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小游戏,请浏览并默记下面这组词:
玻璃,窗格,阴影,门,壁架,窗台,房屋,户外,窗帘,框架,风景,微风,门框,屏风,百叶窗。
好,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上面的诸多词语中,“窗户”出现过么?
很多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报告自己记得“窗户”出现过,即使这个词在上述罗列的词语中并未提及。
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出现过呢?
记忆的前三宗罪(记忆的短暂性,心不在焉和阻塞)都是以某种方式让个体无法获取记忆。但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提取出记忆,却会将它们与错误的时间,地点或人物联系起来。这就是记忆的第四宗“罪”:错误归因。
这个问题是由于长时的记忆具有重构的性质所致。通常我们提取的记忆是不完整的,所以需要通过填补空白为记忆赋予意义。
这就为错误归因创造了条件,致使信息与那些看似清晰实则错误的背景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记忆错误。
错误归因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错误归因会促使个体误以为他人的想法是自己的,当听到一个想法并将其保存在记忆中,但却忘记了想法的来源时,就会出现这类错误归因。无意识抄袭就属于这类错误归因。
说起无意识抄袭,之前看到过一个好玩的例子:某歌手的日子并不好过,总是处于圈内被欺负的状态。为了证明自己他拼命写歌,每次写完就要拿着吉他在其他人面前弹他的新歌。但是他经常陷入无意识抄袭的怪圈,每次弹着弹着,其他几个就可能会想起来:“咦,这首歌不是那谁谁谁的吗?”,然后坐在钢琴前面把整首歌弹了出来,于是他经常被揶揄:他总是把别人的歌重写了一遍。
另一种类型的错误归因会导致人们记得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比如开头提到的游戏,对于文内并未提及的词语,很多人却认为曾经出现过。
这个结果再次体现出背景线索在个体确定记忆内容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它也再次证明了人们是如何基于信息的意义来形成和提取记忆的。
看到这里,你还会信誓旦旦地认为,对于某些记忆里的描述,一定是准确无误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