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强迫抑郁 > 谈论抑郁症 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理论

谈论抑郁症 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理论

2019-03-01 来源:茶壶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该理论认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抑郁。因为,压力会减少生活中的正性强化物,于是人会变得退缩,这就导致正性强化物的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更多的退缩……就这样,形成了关于自身的恶性循环。

在小黑狗系列的《你知道么?抑郁症也分很多种》和《当我们谈论抑郁症,我们究竟在谈些什么?(1)》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抑郁的典型症状、诊断和有关亚型,还从遗传学、神经递质、大脑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等生物学角度介绍了有关抑郁症的研究。

关于抑郁症为何发生、如何发生,也有许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模型和实验研究。

1、行为理论:生活压力和负性事件,一切因你而起

行为理论认为,抑郁通常是对具有压力的负性事件的反应。这些负性事件往往与“丧失”有关,比如失恋、离婚、家人去世、失业等,也包括严重的躯体疾病等。

调查显示,高达80%的抑郁症患者都称自己在起病之前经历了负性生活事件。同时,与非抑郁者相比,抑郁者更可能在生活中经历了慢性的应激源,比如经济拮据、不良亲密关系等。

1.1抑郁的行为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抑郁。因为,压力会减少生活中的正性强化物,于是人会变得退缩,这就导致正性强化物的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更多的退缩……就这样,形成了关于自身的恶性循环。

1.2习得性无助理论

该理论认为,最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应激事件是无法控制的负性事件。这类事件,尤其是如果频繁出现或长期存在的话,会使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无力控制所处环境中的重要结果。这种无助的信念使人丧失动机,于是减少了对环境中可控部分的行动,也使人不能学会如何控制那些可控的局面。

比如,经常遭遇家暴的女性,可能会首先认为自己对受殴打的事情无能为力,然后逐渐觉得对生活中其他事件也无能为力。

2、认知理论:思考过程和内容,都出现了偏差

2.1三合一的消极认知

著名的认知流派心理学家贝克认为,抑郁症患者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的看法都是消极的。因此,在思考时会犯很多支持消极认知的错误,比如夸大负性事件、忽略积极部分等。消极的思维方式既是导致抑郁的原因,又使疾病得以持续。

研究表明,许多抑郁症患者都表现出消极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也预测了抑郁症的逐渐发展。

2.2成式习得性无助理论

这种理论解释了认知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经历负性事件后,是否会变得无助和抑郁。这个理论的关注点是因果性归因,也就是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

如果一个人习惯用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原因解释负性事件,就会更倾向于责备自己,并且预期负性事件还会发生,而且是在方方面面都会发生。而这些预期,又进一步导致他们体验到长期的无力感,并在生活的诸多方面丧失自我价值感。比如,一次考试没及格,于是怪自己太笨、学习又不够努力,而不是卷子太难等,于是害怕下次考试还是不及格,进而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有一项无望归因和乐观归因的研究表明,在没有抑郁史的学生中,无望归因风格的学生首次抑郁发作的人数是乐观归因风格学生的17倍;有抑郁史的学生中,复发的比例则是27:6。

2.3思维反刍反应风格理论

这个理论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而非内容。有些人在悲伤、忧郁时会专注于自身感受,比如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绝望的心情等,同时还会去分析各种原因。但是,他们并不试图做任何事情来消除这些原因,而只是沉湎于这种反刍思维(rumination)之中。

有研究表明,抑郁者在基本的注意和记忆过程中表现出对消极思维的偏好。抑郁者比非抑郁者更可能停留在负性刺激上。

3、人际理论:人际问题带来抑郁,抑郁又引起人际冲突

一方面,人际方面的问题可能引起抑郁。通常,人际方面的困难和丧失往往出现在抑郁之前,而且是患者报告的最常见的诱发抑郁的应激源。抑郁者比非抑郁者更可能在家庭、朋友和同事关系中经历了持续的冲突。

另一方面,抑郁者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引起人际冲突。有些抑郁者,可能非常需要其他人直接表达支持和赞同,同时又容易感觉到他人的拒绝。所以,他们会沉湎于过度地寻求反复确认之中,不断从接纳他们、爱他们的人那里寻求肯定。但是,他们又不大相信别人做出的保证,而焦虑地再度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段时间后,家人朋友便会对此感到厌倦。没有安全感的人捕捉到了人们对他们感到烦恼的信号,于是变得更加没有安全感,就变本加厉地做出过度寻求反复确认的行为。最终,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可能会被全部收回,导致抑郁的进一步加重。

4、社会文化理论:跨时代、跨性别、跨种族的差异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人口统计学群体的社会状况的差异如何导致了抑郁易感性的差异。

世代效应,是指历史的变迁可能使近几代人患抑郁的风险高于前几代人。比如,1915年以前出生的人中只有不到20%的人可能患抑郁症,而1955年后,则上升到40%以上。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迅速改变以及家庭单位的解体;也有人认为,年青一代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性别差异,是指女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是男性的两倍左右。对于这种差异,学者们提出了几种解释:(1)女性更容易反刍地思考她们的感受和问题;(2)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更强的人际取向,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健康上。

种族差异,是指不同族裔的抑郁症患病率存在差异。一项全美调查结果显示,拉美裔美国人的抑郁患病率高于非拉美裔白人,这可能是因为拉美裔美国人的贫穷、事业和受歧视水平相对较高。

总体来说,行为主义者关注无法控制的应激源对诱发抑郁的作用;认知理论学家则提出能够诱发和维持抑郁的思维方式;人际理论者则考虑的是人际关系在诱发和维持抑郁方面的作用;社会文化学家则关注对不同社会统计学群体之间抑郁发病率差异的解释。

现在,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那么究竟要怎么办”。在下一期,我们会谈谈对付小黑狗的办法——抑郁症的各种疗法。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