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妄想 > 宝宝都有被害妄想症 要妈妈的能量才能治愈

宝宝都有被害妄想症 要妈妈的能量才能治愈

2019-02-12 来源:栗子妈妈公号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婴儿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着有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如果父母在幼年时把他当成大人来对待,成年后他反而更可能表现得像个孩子。

今天的分享来自栗子妈的一位朋友,6岁男宝的妈妈,心理学专家侯瑞鹤。最近她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诠释了如何为人父母。她说:这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育儿书,我只是把自己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看到的风景和遇到的挣扎呈现出来,如果你也恰好路过那里,并且感到纠结、犹豫和困惑,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

婴儿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着有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如果父母在幼年时把他当成大人来对待,成年后他反而更可能表现得像个孩子。

婴儿早期,“绝对好”的母亲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自信

“绝对好”的母亲是指母亲对婴儿有求必应,而不是把母亲自己觉得好的强加给婴儿。如果要给“绝对好”的母亲加一个期限,至少应该是宝宝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月。当然,如果现实情况允许,最好坚持做“绝对好”的母亲到宝宝1岁,因为1岁前是婴儿建立对世界基本信任感的阶段。之后,随着孩子的成长,“绝对好”的母亲就要逐渐变成“差不多好”的母亲,即常说的“及格”的母亲。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后,首要的任务是适应环境、活下去。刚出生的婴儿离开了母体完美的子宫,进入一个完全陌生、充满未知的世界。要艰险地活下去,婴儿会产生大量的死亡和被迫害的焦虑和幻想。

有求必应的母亲,会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犹如体外的子宫,婴儿会将其作为基地去适应外在的世界。当然,在这个母子之间紧密联系的“子宫”外围,还需要有一个怀抱,即父亲的怀抱。

婴儿没有自我感,即没有完整的自我概念,他对自己的感知是局部的,对母亲的感知也是局部的。

在婴儿眼里,母亲是局部的,并不是完整的人,吃奶时母亲约等于乳房。当婴儿被呛到时,立刻产生大量的原始迫害幻想,即乳头在迫害我。婴儿此时的感受和情绪是无法自行处理的,他可能会大哭,或者把头扭开拒绝再吃等。

这时如果母亲的情绪稳定,她就会容纳孩子的情绪,并通过抚摩、温柔低语等来安抚婴儿,等婴儿准备好了,再继续吃奶。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被迫害的幻想逐渐被美好的生命体验所替代。“哦,这个不可怕,乳房是好的,它不迫害我,我也是好的。”这时,“好”的母亲对应“好”的婴儿,体现了母婴情绪的同步性。

婴儿其他生理上的不适感与此类似。婴儿饥饿时,他还不能获得“我饿了,需要进食”这一意识,胃部排空让他感觉不舒服和恐惧,产生大量原始的受迫害性焦虑,使婴儿能够等待的时间极其短暂。所以,饥饿的婴儿哭起来是不得了的,那是在急切地呼唤母亲过来喂奶,如果母亲感到心情烦躁,并且为满足婴儿的要求采取了行动,就等于处理了婴儿的情绪。一旦吃上奶,婴儿胃部感觉舒服了,美好的生命体验便又继续积累。渐渐地,婴儿逐渐获得一种整合的体验:“原来这种感觉不是有人想迫害我,只是饿了,吃过奶就好了。”孩子能够等待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看到妈妈和奶瓶,他就知道要吃饭了。

经过无数次把情绪扔给母亲,母亲容纳、处理后还给婴儿的过程,婴儿逐渐获得了一种全能幻想,即感觉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如果可以控制一切,世界就不可怕了。你瞧,我一哭就有人抱,一饿就有奶吃。这也是婴儿最初的自信,或者说这是自信的原始形式。这种全能幻想可以帮助婴儿积累更多美好的生命体验,帮助他准备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现代母亲的母爱本能正在逐渐退化

每位母亲依靠本能养育婴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女人一旦成为母亲,造物主就已经让她做好了身心准备。然而,现代的母亲很多已不再依赖本能,而是依赖自己所了解的育儿知识来养育孩子。比如这些常见的、被很多母亲奉为“真理”的育儿教条。

“不要一哭就抱,否则婴儿会被惯坏,母亲会被控制。”1岁以内的婴儿是绝不会被惯坏的,因为他需要的是全能幻想,需要让自己安全地活下去,需要积累美好的生命体验,以消减来到世间的不美好的生命体验。

“哭时不抱,不哭了才抱。让他知道,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强化,坏的行为是得不到回应的。”这就好像告诉一个人:你难过时不要安慰你,你开心时才来和你玩。

“吃母乳到3个月,最多6个月就应该断奶,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坚持母乳喂养需要母亲强大的定力和抗干扰力。我曾听到好多妈妈说自己是迫于周围人的压力而给孩子断了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至宝宝2岁,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延长或缩短。人类的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食品,哺乳除了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外,也有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的功能。

“宝宝6个月就具有自我安抚睡整夜觉的能力。”确实有一些“天使宝宝”会这样,但大部分宝宝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睡整夜觉。只要母亲别总想着“书上说的”,能够忘记“别人家孩子”的睡眠情况,用耐心和爱陪着孩子慢慢调整,一定会让孩子学会睡整夜觉。据我了解,有一些孩子睡眠极差往往是母亲太过焦虑造成的。因为母亲太焦虑,孩子的情绪自然不好,母婴之间常常在进行着无言的较量。

类似的观念还有很多,每一条乍听起来都很有道理。总结起来,这些观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信任母亲的本能;二是不信任婴儿;三是总想控制婴儿,不考虑个体差异。

有的母亲在训练孩子睡眠时,含着眼泪心碎地在门口听宝宝的哭声,却不听从本能的召唤去安抚宝宝。母亲心碎的感觉正是婴儿投射给母亲的情绪,婴儿把自己处理不了的情绪传递给母亲,希望通过唤起母亲内心的不愉快让她理解婴儿,从而及时地回应婴儿。但母亲接收到婴儿的这些情绪后,没有进行回应,而是将其压抑下去。慢慢地,母亲就对婴儿的需求变得不再敏感。要知道,母婴之间的心理联结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营养。而这种天然的联结,在一些所谓的育儿知识的引导下,正在被一点点地割断。

在宝宝尚小的阶段,希望妈妈们能够尽可能地按照母亲的本能来养育孩子,做一个有求必应的妈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自信和安全感,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