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每个被控制的孩子 都要经历一场独立战争

每个被控制的孩子 都要经历一场独立战争

2018-11-29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任何在这种共依存(相互依赖、牵缠)关系里的人,都不会快乐,最重要的是,她的意识层次还到不了“知苦”的阶段(她不觉得自己苦),更别说为苦而苦了(知道痛苦并且为之而苦)。

“驭儿”,不是育儿

最近一个显著的热点新闻,就是朱雨辰的母子关系。算得上是畸形了。

39岁的朱雨辰,多年前曾经是偶像级的明星,小鲜肉级别的。最近朱雨辰和妈妈一同上一档综艺节目,朱妈妈夸夸其谈自己的“驭儿经”(非育儿经),众人听了都惊呆了,朱妈妈却面露得意之色。

她一心只在儿子身上追求快乐,刷存在感,却完全看不到她口口声声挚爱的儿子的生命力正在被她一点一滴的扼杀。

儿子被她一个人独占了,39岁还没有对象,而且正当英姿焕发的时候,却看起来油腻。儿子似乎离不开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经手她。

从她脸上的线条来看,是绝非慈眉善目的严峻紧绷,就知道她其实内心不是真正的快乐。

任何在这种共依存(相互依赖、牵缠)关系里的人,都不会快乐,最重要的是,她的意识层次还到不了“知苦”的阶段(她不觉得自己苦),更别说为苦而苦了(知道痛苦并且为之而苦)。

所以,她的人生几乎没有转圜的余地,因为她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可能性,满足于现状,还自鸣得意。

朱雨辰,显然是非常苦的。一个人的外貌骗不了人,当年和汤唯恋爱时期,意气风发的英俊小生已经成了未老先衰的中年大叔了,气场完全不在了(这是自我放弃的结果)。

但是,没有人会愿意待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关系中,一直到老死。要打破僵局,还是得从年轻的儿子开始。

知苦,并且为之所苦,就要采取行动作出改变,才有可能突破自己的苦局、困境。

长大,必须经过阵痛

就像所有和父母处在共依存状态中的孩子一样,要和父母离婚断奶的先决条件就是自己得先长大。

长大必须经过阵痛,也就是——愿意去承担、感受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所依靠的感觉。

离开父母会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和罪恶感,那个习惯被父母控制一切的孩子,没有这个能力去感受这些情绪,对他们来说,这是致命的。

所以,纵身一跳,愿意去接受剪断脐带、无法再从父母那里获得滋养的恐惧,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对成年人来说,一点也不难,只是大多数的成年人都没有成长,心理上还是儿童、甚至是没有断奶的婴儿。成年人是有能力离开父母自己生活的,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个能力。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是受到几乎是“朱妈妈式”的管教和控制。

我妈不喜欢我的男朋友,控制我的言行。当时没有手机,否则我可以想象,我的母亲会拥有我手机密码以及所有社交、通信APP的密码。

当年我每次出门都要跟她报告行踪:跟谁、去哪里、做什么、何时回来。

她不让我和对方交往,打电话到我男朋友家告诉他爸爸,你儿子配不上我女儿。

我当然还是偷偷和对象约会,她会跟踪我,突然出现在我约会的地点,厉声的要我回家。

我当时非常非常的痛苦,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对母亲也有巨大的怨恨。

后来我很幸运,能够离家去读书、在异地结婚,最后走上心灵成长的道路。自己逐渐强大,在和母亲的权力斗争中慢慢地站稳脚步,终于扎了自己的根,不再看她的脸色过生活,这一段路程非常漫长而痛苦——我做到了。

现在我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虽然还有很多宽恕自己和对方的功课要做,但是妈妈对我非常满意而且充满爱意。

成年人,要学会离开父母

所以,对那些被父母绑架的孩子们,我第一个忠告就是“离开”!

搬出去,最好住在不同的城市。朱雨辰想要脱离妈妈的掌控,也是必须要经过这个“离家”的仪式,才有可能开始一个漫长而艰辛的独立战争。我也回想,自己在大学的时候那么痛苦,为什么不离家出走呢?

现在想起来,以当时自己的个性和觉知,这件事是想都不敢想的。离开那个养育了我二十年的家?离开爱我、照顾我的父母?那我会死的。

其实我错了。当时我有挣钱的能力了,做家教、教人弹钢琴、在电台主持儿童节目,是可以养活自己的。

只是脑袋中,从来未曾出现过“她这样对待你是不对的,你无法反抗,但是你可以离家,自己生活”这样的想法。

对于很多成年子女来说,离开父母,脱离他们不正当的掌控,可能也是前所未有的想法。

其实,不允许父母过度的干涉、掌控我们的生活,并不表示我们不孝顺了。就像很多女人,其实是自己不敢离婚、怕面对后果,却拿孩子做借口而继续待在受虐的婚姻里一样。

很多子女是自己离不开父母,恐惧面对外面的世界,却拿“孝顺”来说事。

所以,“离家”是一个象征自己成熟、脱离脐带关系的重要行动——行动可以坚决,但是态度要柔软。

当然,累积离家的勇气,需要孩子们在心理上做好“长大成人”的打算。像朱雨辰,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看到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可能性。其实,拉开距离,反而会让双方各自有独立省思的机会,未尝不是好事。

学习在情绪上不依赖,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是每个被过分保护和控制的孩子一生要努力的功课。

自己要展开对宇宙、天地的探索和认知,并且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人教导他们从小就去探索这个世界,给他们自由去尝试、体验,跌跤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快乐和人生负责。父母通常决定了一切,并且过度保护。

如果你现在是成人,就没有借口了。请你用一个新生儿的眼光去看这个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展开一个没有人指手画脚的生命探险之旅吧。

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悲喜哀愁都是我们自己要去经历的,此刻,就为你的生命负起责任来吧!

我在书房里整理资料,林恳忽然抱着一堆书推门进来:“妈妈,我想在你这儿写作业。”

“怎么了?”

“爸爸他老说我,他每次进房间都要说我,我不想听他再说我了。”

“那行,你先在这儿写吧,回头我跟爸爸聊聊。”

放着爷爷奶奶买的8千多的学习桌椅护眼灯不用,到我这儿找避难所了。

在书桌上摊开本子,他开始做作业,挺认真的。

刚才我隐隐约约听到他们父子的对话——

“半天了你就写了一行?”“订正好了?这么慢的!”“你坐正了——坐也坐不好。”“这条都不会你上课怎么听的!”“笔抓好了,怎么老是歪的?”“你怎么又出来了!快去写作业!”“你再这样我真要发火了!”……

各种批评指责否定直到大爆炸。这是林恳爹。

各种磨磨蹭蹭、期期艾艾、别别扭扭、狡辩和抗辩,委屈消极以至痛哭流涕收场——这是林恳。

林恳父子经常上演的戏码之一是“一言不合、不欢而散”。

林恳上小学之后,因为我工作忙,咨询时间不固定,他的学习基本都是林恳爹管。说真的,林恳爹陪孩子,时间精力上两倍于我,但效果很不稳定。他性格简单粗率,要么疏于管理,要么急于求成。遇到真正棘手的问题,他一处理,问题就会迁延恶化,最后还得我来。

隔天晚上,我们都加班,林恳住在奶奶家。忙完我们去放纵吃宵夜,我跟林恳爹正好聊聊。

我问他有没有觉得,他一教育孩子,就心浮气躁气急败坏,孩子一跟他在一起,就毛病百出状况不断。

林恳爹反思:“我好像是不够耐心,但每次看到他那样,火就上来了。”

“我知道——他确实惹得人要发火,不过你以为你在教育他,其实你是图自己舒服。”

“嗯,有道理。”林恳爹若有所思。

1情绪

“每次看到他那样,火就上来了”——我工作中面对的大量妈妈咨询者,说的话一样一样的。我真心理解,拜托我自己也会某一刻火冒三丈。

就是这个讨债鬼搅乱了我美好的生活和平静的夜晚!

他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偏做!

我怎么生出这样的孩子!

管不住情绪的我们,会爆发,发泄到明摆着的情绪源头——孩子身上。

否定、指责、批评、数落、说教、苦口婆心、义正词严、冷嘲热讽、阴阳怪气、怒火攻心、大发雷霆——一切都是为了纠错,“为了你好”。

也许你解气了,孩子收敛了,问题却没能真正解决。一时偃旗息鼓,明天卷土重来,天天重蹈覆辙。

“每次看到他那样,火就上来了”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明明是——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只想发泄。

这种教育,让自己好过,

才不管孩子难不难过。

你以为你在解决问题,其实你在发泄情绪。

2烙印

你会说,当年,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小时候,我们做什么都是错,没有一件事让大人满意,做对了也是应该,或者还不够。

父母眼里,我们不该有一丝一毫负面感受,每个问题都要检讨自己,每种兴趣都会影响学习,所有倾吐都是浪费时间,任何梦想都不值一提。

按理说,深受其苦的我们,会拨乱反正,但不然,原生家庭的毒中了几十年,你更可能带病生存。现在的你也许理解了父母,回到当年,你受教了吗?

等我们成为了父母,似曾相识的情境,耳熟能详的对话,不假思索的方法,潜移默化,像一根接力棒——听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如今张口就来!

又正确,又痛快!

你为什么这样教育,因为你被这样教育,更因为你从不真正明白什么是教育。

这种教育,自己无需思考,

才不管是不是行之有效。

你以为你在言传身教,其实你在照搬老套。

3“合理”

而且,这很合理——孩子有错,当然要说!

“不说你怎么知道错”;“父母不说你谁说你”;“说你是为你好”。

说你,天经地义。

比如孩子不喊人,父母并不去了解原因,只会严加教育:你怎么不喊人,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我们平时怎么跟你说的!

不喊人的原因我随手列出七八条(以后写),僵化的说教只有一条:你要懂礼貌。

貌似合理的“教育”,让我们信以为真,觉得自己苦口婆心,绞尽脑汁,说得满脑仁子疼,结果孩子全不领情,毫不开窍。

在多年的咨询中,我和很多咨询者通过探讨,总结出一个现象——

用一个女咨询者(30岁,小学老师)的话:“小时候,我只知道自己是错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错,我妈妈只会说我不对,从来不会像朱老师你这样跟我慢慢交谈,一点一点分析。”

哪里有错,什么原因,怎么才对,对在哪儿——完全被忽略,根本不重要。

这种教育,自认为合理,

才不管合不合孩子的心理。

你以为你是用心良苦,其实你是简单粗暴。

4“权威”

孩子呢,比你更苦恼。

如果他不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实质上他是遇到了困难。

遇到困难的人,需要帮助。

比如“做作业慢”这一条,也分各种原因。不会、不能专注、不得法、追求完美都可能是原因。要先望闻问切,才好对症下药。

但孩子得到的“帮助”不是接纳和讨论,而是“你怎么这么慢!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就不能像XX一样一回家就把作业写好吗?你这样下去怎么办?”结结实实钉在十字架上。

灰头土脸,生无可恋。

从此人格贴上一个“我快不了”的慢标签,再加一条“我总让人失望”的不自信。这样的小小的他,会继续慢下去,不懂得如何能快起来,也不相信自己能快起来。

困难无从解决,问题反复发生,亲子关系进入怪圈,人格发展留下阴影,还可能形成持久深刻的心理空洞。

你明明教育了,却塑造出一个无比正确的自己,和一个始终错误的孩子。

这种教育,为强调自己正确,

才不关心孩子错在哪里。

你以为你在帮助孩子,其实你在滥用权威。

5真相

等一下……

真的是孩子让你我如此情绪激烈吗?

所有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都一定是同样反应吗?到底是孩子引起了你的情绪,还是你的认知在作祟?

但是,改变认知,多么难啊。

真的是原生家庭彻底扭曲了我们吗?

所有有这样一双父母的人,都一定会成为翻版吗?到底是原生家庭犹如魔咒,还是你模仿小和尚念经?

但是,挣脱阴影,多么难啊。

真的是因为这套方案无比有效吗?

所有问题通过指责批评否定,都迎刃而解了吗?到底是你确信它合理,还是你一向无视孩子的内心?

但是,理解他人,多么难啊。

真的是因为你站在正确的制高点吗?

所有人面对孩子的问题,都一定会大义责人吗?到底是你一贯立于不败,还是你无法接受孩子的不足?

但是,接纳错误,多么难啊。

6启发

父母,只是生物学角色。

角色获得,不是因为我们具备了什么。

无效的教育,来自无效的方案,失误的教育者。

一个教育者,要先教育自己。

出了问题的成人,教育遇到问题的孩子。

背负问题的孩子,长大成为了问题成人。

到底是你无能无力,还是你不愿正视自己,不想做出改变。

你以为你在教育,其实你在图自己舒服。

不要以为我是完美妈妈,我一路错过来……

而且我做错,是明知故犯~~

多亏了林恳,对妈妈的爱和信任。

我才有勇气面对自己,改变自己。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