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精神障碍 >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浅谈 你认识多少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浅谈 你认识多少

2019-02-11 来源:精神康复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精神疾病公众污名则指人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消极的态度及行为,它已经成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大障碍,对患者回归社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污名是一种社会化现象,Goffman在1963年首次把污名一词引用到心理学领域,并定义为由于个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因而降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则指人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消极的态度及行为,它已经成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大障碍,对患者回归社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公众污名是一种多层次、复杂的现象,概念经Rfisch&Corrigan等使用,发展为公众污名的社会认知模式,把精神疾病公众污名分为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三大方面。

刻板印象:

是指公众对某一群体的消极观念,公众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不可预测和潜在暴力的危险性、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及存在性格缺陷等;

偏见:

同意消极的观念和(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生气或害怕),公众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幼稚和无知,无法为自己的目标和治疗做出决定:

歧视:

偏见的行为结果,导致患者失去工作机会、失去支持、自我决定权被剥夺以及被隔离等。

1.精神公众污名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里有种研究方法叫内隐联想测验,主要测量人们的反应时长。研究者把一些词汇结合在一起,根据人的反应,判断人对于哪些词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例如精神分裂,很多人都会把它和暴力及危险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其实很多时候“污名化的效应”,其背后是人们的某种不安和恐惧

生活中,人们普遍在内心深处都更能“原谅”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因为身体好像并不完全应该是受自己控制的;而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则不然,人们常认为心理应该是可以被调控的:我应该能掌控我自己的心理、情绪、想法等。

因此,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有很强的“病耻感”,觉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种“耻辱”,一种无法对外界言说的东西。这种“病耻感”继而影响着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求助之路。

2.公众污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

由于公众污名的存在,对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可以延误患者寻求治疗、导致患者社交回避、社会适应功能下降、失去工作机会等.有些患者会把来自公众的污名自我内化导致自尊、自我效能感及康复希望的降低.最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及影响患者的康复等。

3.降低污名的干预措施

目前,对精神疾病患者污名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积极探讨降低污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干预性研究。

Corrigan等以社会心理的研究为基础,把降低污名的措施分为抗议、公众教育和与患者接触3种。

抗议

通过集体抗议人们对精神疾病不正确和敌对的表示方法,挑战人们所表现出的羞辱与歧视,但这种方式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消极态度,反而产生非意识的反弹,达不到降低的目的或者会更严重。

教育

传递给公众关于精神疾病的正确知识,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消极观念,这种方法容易普及,可以增加公众的知识,但在改变公众态度方面的效果却很有限。

与患者接触

改变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但应该是适度的接触,包括地位平等、一对一接触。

研究发现这种方式在三者中效果最好,不仅能改变接触后的态度,还可以使相应的行为也发生改变,其他研究也表明,联合应用教育与接触的方法是降低公众污名的有效途径。

其他的还有赖于信息的沟通,交流的积累,这里媒体会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更多深度真实的患者故事,有利于大众深入的了解精神疾病,同时能减少刻板印象。

比如说很多人都知道崔永元,他说出来自己曾患有抑郁症,做了很多科普工作,降低了一些人对抑郁的污名化。再比如说赵向阳,他走出抑郁后自己创办公众号,来宣传抗击抑郁症等。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的存在影响了精神疾病患者的机会及结局,同时也给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在国内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降低公众污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仅需要研究者们的积极研究,寻找有效的措施,还需医务工作者及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参与,共同努力为精神疾病患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