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恐惧焦虑 > 干货:如何用你的正念缓解焦虑?

干货:如何用你的正念缓解焦虑?

2019-04-28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耐心是智慧的一种形式。耐心表示我们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现。一个孩子可能会把蛹打开,好方便蝴蝶飞出来,蝴蝶却无法因此受益。任何成年人都知道,蝴蝶只能依照自己的速度破茧而出,是无法加速的。

如果你不了解正念,可以暂且把它理解为一种非常特别的专注力。人们脱离“自动驾驶”的状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向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回到当下。例如,就在眼前这一刻,你正在呼吸,手里拿着这本书,并在阅读这一句话,尽管你还要去买食物,要去付账单,还要打几通电话等等。人们经常认为正念就是冥想或观呼吸,但实际上,后两者只是正念当中的一部分。通过练习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感受,以及被思维、评价、排拒或执取所妨碍了的知觉,正念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如实体验生命实相”的能力。这种经验必需兼具开放与接纳,正念亦将引发我们温和的好奇心。我们不再沉浸于“应该”或“不应该”之中,例如,正念鼓励我们觉察事物的本然样态,包括我们对自身体验的评估——或忽视——的程度。

简言之,正念是:觉察你的思维,情绪和不加评判的行动。观察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时刻充分觉察你的觉受。安住于此时此刻,不依附于老旧模式的自动化反应。训练我们接纳自身经验,无论它是好是坏,或是中立。

正念常被误认为是佛教的专属概念,但更准确地说,正念是所有灵性传统中的共有部分。

正念练习的七个态度

接纳(acceptance)

接纳意味着看到事情当下的本来样貌。如果头疼,就接受自己头疼;何不接受这就是此刻对自己身体的描述?其实早晚我们都得面对并接受事情的本来样貌,不论这是个癌症诊断或得知某人辞世了。通常我们都得经过情绪化的否认或愤怒后才懂的接纳,这是自然的发展,也是疗愈的历程。事实上,我对疗愈的工作定义就是:如其所是地与所有人事物达成和平呢协议。

撇开耗费大量精力的重大灾难不讲,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消耗很多能量来否认或抗拒已经发生的事实,因为我们总希望事情能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但这只是制造更多的紧张与压力,也阻扰了正向转变。我们急于否认、强迫与挣扎,只剩下少许的力气留给成长与自我疗愈,更糟的是这少许的机会在缺乏觉察下又被我们自己挥霍殆尽。

如果你过重,对自己的身材非常不满意,而你必须达到理想体重才能欣赏自己与身体,这可就不妙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落入令人沮丧的恶性循环中,必须明了,即便过重还是可以爱自己的。请记住,当下是你唯一拥有的时间,也是唯一可以爱自己的时间,只有在当下你才有机会开创新局。因此在真正改变之前,你必须先接纳自己的真实样貌,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慈悲与智慧的选择。

当你开始这样想时,减重似乎就没那么重要却简单多了。藉由刻意培养接纳的态度,你就在为疗愈铺路了。

接纳,不表示你必须喜欢每一件事情,不意味着你必须采取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或放弃你的原则与价值观,也不表示你必须对现况满意或只能宿命的顺从容忍。接纳,不表示你应该停止改进不好的习惯或是放弃追求成长的欲望,更不表示你必须容忍不公不义或回避投入改善环境的努力。接纳,单纯代表着你愿意看到人事物的真实样貌。不论生活中发生什麽事情,你能确实看清所发生的状况,不受自己的评价、欲望、恐惧或偏见所障蔽,如此一来,你才更能采取适切合宜的行动。

静观练习培育接纳的方法,就是好好承接每分每秒的真实样貌,全然于此真实样貌同在。我们不强迫或勉强自己应该如何,只是提醒自己对于所感受到、所想到与所看到的一切,都抱持涵容与开放的态度,因为这就是当下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够维持对当下的持续专注,就会明白并确定,一切都是会改变的。每分每秒都是练习接纳的良机,而学习接纳本身即已富含智慧。

初心(beginner’smind)

当下的丰富性就是生命的丰富性。我们经常以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来看待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这反而阻碍了当下的真实体验。我们视所有平凡为理所当然,错失了平凡里的不凡。爲了观察当下的丰富性,我们需要培养“初心”的态度。初心,指的是当我们面对每个人事物时,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触。

在正式静观练习时,这种态度尤其重要,不论是练习身体扫描、正念瑜伽或静坐,都要以初心的态度来进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被过去的经验所衍生的期待或恐惧所影响。开放且初心的态度,让我们涵容人事物的各种新可能,让我们免于被自以为是的专精所捆绑。生命中没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样的,每一秒都是独特的,蕴含了各种可能。初心,提醒我们这个简单的道理。

初心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育了。就当做个实验吧!下次在你看到熟人时,试着问自己看看,你是用一种鲜活的眼光看到真实的他,还是只看到你心里所认定的他,或是你养的狗儿、猫儿,也试着用这种态度来面对问题。当你在户外时,看看你是否能以澄明平静的心,真正的看到天空、白云、树丛、石头,如它们当下所呈现的?抑或你只是透过自身想法、观点、情绪的有色面纱来看这一切?

放下(lettinggo)

据说,在印度有一种抓猴子的好方法。猎人在掏空的椰子挖个洞,大小刚好可以让猴子的手穿入洞内,然后在洞的另一头鑚两个小孔,穿线将椰子固定在树上,猎人将香蕉放入椰子后便躲起来。不久,猴子过来,伸手去拿椰子里的香蕉。这洞口做的巧妙,松开的手可以自由进出,但握起拳头的手就出不来了。此时,猴子唯一该做的就是松手并放下香蕉,而这却是猴子最不想做的事情。

即便拥有聪明才智,我们的心还是经常像猴子般被困住。因此,培养放下的态度在正念练习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内在体验时,很快就会发现这颗心总希望控制某些想法、感觉或状态。如果是愉悦的经验,我们试图延长、扩展,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召唤相关经验。若是不愉快的、痛苦的、令人恐惧的经验、我们就会努力减除、阻止或闪避。

静观练习中,对于所经验到的一切,我们刻意学习放下心中看重或排斥的倾向,尽让各种经验如其所是地呈现,保持时时刻刻地观察。放下,是一种顺其自然并接纳事物本来样貌的态度。当观察到自己的心正在抓取或推开某些东西时,我们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下这些冲动,再看接下来的内在会如何转变。当发现这颗心正在评价时,我们觉察此现象,却不跟随任何评价的内容,允许评价升起、存在与消逝,以此学习放下评价。类似的做法,当过去或未来浮上心头时,藉由直接观察这些思绪并安歇于觉察本身,因而得以放下它们。

若某些事情特别盘据心头实在难以放下,可以将注意力引导去领受这些“紧抓不放”的感觉像什麽。抓紧是放下的相反,是种情感的黏着依附。不管是哪种依附情感或对生活产生什麽影响,都可以好好认识它们。当我们确实放下时,再领受那感觉像什麽以及产生何种影响。愿意仔细观察那抓紧不放的思绪,终会让我们对放下有许多学习与领悟。所以,不论是否能“成功地”放下,只要持续观察,正念就会不断地引领并教导我们。

我们对放下其实不陌生,每天睡觉时都在放下。我们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躺下来,把灯熄掉,放下自己的身与心;若无法放下,就无法睡着了。

多数人都曾因思绪无法停止而睡不着,这是压力升高的第一个征兆。我们无法释放某些想法,因为实在太过投入了。此时若强迫自己入睡,情况只会更糟。因此,整体看来,如果你还可以入睡,表示你已经是放下的专家了。现在只需学习将这种放下的能力,运用到清醒时刻就可以了。

不争/无为(non-striving)

一般来讲,几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目的,例如:为了获取某些东西或到达某个地方。然而,在静观练习中这样有所为而为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不小的阻碍,因为静观其实不同于人类其他的活动。即便需要很多的努力与能量,但终极而言,静观是无为的、是非行动的,除了做你自己之外,静观没有别的目标。有趣的是,你已经是你自己了。这听起来颇吊诡且有点疯狂,但足以引领你朝向新方式来看待自己,少点追求而多点同在(being),这来自于可以培养非用力追求的态度。

举例而言,当你坐下来练习静坐时,你想着“等一下我就可以放松了”或是“我会变得更有智慧,我将可以控制疼痛或称为一个更棒的人”,此时你心里已经为自己设定一个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也暗示其实你现在是不好的。

“如果我能更冷静、更聪明、更努力、更这个、更那个就更好了!”,“如果我的心脏能更健康、膝盖能更强壮,那该有多好!但是,现在的我是不好的!”

这种态度会侵蚀正念的培育,正念要求纯然专注于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如果你是紧张的,就专注于紧张,如果你是痛苦的,就尽所能的专注于痛苦;如果你正在批判自己,就观察你的心正在进行评价的活动;就只是观察。请记住,我们允许分分秒秒所经历的一切存在于当下,因为它已经是如此了。只要单纯的在觉察中拥抱、涵容它,不需要对它做任何事!

许多人听了医师的建议前来减压门诊,第一次来时,我们会探询他们的学习目标,但之后则会鼓励他们在这八周中别朝向所设定的目标迈进,这让他们非常惊讶。尤其若病人怀着降低血压、疼痛或焦虑的渴望而来,他们会被告知先别试着降低血压,也别尝试远离疼痛或焦虑,只要单纯的停在当下,仔细跟着静观的指示练习。

你很快就会发现,在静观的领域中,达成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别用力追求你所渴望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分分秒秒如其所是地仔细观察所有的人事物,进而接纳当下所呈现的一切。

信任(trust)

在静观训练中,逐渐发展出一种信任自己与信任自身感觉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中也许会犯错,但总比你一味追求外来指导好多了。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劲,此时何不尊重一下自己的感觉呢?为何要因为某位权威人士或某些团体有不同的意见,就轻易忽略或抹煞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往后所有练习中,信任自己与信任自己基本智慧的态度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练习瑜伽时,当身体告诉你停止或缓和点儿,你必须尊重这些感觉,否则很容易就受伤了。

有些学习静观者过度臣服于老师的声誉或权威,反而不重视自己的感受或直觉。他们相信老师一定充满了自己所难以企及的智慧,他们景仰老师是完美智慧的化身,因此毫不质疑地模仿老师。说实在的,这样的态度与静观练习是背道而驰的,静观练习强调做你自己并明白做自己的意义。任何人只要还在模仿另一个人,不论被模仿者是谁,在静观的路上已经走错方向了。

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而这也是练习静观的首要理由。虽然对学习来源保持开放与尊重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不过到头来你还是得自己过生活,因此老师、书籍、影音媒材都只是导引与建议。练习正念,就是练习负的起做自己的责任,学习倾听与信任自己。有趣的是,你愈培养对自己的信任,你就愈能信任别人,并看到别人善良的一面。

耐心(patience)

耐心是智慧的一种形式。耐心表示我们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现。一个孩子可能会把蛹打开,好方便蝴蝶飞出来,蝴蝶却无法因此受益。任何成年人都知道,蝴蝶只能依照自己的速度破茧而出,是无法加速的。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透过正念练习来滋养自己的心灵与身体时,我们得时时自我提醒,别对自己失去耐性。不论失去耐性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老是处在评价的状态,或是我们感到紧张、焦虑、害怕,或是因为我们已经练习一段时间却毫无所获。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若干空间来涵容不舒服的经验。为何?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生命的真实呈现。我们学习对待自己犹如对待蝴蝶之蛹,既然如此,何须爲了某些所谓的“更好的”未来而急急催促现在呢?毕竟,每一个时刻,在那当下都是自己的生命啊!

当你如此练习与自我同在时,就会发现你的心里还有“一个它自己的心”这颗心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徘徊于过去未来及沉迷于东想西想。有些想法令人开心,有些则令人难过或焦虑,无论开心与否,东想西想本身即可强势占据或遮蔽觉察,大部份时间里我们对当下的感知都被各种想法淹没,完全失去与当下的连结。

当心动荡不安时,耐性协助我们接纳它,也提醒自己不需要受动荡所困。练习耐性使我们明白,更多的活动或思考其实无法让我们活得更富足,反向操作才有可能。耐心,就是单纯地对每个瞬间全然地开放,承接蕴含其中的圆满,明白事物只能如蝴蝶般,依其自身的速度开展与呈现。

非评价(non-judging)

正念的培育是透过仔细专注你自身分分秒秒的经验,在此同时,尽可能不受自己的好恶、意见、想法所牵制。这让我们直接看透事理,以一种客观的、不偏不倚、不加掩饰的态度来观察或参与,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或心中的想望来扭曲事理。要能对自身的经验采取这种立场,首先,对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你必须能觉察心里川流不息的评价与惯性反应;其次,学习从这些评价与惯性反应中,往后退一步。当我们开始学习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后,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总是不停地在评价各种经验,对于所见的一切,几乎都以自己的价值和偏好为基准,不断地分类并贴上标签。我评价某些人事物是“好的”,出于若干理由我对他们感到愉悦。我抱怨某些人事物是“不好的”,因为我对他们感觉不好。其余的则归类为中性,因为与我不相干,我几乎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通常也不会引起我的兴趣。

基于这种分类与评价的习惯,我们会毫无觉察地落入惯性反应,而惯性反应几乎都是机械式与欠缺客观基础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评价盘据心头,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平静,很难对内在或外在正发生的事情有敏锐的洞察,于是这颗心像溜溜球,整天随我们的评价上上下下。如果你对这样的说法感到质疑,只要在上班或上学途中拨出十分钟观察自己,你就会发现心头充斥各种的喜欢与不喜欢。

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第一要务就是能觉察这种自动评价的习惯。如此我们才能看穿自己的偏见与恐惧,也看到偏见与恐惧如何支配我们,之后才能从中释放自己。

练习正念时,心中一旦升起任何评价,能加以辨识且刻意采取更广阔的观点、暂时停止评价、保持不偏不倚的观察是相当重要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在评价时,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尽可能的地觉察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你所采取的各种惯性反应。此外,对已发生的评价可别再加以评价,这只会把情况弄的更复杂。

举例来说,在练习观察呼吸时,你心中升起“这真无聊”、“这根本没用”或“我做不来”的想法,这些其实都是评价。当这些想法浮现时,以下的做法非常重要:首先明白这些都是评价性的想法;其次提醒自己先搁置这些评价,既不追随这些想法,亦不对这些想法起任何惯性反应,只要单纯地观察心中所浮现的一切;然后继续全心全意地觉察呼吸。

过度焦虑的人常有“无法停止的担心”,比如“我考不好怎么办?”“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我犯了错怎么办?”……

然而对于“怎么办”这个问题,他们通常都没有继续去思考解决办法。有可能发生的坏事(考不好、犯错、被不喜欢……)令他们陷入到了一种惊恐之中,手足无措。这些“无法停止的担心”其实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任何帮助,反倒削弱了人们直面坏事,然后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种非常好的应对“无法停止的担心”的方法。当不再因担心而恐慌,回到正在进行的任务上时,人们才有能力去想应对的办法。

先讲一个关于过度焦虑的人来咨询的故事。

一个来访者说:“我每晚都在担心我的工作究竟能不能做完。”

我问他:“你会担心多长时间?”

他说:“恨不得一整夜,我每晚大约3点才能睡着。”

我问:“几点开始睡觉啊?”

他说:“12点多。脑子里一直想工作的事情。”

我问:“你能具体说说脑子里一直想的工作的事情都包括哪些念头?”

他说:“就是我做不完这个工作怎么办啊,老板会很生气,会辞退我。我能联想起老板之前生气的样子,还有他警告我再完不成的话就要辞退我。”

我说:“所以你脑海中一直在想过去的事情。你非常害怕工作完成不了你就真的被辞退了。”

他说:“绝对的,我觉得老板忍了我很久了。”

我问:“你白天工作时会想你可能被辞退吗?”

他说:“会啊。一想到这些,我就没有心情工作了。”

我说:“那岂不是使被辞退的可能性变大了?”

他说:“是啊。不知道怎么停下来不担心。”

我问他:“假如真被辞退了怎么办呢?”

他说:“只好再找工作了。”

我:“找什么工作呢?”

他:“还是类似的工作吧。”

我说:“听起来你现在的工作感觉不大胜任是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完不成任务呢?”

他说:“因为我老在担心,所以没法集中注意力。”

我回应道:“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改变注意力被担忧分散这个问题的话,那下一份工作也可能还是如此。是吗?”

他说:“对对对。我很担心这样。”

与他对话到这里,我明白他十分无助,因为他不知道注意力总被担忧分散掉究竟该怎么办,他的问题解决能力陷入了瘫痪状态。

我继续问:“假如你可以在这份工作中更能够集中注意力,会使你的担心减少吗?”

他说:“我不知道,也许来不及了。因为离我交上这个任务的截止时间已经非常近了。”

我:“也就是说你可能会被辞退。”

他说:“是的。”他看上去很沮丧。

我说:“假如你被辞退了,你会找下一份工作。如果你可以提高在工作时的专注力,减少担忧带来的分神,你觉得你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到公司满意的程度吗?”

他说:“应该可以吧。我觉得我能力还可以。”

于是,我开始教他“正念”的方法,训练他把注意力从“无用的担心”转移到他正在做的事情上。

在咨询室里,我们训练的是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之上。我要他找个舒服的坐姿,闭上眼睛自然地呼吸,把注意力都放在他的呼吸之上。他很快就睁开眼睛,沮丧地说他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我问他:“你感受到了是什么使你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他:“我在呼吸的时候不断地走神”。

我说:“走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断地走神。但是重要的是,当你意识到你在走神时,能不能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不去批判你的走神,只要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就可以。”

他说:“我试试”。

这一次他练习的时间长了很多。等了5分钟以后,我轻轻唤醒他,让他睁开眼睛。他说这一次感觉好了一些,他还是有一些杂念,但他记得我说的,不去管这些念头,注意到自己走神后,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

其实正念的练习,做到“能意识到杂念,然后将注意力带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和期待,比如要求自己要像小说里的高僧禅定那样心无一物,势必会在练习的过程中非常沮丧。

而沮丧的情绪和思维,其实就已经属于“分心的内容”,会更加影响我们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之上。

这次咨询结束时,我建议他在工作中试一试正念的方法。每当他感觉到担心打扰了他去专注工作时,都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呼吸上,然后以呼吸为锚,再进一步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内容上。他不需要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地专注,只要在意识到走神时将注意力拉回来即可。我希望他下一次来咨询时告诉我效果怎样。

下一次咨询时他说,这个方法让他专注了一些,他终于可以停止担心了。他以前也知道自己的担心没用,但就是停不下来。

不过后来就像他预料的那样,对于这份工作而言,他改变的时机太晚了,终究还是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被老板辞退了。他沮丧了一阵子。但是在下一份工作中,他使用正念的方法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而不是一直担心不停。他的工作完成得还不错,也就不再担心失去工作了。

简单总结一下:“无法停止的担心”对于问题解决而言毫无益处,应使用“正念”的方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无法停止的担心”上转移回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该睡觉时就专心睡觉,该工作时专心工作)。

背景知识: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焦虑?

对于大多数慢性的有过度焦虑的人而言,焦虑和担忧是一种性格的底色,几乎可以在他们行为的每一个面向都有所体现。也许在他们小的时候,他们就害怕离开家和父母。其他的小朋友可能用2个星期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他们也许一直都不能适应。他们可能对很多刺激都感到受到威胁,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他们可能总是担心自己没有做好一些事情,可能会被批评、责骂或者羞辱……

焦虑的性格有一些遗传的因素,譬如有的人天生下来就是对刺激非常敏感的,而另一些人则对刺激的敏感度不高,但是过度焦虑的性格并不全是遗传的错误,一个对刺激非常敏感的人在他的婴幼儿期和童年期收到了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最终决定了他是否会以过度焦虑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