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你认识他吗 一个穿越死亡的心理学家

你认识他吗 一个穿越死亡的心理学家

2019-02-25 来源:茶壶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看到站牌“奥斯维辛”的刹那,每个人都心脏骤停了,即进入集中营后出现“短暂性迷惑”,类似于在行刑前,死刑犯会产生“死刑可能暂缓执行的幻觉”。

为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新年伊始,茶壶心理读书小组组长冬冬同学,倡议并发起了“2018年书单分享”活动。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为本人书单中的书目之一,读罢感触良多,是以撰文成记。

对人类来说,二十世纪灭顶的灾难,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戮,更是二战史中最为血腥的一页。集中营,也由此成为一个令人不忍卒读的段落。然而,有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等四个集中营里,被摧残三年后却幸存下来,续写了一段生命的伟大奇迹。

他,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作为一位勇于开拓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创立了继弗洛伊德学派、阿德勒学派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学派,且与欧文·亚隆和罗洛·梅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可谓卓尔不群。而翻阅他几乎跨越整个世纪的人生之书,更是充满了跌宕起伏的篇章。

1905年,维克多出生在维也纳,年仅三岁便立志从医。上中学后,他沉迷哲学和心理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16岁,给弗洛伊德写信,并确立成为精神科医生的志向;25岁,获得博士学位,投入到精神疾病诊疗事业中;34岁,成为维也纳一家犹太医院的神经官能症科主任。

但这一切,都因战争而发生了巨变。1942年,此前放弃赴美机会的维克多和家人,均被遣送至集中营,开启了一段炼狱般的生活。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无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但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然而,走出集中营后,等待他的是爱妻、父母和哥哥均已遭遇不幸的消息。

但他又一次承受住了苦难,开启了新生命的征程。如果说“在集中营里历经九死一生而得救”,像是一种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奇迹,那么维克多走出集中营后的人生,则是他生命之光熠熠生辉的奇迹。

战后,许多专家学者都远走他国,维克多却强忍伤痛,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留在维也纳,重操旧业。他不忍离开那些战后迫切需要帮助的患者,坚信抚平伤痛需要和解,而非复仇,心中满怀良善和悲悯。

帮助了难以计数的患者,出版39部著作,29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67岁取得飞行员执照,80岁攀登阿尔卑斯山,90多岁坚持每天亲自回复上百份邮件……维克多度过了非凡的一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影响力最大的著作。该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囚徒的精神反应三阶段为主线,讲述了集中营的经历,并描绘了他如何在无情岁月中找到生存的动力和人生的意义。

第二部分,从心理学和哲学等不同维度,介绍了他基于亲身体验所开创的意义疗法。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收容阶段:惊恐、绝望。

看到站牌“奥斯维辛”的刹那,每个人都心脏骤停了,即进入集中营后出现“短暂性迷惑”,类似于在行刑前,死刑犯会产生“死刑可能暂缓执行的幻觉”。

当幻想一一幻灭,多数人开始产生冷酷的幽默感,和淡漠又强烈的好奇心,以进行自我保护。

开始集中营生活后,所有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都遭到严重抑制,时刻都可能遭遇死亡,绝望的处境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

适应阶段: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一方面,囚犯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这是必不可少的自我保护机制。另一方面,死亡焦虑裹挟之下,所有的努力和感情都必须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性命这件事上。

再者,紧张状态迫使内心生存需求,退步到原始的水平,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

释放与解放阶段:人格出现解体。

结束囚徒生活之后,集中营里受的折磨,却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幸存者们。许多人甚至极难摆脱这种伤害,有些人变成施暴者、压迫者,出现道德越轨的脱抑制行为。

集中营里的每个环节,都是为剥夺囚犯的自主权而设置的。但维克多发现,即使环境恶劣如此,人依然葆有最后的自由——在既定境遇中坚定个人态度的能力。

这最后的自由,使人愿意把自己仅剩的面包让给别人;这最后的自由,使饥饿、屈辱和恐惧,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这最后的自由,更是引领维克多在绝境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地狱般的集中营里,意志的自由和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维克多提到以下几点:

体验艺术美和自然美。他们为了观看表演不顾疲惫与饥饿,郑重地集合在一起欣赏日落,与窗外的树窃窃私语,在用心感受美的时候,甚至可以暂时忘记当下所处的绝境。

心中怀着爱。维克多在心中珍藏爱侣亲人,祈盼重逢时刻,从憧憬中获得无限幸福和力量,并称: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心中怀着希望。维克多精心撰写的书稿,在被抓入集中营时毁坏殆尽。他不断梦想,战后能够继续完成他的著作,甚至凭着这信念,将自己从严重感染带来的濒死状态中拯救出来。

直面苦难。集中营里的生死境遇本身并没有意义,但可通过对苦难的抗争,赋予生命意义。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就差不多能承受“任何”痛苦。维克多非常推崇尼采的这句话,并以其集中营的炼狱经历,给出了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注解。

集中营的经历无疑是一场噩梦,但同时也强化了维克多的核心理念:

生活的要义,并不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也不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者追求优越之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意义疗法的核心。

作为一种着力于引导求助者寻找和发现生命意义,树立明确生活目标,以积极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精神分析相比,它不那么内省和溯旧,更放眼于未来,着眼于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

而发现意义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创造价值:通过创立某项事业或从事某种职业,也就是所谓的成就。

体验价值:通过体验某种事物或面对某个人,比如感受真善美,体验自然与文化,特别是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情感,也就是爱某个人。

态度价值: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当然,历经苦难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如果可以避免,意义就在于消除痛苦的根源;如果不可避免,就勇敢承受和挑战。

维克多在书中提到,欧洲和美国的调查都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想要寻找生命的意义,欧文·亚隆也在其著作中提到类似的调查结果。这两年,对于年轻学子“意义缺失”的现状,北京大学徐凯文医师提出“空心病”的概念,更是引起了网络热议。

人而为人,可以无问西东,但需叩问生命的意义。而这个时代,无意义感的问题却颇为凸显。

讨论生命意义的重点,不在于意义的普遍性。生命意义于每一人,每一刻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生命给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你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拷问。

维克多说:我的生命意义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找到了生命意义。

朋友,你呢?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