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面对各类各样的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

面对各类各样的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

2018-11-25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每一个分离,大到亲人离世、恋人分手、升学、转学、毕业、退休、结婚、生育,小到一件熟悉的旧物的损毁或丢失,都要经历一场内心的撕扯。

01每个人从出生就在面临各类各样的分离,可以说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在无数有形和无形的分离中逐渐推进的。

大家只要在开学期间去幼儿园就可以了解到分离对人们来说是多么痛苦,3、4岁的宝宝抱着妈妈的腿大哭,吵着“我不要上幼儿园,妈妈不要丢下我”。

被分离折磨的还不止是孩子,对于有的妈妈来说,分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妈妈会时不时偷跑到幼儿园,偷偷从窗口看望自己的孩子,确保孩子安全。

生老病死轮回间,几乎时时处处都有分离。

每一个分离,大到亲人离世、恋人分手、升学、转学、毕业、退休、结婚、生育,小到一件熟悉的旧物的损毁或丢失,都要经历一场内心的撕扯。

关于分离,每个人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很多人的感受会集中在身体——失眠,大段大段的走神,莫名地话多却又缺少情感,腹泻,乱吃东西,发胖或消瘦,耳鸣,游走性躯体疼痛……

经常有来访者向我描述类似的场景:

半夜醒来,身体总是婴儿般佝偻着,要用被子用力裹紧,或是把自己挤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才能让身体得到些微的安抚。

好像整个身体都被抽空了,犹如没了灵魂的躯壳,跌入深深的焦灼和巨大的空虚之中。

分离有多痛?痛入骨髓,痛到身体不得不开启一系列的保护机制。

有些反应,是身体在试图恢复自我感知:

比如疼痛,比如声音,比如进食。

有些反应,是身体在试图弱化痛苦:

比如走神,身体用这种轻度的解离状态,来抵御恐惧和空虚。

有些反应,是身体在表达愤怒:

比如排泄,比如赘言,。

身体的反应是非常原始的防御方式,人在这个时候退回到宛如婴儿的状态。

不管是裹紧被子,还是挤入狭小的空间,都是让身体多一些感知,像婴儿被母亲抱紧一样,或是退回到子宫的状态。

嚎哭中的婴儿一旦被母亲抱起,有的婴儿会立刻止住哭声,有的被摇晃几下也会平静下来。

退回到子宫,那是一个最安全的所在。

拥抱,摇晃,都是在增加存在感。

存在,证明活着。

“恐惧”是一种容易让人感到羞愧的情绪,所以“恐惧”常常会穿上“焦虑”和“空虚”的外衣。但剥去外壳,所有的分离焦虑的内核,仍然是最原初的死亡恐惧。

在婴儿的世界里,看不到=不存在。眼前的哺育者如果突然消失,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希望,大厦轰然而塌,世界为之毁灭。

哺育者的气味,声音,触摸,都是安全感的一部分,婴儿会拼命抓取自己能够获取的一切与之相关的碎片,转化为成人,就是拼命抓取一切能够抓取的关系。

这个记忆是何其深刻,带着恐惧记忆的婴儿长大后,哪怕头脑中已经再也搜索不到,身体也会将其牢牢记住,一经触发,所有的反应就会全面启动。

害怕客体的消失,恐惧关系的断裂。

最可怕的,莫过于一片无边的黑暗中,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他人。

感觉不到存在,就是死亡。

为了抵御分离,一些人选择了回避,仿佛不告别就可以不用真正地结束。不说再见,仿佛就还能再见。也有人会向外寻找关系的替代,走马灯一样地频繁更换伴侣,却无法在任何一个关系中深入。

因为每一个关系都让Ta感觉到不安全,那些细微的不安的讯号,让Ta主动或被动地结束这段关系。

即便是被动地结束关系,如果细究其中,也总能发现有人为的主动因素。

感情上,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所有的“被动”,都有“主动”的影子。

先行一步结束,似乎就可以不必承受“被分离”的痛苦。

渴望链接,又破坏链接。

害怕分离,又制造分离。

链接深入的过程会产生张力,有时这种张力会让来访者难以耐受,尤其是有过早期创伤的来访者,与养育者之间有着糟糕的依恋关系,缺少深入链接的体验,关系中每进一步,都是极大的考验。

就像从未下过水的小孩,渴望进入水中嬉戏,但水每漫上一分,内心的恐惧就会增加一分。

因此,在咨访关系逐步深入的每一个时刻,就可能会有一部分来访者无法耐受这种水漫上来的张力,而选择中断关系。

这是来访者一贯以来的应对方式,是创伤的重复性再现,如果真的在此刻终止咨询,则恰恰又陷入了痛苦的轮回。

每到这时,我会跟来访者一起慢下来,让我们共同体会此刻内心难以耐受的紧张和焦灼,让愤怒、无助、孤独、恐惧……所有被否认、被压抑的情绪,在情感的流动中,慢慢地,真实地呈现和表达。

02分离焦虑带来了哪些影响?

在接触心理学以前,我并不了解分离对我带来的影响有多大有多广,现在回忆起来在我人生重要的许多阶段都被分离充斥着。只要是和我心灵有连接的人,面对他们忽然的离开都会让我陷入失控的状态,像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无法左右他人的抉择,因而陷入无力当中,变成一个被遗弃的小孩,恨不得紧紧跟随而去,接着变得伤感和低落。

在生活、工作、人际、情感中,这股潜意识的动力会让我通常在人生的大小节点上倾向于做避免分离的选择,而有的时候这些选择并不明智和适用。

其实并不知道要怎么描述以前到现在我经历分离时候的感受,只知道上学之后我很在意朋友,因为不喜欢回家,总是爱创造各种理由让我在朋友家住一晚,或者和朋友晚到很晚。

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就跑到外地去上学、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小升初和初中升到高中时,刚开始总会有一个阶段,我处在一种抑郁孤独的状态里。

现在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因为我和以前的朋友分开了,即便还是能够见面,但是那种断开的感觉特别强烈,仿佛我已经失去了她们,失去了过去我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光。这种孤独的感觉强烈到有时候,我感觉好空,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不知道生命有什么意义,好像身处在宇宙中,空空荡荡。

工作之后,我也遇到了很多温暖的人,就是在不经意间,这些人给到的支持、鼓励和温暖,我才感觉到存在的感觉,与人建立连接的意义,也算一种被看见的力量吧,可能就是因为这部分的缺失,更让我难以接受变动,例如离职这类很平常的事情。

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李小龙说:“分离首先意味着丧失,任何一个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亲友的人都知道,他将要在一个缺乏原来的很多资源的环境中去接受和应对挑战,承受孤独。每当这种时候,混合着留恋、哀伤和期待的感情就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才梳理清楚分离带来的种种情绪:丧失,哀伤,孤独,无意义感,留恋......

03分离焦虑是怎么来的?

要说分离焦虑是怎么来的,我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完全说明,只能从自己的经历来分享。

我是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一直到6岁以后被父母接到身边,因为学了心理学,总难免会自我分析,于是我就想,以前父母总是时不时回来看我,但是也时不时突然就离开,所以我长大之后非常讨厌忽然找不见人的感觉,离别的时候总是很难受。前几年看《爸爸去哪儿》,Kimi的有一段很触动我。林志颖不得已要去做任务,而Kimi又很粘他,不得已之下,他趁着Kimi走在前面就突然跑走了,然后留下Kimi一直在找他,又难过又慌张。

父母这种反复的忽然出现、消失,让我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稳定的客体关系,以致于我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有距离感,建立的关系也很难亲密无间,能让我感到安全,仿佛越近的关系,越容易体会到失控和无力。即便是恋人或者是闺蜜,隔了一段时间再见面,就会让我感到陌生,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才能恢复。或者也可以解释为,没有建立足够信任的依赖关系,所以也承受不住分离的恐惧。

最恐怖的强迫性重复是体现在亲密关系中,过去当我体会到莫名其妙的拒绝和抛弃的时候,会让我有股蛮劲,就是不接受现实,不能够理解,想要找到原因,一定要得到一种确定的回应。

得不到的时候就陷入一种我不值得被爱,被很好地对待的悲观里,同时将过去被强制性分离的愤怒发泄到对方身上。即便知道是糟糕的关系,也无法果断的离开,在深渊里一次又一次感受骨和肉撕裂开的痛楚,就像曾奇峰说的,就算是糟糕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好。

一边否认需要关系,一边拼命去抓住关系。但实际上抓住的时候,关系本身已经不具备吸引力了,吸引我的只是那种重复的体验。我以为我想要找安全确定的感觉,其实是在重复熟悉的感觉。即使在关系中,我也不相信这是真实的,即便是在不安中,也是我真实体会到的关系,而我相信这才是属于我的真实。而这常常会让我忽视真正意义上善待我的人,被这种不确定感、不安感所吸引。只有当我停下来面对内心的伤痛,才能够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爱,确定自己更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发展爱与被爱的能力。

以上算是我分享的以往从朋友、父母、恋人、同事关系中,分离带给我的影响,以及我会有的反应。

04怎么样才能摆脱分离的痛苦,

拥有与人建立紧密的关系的能力呢?

老实说这条路有一些漫长,面对是最难的部分,然后才有机会疗愈。在生命中或许偶然遇到的某个人打破了你对关系固着的观念,这个人可能是老师、朋友、恋人、心理咨询师、偶然遇见的陌生人等,他们刷新了你对亲密关系,对分离的体验,让你能够建立正确的分离认知,充分地相信分离不是死亡,不是关系的断裂,即便是分开了,你们的关系还在,感情还在。

分离存在伤感,也能够让人成长和独立。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叛逆,这更多是家长主观的判断和感受,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意识,要开始建立自我与身份同一性,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家长体会到了一种分离的危险气息,从前那个可爱的,把自己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孩子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于是家长开始觉得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叛逆了,陷入到焦虑和控制当中。这个时期的父母若是能够理解到孩子独立的需要,能够放手,孩子就越能成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自己的身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一次的分离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以依托的东西,比如父母曾经的呵护。当我们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学会了照顾自己,尝试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原先完全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部分,现在逐渐由我们自己来做到,我们也就真正意义上的长大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