以内使用。 2.用于成人和13 岁及13 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 赖斯康维生素C咀嚼片:补充族维C生素。
健客价: ¥109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的加用治疗。
健客价: ¥205用于鼻腔干燥、鼻塞、鼻痒、流涕、鼻出血等鼻腔不适症,鼻腔伤口表面清洗和术后创面的清洗,鼻腔的日常卫生护理。
健客价: ¥49祛风镇惊,消食导滞。用于停食停乳引起:肚胀腹硬,呕吐乳食,大便秘结,痰热惊风。
健客价: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