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欣赏你的坦诚与自我觉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发现自己行为与心理、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之处,并且有勇气去面对它,还有好奇心去探究它。
丈夫生病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焦虑和愤怒,行为上却要求自己是个好妻子;
家人生病你会嘘寒问暖,内心却不真的担忧;
所有人眼里你是好朋友、好女儿、好妹妹,内心却与他们有距离感。
这一切看起来充满了矛盾。
说白了,你表现的像个好人,内心却充满了“恶念”,所以我说你是个“假好人”。
假好人的实质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者通过做好人好事,获取别人的肯定,以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感。
这些人往往是我们身边的老好人,优秀员工,乖孩子。你很容易就能在人群中找到他们:
面色友善、态度温和;
不拒绝别人的要求;
几乎不与人发生冲突;
无时无刻都试图去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
他们对外界的肯定和赞赏有着超乎寻常的依赖,而同时,对自己也有着超高的道德和自尊标准。
谨小慎微,生怕犯错,因为任何一个小瑕疵都可能会招致别人的否定,从而失去安全感、关注甚至是爱,自己也就失去了价值。
讨好者牺牲自己的同时,会向对方散发一个婉转而隐藏的信号:“我这么好,你能不能也对我好啊?我这么好,是很有价值的。”
这是讨好者们欲说还羞的目的。
如果你走进讨好者的内心,会发现那里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
这个小孩往往在年幼甚至是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被父母、家族忽略。
成为一个乖孩子让父母省心;
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博取父母的赞美。
但有些人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为何也会成为讨好者呢?
大多是父母的“爱”出了问题,那不是无条件的爱:只有表现的好才是好孩子,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是好学生。
在保持外在和谐的同时,讨好者的内心却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的压抑。
首先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愤怒: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关心我?”
“我这么努力了,你为什么还看不到?”
“我已经做出很大牺牲了,你为什么还得寸进尺?”
内心熊熊烈火燃烧,外表和颜悦色。
不能表达愤怒,是因为恐惧。害怕一旦展露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真实需要,对方就会抛弃自己。
剥开脆弱的那层,你会发现里面还住着哀伤。
这个哀伤是很原初的,因为真相是:
我的父母不爱我;
我的父母不那么爱我;
我没有那么重要;我很弱小。
这就不难理解你“对所有的人有距离”:对亲人“亲”不起来,对爱人“好”不起来,对朋友“密”不起来了。
因为你的潜意识里有深深的愤怒和悲伤,你害怕别人看到,更害怕自己看到。因为真相会让人痛苦,更会让人无法应对。
所以,你将情绪隔离起来,做应该做的“好人”。
但你会隐隐地害怕别人是不是能感觉到这种距离,所以又会谴责自己心中升起的“恶念”。
那么讨好者的出路在哪里呢?
01放下追逐别人爱和关注的模式
每个生命的诞生,就是有价值的。去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告诉他:“你是安全的!是值得被爱的!”
感谢“讨好”曾经帮助自己生存下来,但也告诉自己,“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脆弱的孩子了。我不用再透过爱别人来爱自己,我可以直接关照到自己。”
02保持觉察
恐惧升起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消除,去讨好,试着与它共存,找一个时间和空间去关照自己的真实情绪。
讨好者的内心有一些错误的核心信念:“我不够好;我不配表达自己的需要。”当这些背景音乐想起的时候,去核查,去质疑,去替代。
要知道,你是你想法的主人,它们不能掌控你。
03学会关爱自己
允许自己犯错,直面自己的“恶念”;
在行为层面尝试着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是不高兴,也许你会发现,对方不但不会抛弃你,还会重视你;
你还可以特意为自己做一些事情,要知道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有能力的大人,你可以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圣经上讲:“爱人如己”。如果你把它变成一种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爱就会很虚空,也很难持久。
当一个人能够与自己原初的生命之爱连接,为自己的存在庆贺,珍重自己,他的爱会自然溢出,源源不断的流向身边的人。
最后,我想说:你的问题很可爱!你也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