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你一定享受过孩子
天使般单纯活泼的一面,也可能领略过孩子魔鬼般发脾气、搞得你精疲力尽的一面。在孩子发脾气时,你是变得更加强势来压制孩子的情绪,还是妥协、放弃,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孩子情绪失控时,你的情绪失控了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常见的应对方式。
三种常见应对方式
强势控制
当孩子又哭又闹,父母是冷静下来面对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是在强势控制的同时,其时是失去了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是否有对孩子大喊大叫时,自己的情绪等级越来越高,甚至会用武力解决,过后又对孩子说父母打你是为了你好?
为了让孩子按照一个特定的发展通路,让孩子按照某一个标准去发展,为了孩子以后的快乐强势控制孩子,不管眼前的快乐,试图带给孩子长期的快乐。“你要过来,你必需,你如果不,你就……”这样的言语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有。我期望用更多的方式,把我们想的加给孩子。控制会让自己安心,自己满足了,免去责任,却没有照顾到孩子感受,硬把孩子拉过来,但是当孩子有能力反抗时,会反抗。
妥协
父母试图跟孩子沟通,但是跟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发现,父母很在意孩子的感受,看重孩子当前的快乐,当发现用这种方式当孩子不高兴时,选择是往后退一步,希望孩能够重新快乐起来。
但是,孩子真的快乐起来了吗?也许暂时快乐了,但是下一次,孩子会提一个新的要求,父母又往后退一步。父母不停跟孩子妥协,孩子会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
我们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希望孩子快乐的话,我们可能会快乐。我们为了让孩子现在快乐,而让孩子在未来快乐不起来,而且增加了很多行为偏差,习惯问题。我们不做,可能会让孩子更好。父母都期待孩子能够快乐,所以会妥协。但是当时好了,后来会有问题。
放弃
我觉得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心里太难受了,所以我不去管它,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太难了,所以我不去做,我内心充满无助的感觉,所以放弃。我感到无助,我帮不了孩子,我感到痛苦,我要逃避自己的痛苦。于是有的父母选择了放弃和回避。
经验性回避——回避或者抵制不想要的想法或感受的倾向——与养育压力有关。
一项最近的研究还表明,试图回避关于养育的不想要的想法和感受,会使父母更难学习新的方法或执行学到的技能。这可能是因为当你在控制你的想法和感觉上下功夫时,你的注意力就从手头的任务上溜走了。
实际上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以上三种应对方式父母都有过,只不过个体更倾向于哪种方式。
三种情况
1.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没进行关注
2.过度关注负面行为
3.对孩子进行空泛的威胁或不断提升要求
上述三种情况会导致孩子更多的情绪问题和偏差行为。孩子的很多情绪问题和偏差行为是为了引起别人尤其是家长的关注,如果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与表扬,会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家长过多的关注负面行为,会更加让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只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偏差行为才能引起关注,过多的批评不仅不能阻止,还会加重孩子的偏差行为。当然,孩子的个体有差异,有的孩子面对家长的批评,可能不会当时反抗,甚至当时来看改正效果比较好,但是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会给孩子未来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个人良性发展。
那么,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父母的有效应对方式有哪些呢?
分析解决
分析孩子为什么有问题行为?怎么形成的?
原因
当你努力找出行为的原因时,很重要是要识别诱发因素或前因。方法是问你自己这样的问题:“就在我做++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多事情都可能是一种前因:一个特别的处境、你孩子的举动、你孩子的情绪表达、以及你\的想法、感受、身体感觉。
比如,父母分析孩子做作业哭闹的原因是什么?是作业多、不会做、还是想玩?为什么不会做?是自身的能力问题需要父母帮助解决吗?为什么只想玩,不想做作业,是因为在诸如电子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可以得到成就感,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吗?
是孩子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吗?父母是否要指导孩子怎样合理地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通过孩子的情绪问题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相同现象背后不一定有相同原因,孩子通过这个现象想获得什么资源达到什么目的?
行为和结果
我们把行为看做举动。但是行为也包括想法、感受,以及你表达它们的方式。行为是我们所做、所说、所想和所感受的。它可能能被其他人观察到,而如果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刚只能被你自己观察到。行为由前因诱
发,而被行为的结果强化或者削弱。
个别行为的后果。例如你关上水龙头,结果就是水流停止了。结果,像前因一样,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情景、他人的反应、你自己的感受以及其他很多东西。当你的行为直接带来你想要的结果,你就会更多更大强度地做出这样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不做作业哭闹时,强势控制的父母强制要求必需做完,带来的结果是,当父母能控制的时候,孩子还小,反抗不了时去做作业了,长期来说,被强迫到一定的阶段就要反抗了,从此亲子关系受到破坏,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冲撞,当孩子有一天有力量对抗时,所有的事情变了,孩子不仅对于做作业反抗,对于父母提出的其他要求也会习惯性的逆反。
一个妥协或者放弃的家长会说不做就算了,带来的立即的效果是孩子立即不闹了,从长期的效果来说,孩子会因为这个行为付出代价,老师的要求没达到,成绩永远不好,永远闹,行为问题没有得到减少。
更好的应对方式是温柔而坚持,在孩子哭闹时平静地对待孩子,即不强行控制,也不妥协放弃。父母根据孩子的问题进行具体化指导,一方面不断地想办法激发孩子学习的源动力,让孩子逐步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父母要给予持久地关注、肯定、陪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深深地被爱的。让孩子感觉到,我知道你在学习里的艰辛,我愿意一直陪伴你度过一切艰难困苦。
接纳
允许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存在,不管它们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对它们开放,给它们腾出空间;放弃与它们抗争;允许它们顺其自然,来去自如。
允许孩子的情绪存在,也允许自己的情绪存在,在觉察自己的情绪的前提下,关注孩子吵闹的动机,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孩子的问题,而不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
帮助孩子觉察情绪
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和把感受外化,现象外化,通过能够让孩子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自我觉察情绪。比如可以通过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形象表现出来的五个角色对应的情绪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
五个情绪角色:
乐乐的任务是让主人公莱莉保持好心情。她总是无忧无虑,乐观开朗,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欢乐。乐乐把莱莉遇到的每次挑战都当成是新的机会,而那些不开心的时刻也只是幸福来临前的小小插曲。莱莉的快乐就是乐乐的快乐。
怕怕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莱莉的安全。他总是留意外界环境,评估莱莉身边可能潜在的威胁。在怕怕看来,生活处处有陷阱,每分每秒都要警惕。
怒怒总是积极地为莱莉争取公平待遇。他脾气不好,一旦事情不如愿就爱发火(真的有火哦)。他是个急性子,无法忍受不完美的生活。
厌厌固执又诚实,她保护莱莉不受毒害——身心都是如此。她对莱莉接触的事
物和去过的地方都持谨慎态度,不管那是花椰菜还是去年的时尚潮流。厌厌的
出发点是好的,她只是不愿意降低她的标准。
没有一个情绪小小人知道忧忧的角色有什么用。忧忧很想变得乐观一些而让莱莉开心,但她发现自己很难保持正面情绪。有时她觉得最好的事情就是躺在地板上好好哭一场。
帮助孩子建立良性链接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平静下来:
-到外面去踢球或跑步;
-打枕头
-听喜欢的音乐或歌
-闭上眼睛想想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地方
-画画
-写一封信或一个故事
-读一本书
-告诉别人你的感受
-拥抱别人
当父母想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用“共情”的方式去说也很重要,比如,可以这样跟孩子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很想打人,那你就打枕头吧!
-我明白你现在很沮丧,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去解决好吗?
-如果你觉得很难受,你可以告诉我。
当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制止孩子,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让孩子知道,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平静下来,当孩子真正去实践,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父母们,为了孩子更好的行为习惯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