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人类面对的最大心理障碍原来在这里

人类面对的最大心理障碍原来在这里

2019-02-11 来源:生物谷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其实,抑郁症并不是那么少见,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2月23日发布的一份关于抑郁症的全球统计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2亿人患抑郁症,占全球人口的4.4%,也就是平均每23个人里就有一名抑郁症患者[1]。

抑郁症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又似乎觉得离自己很远。很多人都对抑郁症有所了解,但又存在很多误解。

只有消除误解,才能让抑郁症患者得到帮助。下面,让我们来一点点揭开抑郁症的面纱。

误解1:只有极少数人有抑郁症

其实,抑郁症并不是那么少见,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2月23日发布的一份关于抑郁症的全球统计报告显示:

全球约有3.22亿人患抑郁症,占全球人口的4.4%,也就是平均每23个人里就有一名抑郁症患者[1]。

此外,抑郁症患者人数还在呈增加趋势。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1]。

世卫组织表示,青少年和年轻人、育龄妇女尤其是产后女性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三类人群需要重点关注[1]。

误解2:看起来很消沉的人才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并不一定看起来都是郁郁寡欢的,这是一个对抑郁症患者的刻板印象。

很多开朗爱笑的人,内心可能都正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这也被称为“微笑抑郁症”。

有“微笑抑郁症”的人通常是为了不影响工作和他人而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

它并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烦恼、忧愁,只让他们把忧郁和痛苦越积越深。

误解3:抑郁症就是想不开或心理脆弱

抑郁症虽然是情绪病,但也是有生物基础的。

它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

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都有参与。

轻度的抑郁障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但如果是中度及以上的抑郁障碍,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不是通过“想开一点”、“乐观一点”、“坚强一点”就能逆转。

抑郁症与遗传关联密切,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亲属患病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现已发现,染色体上共有19个区域和重度抑郁症有显著连锁,其中10个区域为强连锁[2]。

部分抑郁症与基因甲基化水平有关,比如,慢性社会失败应激引起的抑郁样症状伴随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上调,并引起CRF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减少。

组蛋白修饰中,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甲基化都被发现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3]。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

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学说中,比较公认的是“单胺代谢异常假说”,它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浓度水平或功能下降是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

因此增加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是临床各种治疗抑郁症手段的共同途径[4]。

在所有单胺类递质中,5-羟色胺(5-HT)功能低下被研究认为是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标志,与抑郁症的患者各种症状密切相关。

5-HT功能低下的影响,简言之,就是让人失去了快乐的能力[4]。

抑郁症还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活性相关。

HPA轴是重要的生理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它的功能缺陷在约50%的患者体内出现[5]。

此外,抑郁症的发生还与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和性激素有关[5]。

由此可见,抑郁症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并且各种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它的产生往往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误解4:抑郁症不会找上“人生赢家”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快乐跟外部条件挂钩,比如学业、事业、感情状况、经济水平等。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名人因抑郁症而自杀

一代巨星张国荣,因抑郁症病发,在2003年愚人节这天,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服用了过量安眠药,在她位于洛杉矶的公寓里离开了人世。

著名作家海明威,也终身被抑郁症困扰,在1961年夏日的一天,他用子弹结束了自己顽强拼搏的一生。

钱不能买到快乐,成功也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在成功的光环背后,他们可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你可以说出来

抑郁症造成的最坏的结果就是自杀。然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来最大程度地防止患者走到那一步。

前不久,澳大利亚的一些精神健康组织开启了一项新运动—#你可以说出来(#YouCanTalk)[6],来鼓励澳大利亚人去和他们担心的人谈论自杀的念头或计划。

很多人可能认为,和一个有自杀念头的人聊自杀这件事,会使那个人变得更消极。然而研究表明,事实与大家想象的正好相反。

研究显示:谈论比回避更好

在一项美国的研究[7]中,研究人员将大量高校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需要填写关于自杀想法的问卷,另一组不填写。

他们发现,在问卷组的学生回答问卷后的几天里,自杀想法或抑郁感觉并没有增加。

并且,那些最具有自杀风险的学生(表现为很抑郁或之前曾尝试自杀),他们自杀的想法和抑郁情绪反而有小幅下降。

另一项对新加坡成年人进行的研究[8]也得到了相似结果。

研究者们随机地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需要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自杀的想法、活着或死亡的理由等,另一组对照组则是回答关于生活质量的问题。

研究发现,询问关于自杀的问题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并且一些参与者在事后评论道,参与这项研究第一次给予了他们分享自杀想法的机会。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

自杀念头非常常见。一项对澳大利亚成年人进行的全国调查[9]发现,13%的人曾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考虑过自杀,而3%曾尝试过自杀。在青少年中,这一比例更高[10]。

很多因自杀死亡的人,在他们死前一个月里都没有接触过医生或心理医生。因此,预防自杀需要每个人的付出。

想要帮助一个可能有自杀倾向的人,有三件重要的事你需要知道[11]。

第一,直接询问这个人是否有自杀念头和打算,比如“你在想着自杀吗?”或者“你在考虑杀死你自己吗?”询问他们关于自杀的想法能使他们有机会谈论他们的问题,并能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

不过要避免以领导或审判的方式询问,比如,“你不会在想着做一些傻事吧?”

第二,要不加审判地倾听这个人的反应。让他们谈论他们为什么想要去死。这对他来说是个安慰。

不要尝试着说服他们自杀是错误的,或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死了家人会受到多大伤害。

诸如此类的审判会关上沟通的心门,也会关闭他们得到支持的机会。

第三,告诉这个人你很关心他,并想要帮助他。询问他们想要怎样的支持、有什么是你能做的。

如果一个人已经告诉了你他在考虑结束生命,那么应该尽量让他获得帮助。

他们可能需要你帮助预约心理专家,或在网上寻求自杀干预等组织的帮助。

抑郁症不可怕,冷漠和误解才可怕。愿你善待自己,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