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认为,好的感觉碎片会渐渐整合成好自体和好客体,坏的感觉本身具有破坏性,不会整合成坏自体和坏客体,而继续以碎片的形式存在,或者投射到外界,所以有形的“部分”只有好自体和好客体,它们构成“自体的双极结构”。
原始的好自体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也叫夸大自体或全能自体;原始的好客体也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也叫全能客体或理想化父母影像。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只有一种,投注到别人身上叫客体爱,投注到自己身上就是自恋。刚出生的婴儿都是自恋的(自体性欲,自闭,原发性自恋),后来发展出客体爱。如果客体爱受挫,会导致继发性自恋。后者是病态的。太爱自己的人不会爱别人。
科胡特认为力比多有两种:客体力比多,自恋力比多。客体力比多投注到别人身上是客体爱,投注到自己身上是病态自恋;自恋力比多投注到自己身上可以促进自体的整合(自我实现,自性化),投注到别人身上产生自恋移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借助于别人促进自体整合)。所以,爱自己和爱别人并不冲突,自恋分为正常的和病态的。
自恋移情分三种:
反映性移情:也叫镜映移情,是夸大自体的表现。夸大自体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非常爱表现,很想得到别人的夸奖,把别人当成自己的粉丝或镜子。
理想化移情:把全能客体或理想化父母影像投射到别人身上,觉得对方无所不能,因而盲目崇拜对方。
另我移情: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我或双胞胎,一起玩耍、学习、探索,心心相印、步调一致。
自体障碍(原理):
垂直分裂:自体“破裂”成各个部分或者本来就没整合好,某些部分非常突出,表现为自恋移情的增强。垂直分裂通常是父母过分强化某个部分导致的。
水平分裂:某些部分被压抑,表现不出来,甚至抗拒表现,如不爱表现、不敢表现(反映),怀疑权威(理想化),不相信别人会理解自己、不想被人了解(另我)。水平分裂是父母强化(回应)不够导致的。
防御:水平分裂变成垂直分裂,父母对孩子强化不够,孩子产生饥渴,加倍努力,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
代偿:用理想化移情代偿反映性移情的不足,用另我移情代偿理想化移情的不足。
自体障碍的分类:1、自恋性人格障碍;2、自恋性行为障碍:冲动控制障碍,进食障碍,成瘾成为,性变态。
心理治疗:配合来访者的自恋移情,然后慢慢撤回,不需要刻意,咨询师的失误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样的挫折逐渐修改来访者的自体和客体,把原始的好自体(夸大)和好客体(理想化)变成成熟的好自体(自我肯定、自尊)和好客体(欣赏、尊重别人)。